•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学习伤寒------对伤寒与六经的思考

王家祥

闻名全坛
正式会员
注册
2010/07/07
帖子
18225
获得点赞
357
声望
113
年龄
47
我学习伤寒的时间不长,在《伤寒论》的学习中,深深地感受到张仲景辨证处方严谨有度。在临床中亦时常用伤寒论中的方子验之,亦每每收到显著的疗效,对《伤寒论》的学习兴趣也随之增加。而在学习过程中,亦时常有迷惑不解之处,感觉不能深入,究其原因乃对六经理解不够明了之故,没能真正理会六经为何。

伤寒之六经,我查过很多资料,众说纷纭,不知衷于何家方为正法。学医之目的虽以临床疗效为主,而学习与临床辨证均有共理,路偏则方位偏,处方用药之方位一偏则临床疗效就绝对不佳。在张仲景《伤寒论》原序中,其提到“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由于希望对伤寒能够深入下去,则六经之理解必须明了。遂对《内经》《难经》的部分篇章进行从新学习,并对六经进行思考。

一、六经是那六经?

在《伤寒论》中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为“六经”,而其并未直言其为六经,而是说某某之为病,故亦为“六病”之说。然此三阴三阳为何?在《内经》多篇提到“阴阳为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万事万物皆由阴阳而起,由阴阳而终。阴阳之所指各有不同,而《内经》中多言气化也。观《伤寒论》中疾病之转归亦是对气化而言矣。由此可见,六经(三阴三阳)之病皆以六经之气化为主,其气化正常则无病,气化有异则病生矣。

在《素问。阴阳离合论》首先提到阴阳一分为三,分而为三阴三阳,合而为一阴一阳。三阴就是太阴、少阴、厥阴,三阳就是太阳、阳明、少阳。此亦如同《易》中说的一句话:“乾坤生六子,退而不用。”阴阳亦以三阴三阳为用也。在《易》中乾坤交媾而化生六子,六子有长幼之分,其长男震、中男坎、少男艮。其长女巽、中女离、少女兑。所指各有不同。而《内经》中亦是对三阴三阳的长幼做了划分,在《素问。阴阳类论篇》中提到“太阳为三阳,阳明为二阳,少阳为一阳。太阴为三阴,少阴为二阴,厥阴为一阴。”且《内经》中多处提到“问:阴阳之气各有多少?答:三阴三阳也。”由此可见,三阴三阳就是以气之多少来划分。在阳的方面其太阳就是代表阳气多的阶段,阳明代表阳气极盛的阶段,少阳代表阳气少的阶段。在阴的方面其太阴代表阴气多的阶段,少阴代表阴气少的阶段,厥阴代表阴气趋于最衰的阶段。为何阳明和厥阴所代表的阴阳之气不同呢?《内经》亦提到“阳明者,两阳合明也。”“厥阴者,两阴交尽也。”“合”则阳气更甚也,故阳明为阳气极盛矣。“尽”则衰也,故而厥阴为阴气之最衰矣。

在《素问。天元纪大论篇》中将天之六气和地之五行与三阴三阳相配,更充分体现了天地阴阳之交感变化。其太阳配寒水,阳明配燥金,少阳配相火,太阴配湿土,少阴配君火,厥阴配风木。在《内经》对三阴三阳的描述很多,而其并未明言其所代指的六气五行,而六气五行隐与其中矣。在《伤寒论》中虽只是提及三阴三阳,而其六气五行亦隐与其中矣。

故而《伤寒论》之六经即是太阳寒水,阳明燥金,少阳相火,太阴湿土,少阴君火,厥阴风木。
 
二、六经的排列

在《内经》中,六经的排列次序有三,其所指均有不同。第一种是按少阳、阳明、太阳、厥阴、少阴、太阴的次序排列,这种方式是为了代表阴阳的消长变化。第二种是按厥阴、少阴、少阳、太阴、阳明、厥阴、太阳的次序排列,这是代表一年四季气候的变化。第三种是按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的次序排列的。这种排列方式是用以阐述自然界和人体气化活动的规律。有此可见《伤寒论》中是运用了第三种排列方式,其目的就是用以阐明疾病传变的气化活动规律。

六经虽然排列有序,在《内经》中一再强调“阴阳表里上下雌雄相输应”,虽分而为六经,而其互有联系。故而临床病情复杂多变。在《素问》“阴阳别论篇”“经脉别论篇”“大奇论篇”“至教论篇”“阴阳类论篇”等多篇中均有对三阴三阳之独立为病、合病、并病有所描述。有此可见《伤寒论》与《内经》的渊源。
 
