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有感于“中医挖坟”和“西医创新”

回复 60# 牙混混


中医为什么不行?

一、中医没有小白鼠
二、中医要学的东西太多,全是古文,学起来太累
三、假药太多
四、都喜欢留一手,就像古代师傅教徒弟,全教他,会被徒弟干掉,我说是武术,感觉中医也点像这样。
五、现今西医横行,病症各异,从小就接受西医的治疗,很多地方都是没有中医的土壤。多少年的抗生素积累,中医治不好,就说“你也不怎么样”,治好了,拍拍屁股走了“治病救人是你的天职”。
六、便宜没好货,不买对,只买贵的。
 


中医简单得很,很容易学习

倒是很多中医为了玩神秘,故意把中医说成高深莫测~

往往中医大夫视野比较窄小,总把一些常见的东西神秘化

药方,书上有的是,几千几万的~

好多中医保密一些毫无保密价值的药方,有意思得很呐~!
 
回复 62# 牙混混


建议你看看《思考中医》,虽然里面的观点不完全对,但你绝对不能说中医的思维窄小,里面治疗的方法多种多样。郑钦安说过: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症,亦不难于识证、而难于识阴阳。对于多数学脉的人也是:心中了了,指下难明。说明悟性,还是很重要。
 


有了天平,还是杆秤好;有了计算器,还是算盘好。在那些井底之蛙的传统文化爱好者看来,他们的祖宗放个屁都是香的。盲目崇古,必然是一代不如一代。书曰,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古人还是这句话说的好。固步自封,食古不化,本身就违背易经的精神啊。
 


混混仅仅是个爱好者

同时仅仅从爱好者的角度看中医

对郑钦安说啥,不关心那些呦

爱说啥说啥~
 


思考中医,对发扬中医不无功劳,但荒谬之论也不少。例如,居然在计较在32颗大枣有什么含义。看看,国学爱好者就是这么喜欢谈玄说妙,故作高深的。
刘,没看过他治病,但看了他的书,估计高不到哪里去。一个缺少实证精神,空谈玄理之辈能把治病的技术掌握好吗?
 
回复 64# 石人


都说跑题了,你还紧追不放,你看看本文主题。跑题恕本人不再答复。
 
回复 66# 石人


是否功过,自有人去评论。

学中医还是看伤寒杂病论比较好,刘的书作一个引子,还是非常不错的说。

32颗大枣这事,我回去看看,貌似他在“五苓散”的解释也有点迁强,再说伤寒论这本书本来是抄来抄去,错误在所难免。如果你真的是研究过易经、易传的人,你怎么没想想,小柴胡汤中柴胡为什么是八两,而不是其它?你试试少于八两,效果会不会不好?

你可以查查日本人对人参白虎汤的试验,这里面的分量是一点都不能少,古人对分量的配伍如此准确,难道头脑发热弄出来的?有人说是根据易经或是易传或河图或是络书。这个我也不清楚,你既然是研究国学,你给说说,是哪种呢?
 


切中要害

说得很对,中医们最喜欢故弄玄虚的~!
 
作为中医,没有资格评论西医的

因为,是当事人

爱好者才有资格评论双方优胜劣差

我们是局外人

中医西医与我们没有任何利益的牵扯

所以,说话会很可观,公正
 


学医宗伤寒杂病论,完全赞同。后世医家,仅供参考而已。
经方的量,一是相对的量,即柴胡八两人参三两,这是它们的比例关系,体现的是君臣佐使,说白了就是哪位药在这个方子里最重要。二是绝对量,即一两合现在多少克,这个现已无从考证。
但是为什么定这个量?不是从什么术数出发的,它只是个份量,没有那么多的意思。就像西医的抗生素素你得用多少,它根据体重什么的来定药量。像小柴胡这个方,柴胡用八两是因为用8两比较合适,跟什么河图洛书毫无关系,你用7.8两,我看也不会有多大差别,没有那么严谨。炙甘草汤用32枚大枣,用31枚就不行吗?我看不是这样的。
西医也有什么病用抗生素多少,用什么要多少配。这个完全正常的。如果你从易经什么的术数就讲不通了,用8两如果是因为什么“数”的缘故,那么我们如果把单位改成克从数上就讲不通了啊。
古人的书里,像煎个药要用什么东流水,神农本草说服哪个药能轻身不老之类的,那就不要去信它了,因为不合常识。但有些人,非要说古人这么说也对的,得去找个什么玄妙的理由来支持古人的说法,这不是冥顽不化吗?
 