四圣心源 卷二 六气解

内外感伤,百变不穷,溯委穷源,不过六气。六气了彻,百病莫逃,义至简而法至精也。仲景既没,此义遂晦,寒热错讹,燥湿乖谬,零素雪于寒泉,飘温风于阳谷,以水益水而愈深,以火益火而弥热。生灵夭札,念之疚心,作六气解。

六气名目
足厥阴肝 乙木
厥阴风木
手厥阴心主 相火
手少阴心 丁火
少阴君火
足少阴肾 癸水
手少阳三焦 相火
少阳相火
足少阳胆 甲木
足太阴脾 己土
太阴湿土
手太阴肺 辛金
手阳明大肠 庚金
阳明燥金
足阳明胃 戊土
足太阳膀胱 壬水
太阳寒水
手太阳小肠 丙火


六气从化
天有六气,地有五行。六气者,风、热、暑、湿、燥、寒;五行者,木、火、土、金、水。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六气乃五行之魂,五行即六气之魄。人为天地之中气,秉天气而生六腑,秉地气而生五脏。六气五行,皆备于人身,内伤者,病于人气之偏,外感者,因天地之气偏,而人气感之。
内外感伤,总此六气。其在天者,初之气,厥阴风木也,在人则肝之经应之。二之气,少阴君火也,在人则心之经应之。三之气,少阳相①火也,在人则三焦之经应之。四之气,太阴湿土也,在人则脾之经应之。五之气,阳明燥金也,在人则大肠之经应之。六之气,太阳寒水也,在人则膀胱之经应之。
天人同气也,经有十二,六气统焉。足厥阴以风木主令,手厥阴火也,从母化气而为风。手少阳以相火主令,足少阳木也,从子化气而为暑。手少阴以君火主令,足少阴水也,从妻化气而为热。足太阳以寒水主令,手太阳火也,从夫化气而为寒。足太阴以湿土主令,手太阴金也,从母化气而为湿。手阳明以燥金主令,足阳明土也,从子化气而为燥。
盖癸水上升,而化丁火,故手少阴以君火司气,而足少阴癸水在从化之例。丙火下降,而化壬水,故足太阳以寒水当权,而手太阳丙火在奉令之条。木之化火也,木气方盛,而火气初萌,母强子弱,故手厥阴以相火而化气于风木。火气既旺,而木气已虚,子壮母衰,故足少阳以甲木而化气于相火。土之化金也,土气方盛,而金气初萌,母强子弱,故手太阴以辛金而化气于湿土。金气方旺,而土气已虚,子壮母衰,故足阳明以戊土而化气于燥金。母气用事,子弱未能司权,则子从母化;子气用事,母虚不能当令,则母从子化。所谓将来者进,成功者退,自然之理也。
 
三、开、阖、枢的问题

在《素问。阴阳离合论篇》中提到三阴三阳的“开、阖、枢”。其在三阳,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其在三阴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 开与阖就如门之开与关,枢则是开与关之枢纽。开者,开方也;比喻门户之开放,言气的活动由此开始,太阳为开者,因太阳为三阳之表,为正气卫外之门户,此亦是邪气内入之门户。太阴为开者,太阴为阴气活动的开始,此处亦是邪气由阳入阴之门户。阖者,比喻门户之关锁,言气化活动到此告一段落。故阳明厥阴为阖也。故阳明、厥阴为阖也。

而枢最不容易理解。观三阴三阳中,少阴少阳均为火,一为君火一为相火;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且火主动。在《素问。天元纪大论篇》中提到“太虚廖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总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欲知天地之阴阳者,应天之气,动而不息,故五岁而右迁;应地之气,静而守位,故六期而环会。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 ”有此可见阴阳之气要上下左右相互运动,才会有生化。而气机之上下、左右之交替,均需各用一位来枢转。故取少阳来枢转左右之门户,取少阴来枢转上下之门户。“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亦少阳为左右阴阳之气交换之枢纽。在人体则表为阳气活动的场所,里为阴气活动的场所,其表里阴阳之气的转换就靠少阳来完成。“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水火亦代表了上下。取少阴为上下阴阳之气交换之枢纽。水火在人体为寒热,故而少阴可调人体之寒热也。
 
“故而《伤寒论》之六经即是太阳寒水,阳明燥金,少阳相火,太阴湿土,少阴君火,厥阴风木。”“内外感伤,百变不穷,溯委穷源,不过六气。六气了彻,百病莫逃,义至简而法至精也。”只用看黄元御的书就行了。
 
四、标、本、中气的问题

在《素问。六微旨大论篇》提到“ 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这,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所谓本也,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本标不同,气应异象。”。在《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提到“帝曰:六气标本所从不同奈何?岐伯曰:气有从本者,有从标本者,有不从标本者也。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少阳太阴从本,少阴太阳从本从标,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故从本者化生于本,从标本者有标本之化,从中者以中气为化也。 。。是故百病之起有生于本者,有生于标者,有生于中气者,有取本而得者,有取标而得者,有取中气而得者,有取标本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有从取而得者。逆,正顺也,若顺,逆也。故曰:知标与本,用之不殆,明知逆顺,正行无问,此之谓也。不知是者,不足以言诊,足以乱经。故大要曰:粗工嘻嘻,以为可知,言热末已,寒病复始,同气异形,迷诊乱经,此之谓也。夫标本之道要而博,小而大,可以言一而知百病之害,言标与本,易而无损,察本与标,气可令调,明知胜复,为万民式,天之道毕矣。”从以上条文可以明确标本中气的重要性。

少阳太阴从本,在《伤寒论》中少阳之本为火,火为阳,标少阳亦为阳,标本之气相同,故可见其病变从本化火。太阴之本为湿,湿为阴,其标太阴为阴,标本之气相同,故从本化湿。少阴太阳从本从标,其二者均标本异气,故而病变有寒热之化。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阳明中见太阴,故而阳明病有从中化太阴,燥从湿化。故实则从本化燥,虚则从太阴化湿。厥阴中见少阳,风从火化。故而其病寒热错杂。
 
五、伤寒为何叫伤寒?

在《素问。阴阳类论篇》中提到“:三阳为经,二阳为维,一阳为游部,此知五脏终始。三阳为表,二阴为里,一阴至绝,作朔晦,却具合以正其理。”在《素问。热论篇》亦提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痛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溢干。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矣。其不两感于寒者,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愈;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不满,一古干已而嚏,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病日已矣。”由此可见三阴三阳之气化是由外而内分为六个不同的层次。疾病的传变亦是由外而内。《素问。评热论篇》提到“巨阳主气,故先受邪,少阴与其互为表里也。”有以上条文可以看出,邪之患人体首当其冲的是太阴寒水之经。《素问。生气通天论》有云“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在《伤寒论。伤寒例第三》提到“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触冒之者,乃名伤寒而。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以伤寒最为毒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可见正气内存邪不可干也,其邪可干者正气先伤也。太阳为卫外之门户,其先伤则邪乃可侵袭人体。

由上可见只要太阳之经气虚,其运行气化失常,四时均可有伤寒。《伤寒论》首言太阳中风而不言伤寒亦可以证之。且其文中多言及某某之为病,也就是说某某经气化失常,某某经已经病了。故而我的结论就是伤寒就是太阳寒水之经已经受伤。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些思考,欢迎大家指正。
 
真要研究这个问题,需要方法和材料的双方面努力。
成无己之后,伤寒学研究的重要倾向就是拿内经解释伤寒,这是混淆当时医经、经方两家学术的错误思想根源。这个假设是不可靠的,但是后来越搞越大,以至于黄元御、张隐庵等,几乎成了1000年以来中医学界的共识,此误也!
也就是说:现有的方法和材料都是历史偶然性的相遇,并非真实的医学科学原本数据和事实,,用拿现有的医经来格现有的伤寒金匮经方,是出于方法的无奈和材料有限,中医学人自己臆想的若干文字智慧。——此智慧,绝非中医学的真正实相。
经方,是中医学里的神龙。忽然露一手,马上就又看不到了。
当代,我们应重视《辅行诀》研究,这是《汤液经法》的一鳞半爪。仍旧是材料不充分,但是能很好理解仲景。
我以为,六经的奥秘也许可以通过这里,寻觅线索。
 
此外,还有通过象数学的源流研究,可以寻觅一二消息。
通过临床事实的积累和数据挖掘技术,也有望获得新知。
约言材料,地下简帛,天上历象,人身疾病,皆是材料来源,今人不能,焉知来者非是!
至于方法,只有俩下,一个心悟,一个靠电脑计算,

态度气象:日本人真柳诚近年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得到伤寒论的另外版本,整理中,即将发表。盖故纸堆中,别有天地。诸公果然发心医学,当奋起精进!
 