回复 70# 牙混混


你怎么能算是局外人??

在现在这个污染非常的社会,谁能保证自己不生病,一生病就要与医院打交道,某一次治病经历直接影响你对中、西医的评价。

是否功过,自有人去评论!
 


你可以去翻翻医案,很多人小柴胡汤没按八两去用,效果也不错。因为有什么柴胡劫肝阴之说,他们大概不敢用这么大的量。当然,我个人还是主张按八两去配的。
但还是要注意到,此书流传久远,是否传抄错漏等等,并不一定死搬硬套才一定对的。经验和经典相互印证最好。
本坛林盛进,今古子,他们就是使用经方的高手,他们也遵经方,但并非一成不变完成照搬的。
 
回复 71# 石人

----
量的这个问题已经考证出来,汉代一两折合现在15.625克,这个本处不作讨论。

我就想问你这个比例问题是怎么得来的?
 


1、这个一两折合多少克,考证是否足信较难说。事实上,治过病都知道,桂枝汤,你不一定得用三两45克才可以。胡希恕一般用一两3克来配的,效果也很好。
2、配比关系,我认为主要是古人的经验积累来的。就像西医,它也是在经过多次试验之后总结出来的。就像炒菜,得用多少味精,多少盐,这个是靠经验总结出来的。它不可能从什么术数来推导的。如果柴胡8两是数,那么桂枝汤的桂枝3两也是数吗?这个讲不通。讲下去就是谈玄说妙了,事实上于临床也没有用处。
 


爱好者,既不是中医,也不是西医~!
 
天津南郊有一位盲医,善治多种疑难病证,远近的许多人都慕名去求医。既然是盲医,当然就不能望而知之,他主要靠问诊和切诊来诊断疾病。疾病诊断出来以后,开什么“药”呢?他开的“药”来来去去都是我们日用的食品。像绿豆、红豆、葡萄干、黄花菜等。不管你什么病,他都用这些东西。惟一的区别就在这个数上。张三的病,他用二十颗绿豆,二十颗葡萄干,李四的病,他用二十一颗绿豆,二十一颗葡萄干。按照现代人的理解,二十颗绿豆与二十一颗绿豆有什么区别呢?熬出来的不都是绿豆汤吗?要是按照现在的成分来分析,它确实没有什么差别。而且如果不严格计较绿豆的大小,二十一颗绿豆与二十颗绿豆的重量也可能完全相同。但,为什么在中医这里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这就要联系到我们从前提到过的象数这门学问了。上述这位盲医善于用数来治病,而我们循流探源地追溯上去,张仲景才真正是中医用数的鼻祖。大家单看《伤寒论》中大枣的用量就很有意思。桂枝汤大枣用十二枚,小柴胡汤大枣也用十二枚,十枣汤大枣用十枚,炙甘草汤大枣用三十枚,当归四逆汤大枣用二十五枚。前面的十二枚,十枚好像还容易理解。到了炙甘草汤和当归四逆汤,大枣为什么要用三十枚和二十五枚呢?三十枚大枣代表着什么?二十五枚大枣又代表着什么?这个问题提出来,即使你不回答,恐怕也能够感受到它的不寻常。

——以上是刘力红博士的高论。可见书读多了脑袋太大,反而连常识也没有了,甚至连这种所谓的盲医也相信。
 
离题太远了。。

本来是牙混混版主的一篇高论,引发我的感想,都扯哪儿去了。。不扯了。

最后中医还是得挖坟,西医还得创新。很多中医人士是坟都不会挖就想去创新,结果成了庸医,害苦了一帮人,结果这帮人就会说你不行,你滚远一点。这就是中医的现状,很残酷,也很悲惨。
 
其实中西医的优势是不同的
打个比喻 就一个国家来说 要维护国家的安全 中医是通过建立自己的安全体系来实现的所以比较慢但效果比较持久 而西医是通过空降部队来杀入侵之敌的 所以疗效来得相对比较要快 但杀死了侵略者后 如果自身的安全体现没有建立起来 还可能会被反复侵略
所以中医药在调整机体出现患病倾向的时候用或大病初愈后的机体功能调节比较好.
西医在治疗疾病反面明显优于中医
可是有人偏偏就用自己的短去比别人的长项 自尊心受打击了同时讨回一肚的气还要自己去慢慢消化
 
所以中医的发展前途我看是在养生方面 可我们恰恰忽略了这个 还去与西医比治疗效果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