和你的网名一样,中医的思维要象思维,一种病就是一种象,六经病就是六个大的病象,其中又划分为无数个小的象,即是象就不是实质的东西。个人现在的理会是,六经病就是六经气化产生异常,气化不是实有的可以触摸的,只是六种大的病象。只要把握住六经的象,有象就有数,有数就有占,有占就有理,有理就会有法与方。
 
回复 11# 王家祥


圣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阴阳,四时经纪,五脏六腑,雌雄表里。刺灸砭石,毒药所主,从容人事,以明经道,贵贱贪富,各异品理,问年少长勇惧之理审于分部,知病本始,八正九候,诊必副矣。

治病之道,气内为宝,循求其理,求之不得,过在表里。

守数据治,无失俞理,能行此术,终身不殆。

不知俞理,五脏菀热,痈发六腑。诊病不审,是谓失常,谨守此治,与经相明。

上经下经,揆度阴阳,奇恒五中,决以明堂,审于始终,可以横行。
治病之道,在于知道阴阳之气的多少,能推测阴阳之气就可以纵横。
 
回复 12# 王家祥


诊有十度,度人、脉度、脏度、肉度、筋度、俞度。阴阳气尽,人病自具。脉动无常,散阴颇阳,脉脱不具,于无常行,诊必上下,度民君卿,受师不卒,使术不明,不察逆从,是为妄行,持雌失雄,弃阴附阳,不知并合,诊故不明,传之后世,反论自章。

至阴虚,天气绝;至阳盛,地气不足。阴阳并交,至人之所行。阴阳并交者,阳气先至,阴气后至。

是以经人持诊之道,先后阴阳而持之,奇恒之势,乃六十首,诊合微之事,追阴阳之变,章五中之情,其中之论,圣虚实之要,定五度之事,知此乃足以诊。

是以切阴不得阳,诊消亡;得阳不得阴,守学不湛。知左不知右,知右不知左,知上不知下,知先不知后,故治不久。知丑知善,知病知不病,知高知下,知坐知起,知行知止,用之有纪,诊道乃具,万世不殆。

起所有余,知所不足,度事上下,脉事因格。是以形弱气虚死,形气有余,脉气不足死;脉气有余,形气不足生。

是以诊有大方,坐起有常,出入有行,以转神明,必清必净,上观下观,司八正邪,别五中部,按脉动静,循尺滑涩寒温之意,视其大小,合之病能,逆从以得,复知病名,诊可十全,不失人情,故诊之或视息视意,故不失条理,道甚明察,故能长久。不知此道,失经绝理,亡言妄期,此谓失道。
 
回复 13# 王家祥


帝曰:善。方制君臣,何谓也?岐伯曰: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非上下三品之谓也。

帝曰:三品何谓?岐伯曰:所以明善恶之殊贯也。

帝曰:善。病之中外何如?岐伯曰:调气之方,必别阴阳,定其中外,各守其乡。内者内治,外者外治,微者调之,其次平之,盛者夺之,汗者下之,寒热温凉,衰之以属,随其攸利,谨道如法,万举万全,气血正平,长有天命。帝曰:善。
处方之前亦需先定阴阳之气。
 
回复 14# 王家祥


人之治病,循法守度,援物比类,化之冥冥,循上及下,何必守圣。
人之治病要遵循法度,善于取类比像,以推测人体及外界阴阳之气。
通过对《内经》和《伤寒》的一些学习,对经典的理解有所进步,也更体会到经典的重要性。经典之间有很多共通性,相互参照理解更加深入。
 
善也,人之治病,诊病为要,必循法度,首重阴阳,以平为期。统观伤寒,源于內经,伤寒六病,并非六经。所谓太阳病,并非全是太阳经病。麻黄汤证可证之。所谓太阳,是人体阳气抗拒外邪和捍卫人体生命特征的一个系统。犹如国家的国防力量和国家机器。
 
伤寒论的三阴三阳,是初步把人体生命特征划分为六个系统。根据症状指证,确定邪气在何部位,哪一个系统出现问题,可用什么治疗手段帮助人体正气去驱除邪气。
 
太阳主开,是说太阳这个层面,是阳气散发的,消耗的,负责保卫人体生命特征的系统,所以外邪侵犯,首当其冲是太阳,其结果是阳气受伤,因此治太阳病要时刻注意保护阳气。阳明主合,是说阳明这个系统是吸收营养为主,为人体各个系统的正常工作做好后勤保障。因此治阳明病要保证通畅。少阳主枢,是说少阳这个系统是枢纽,调节阴阳,修复各个系统的创伤和恢复各个系统的功能。所以治少阳病要阴阳平衡,气机舒畅。
 
太阴主开,是说太阴这个系统是调节,运送,分配,调控,营养物质的。犹如国家的财政部。当太阴有病说明邪气已突破三阳的防线进入內部。治疗思路是防止经济危机,通货膨胀。厥阴主合,是说这个系统是收藏精微的,关系到人体的元阳元阴,犹如国家的综合实力深藏不露。此处有病错综复杂,随证而治。少阴主枢,是说少阴是首脑系统,调节和监督各个系统有序发展,“故主明而下安”。此处有病而存亡可见,病已至此,说明防卫系统已临近崩溃,所以存亡在于一线。
 
回复 19# qian1955


先生的话,我受益匪浅,在此谢谢过。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