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8/12/17
- 帖子
- 1585
- 获得点赞
- 8
- 声望
- 0
我自幼酷爱读书,习医后由于精力所限,杂书看的少了,但医书是越看越多,逐渐发现了建国后出版的医书在形式上存在一个逐渐变化的特点。
1. 原汁原味,不假修饰。
如60年代人卫出版的《蒲辅周医疗经验》,没有任何包装成分在内,只是如实记录了蒲辅周先生的医话医案,至于是好是坏,读者自有定论。而署名“中国中医研究院编”更体现了那个年代不求名的特点;同时期的《赵锡武医疗经验》等名家著作大多如此。1977年上海出版的顾伯华《外科经验选》序言、跋文皆无,书中按语简洁明了、绝无浮夸,同年人卫出版的焦树德先生的《用药心得十讲》也是如此。1997年人卫出版的《毒证论》,作者陆拯在前言中说“舛错之处,抑或有之,故将好友志贺序言等,一概略去,恐于诸君清望有污也”,更体现了作者一心为学、功过留待后人评说的胸怀。
2. 适当包装,弘扬作者。
《山东中医学院学报》编辑室在80年代编辑出版的《名老中医之路》对各位名老中医的生平、学术思想作了总结并附有照片,不但使后学更容易把握各位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且具有一定史料价值,体现了对作者 尊重和肯定。
3. 过度包装,形式大于内容。
近年来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医疗书籍过度包装之风愈演愈烈,出了很多精包装、高定价的所谓精品图书。很多中医专业书籍动辄几百上千元,实际上是拒普通读者(这部分人实际上是真正看书、需要书的人)于千里之外了。
另有些虽价格不高,内容也不错,但序言、前言、内容提要、作者简介、跋文等等弄了一大堆,唯恐人不知,反而抢了内容的风头。我并不是反对序、跋等,一篇好的序文本身就会给人以启示,如《伤寒论》仲景原序,很多老中医终生铭记于心,以之为训。《朱良春用药经验集》的序、跋都属此中精品。但过犹不及,如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邱志济等人编著的《朱良春杂病廉验特色发挥》一书,内容非常不错,但前面竟然列了13位当代名老中医的序,就有些“底气不足、拉大旗作虎皮”的嫌疑了。
最近几年市面上流行的某些所谓中医畅销书,极尽炒作包装吹嘘造假之能事,已脱离了“著书立说、传世育人”的精神,就不值得浪费笔墨了。
杏李园主人 李寅 2009.3.13.
1. 原汁原味,不假修饰。
如60年代人卫出版的《蒲辅周医疗经验》,没有任何包装成分在内,只是如实记录了蒲辅周先生的医话医案,至于是好是坏,读者自有定论。而署名“中国中医研究院编”更体现了那个年代不求名的特点;同时期的《赵锡武医疗经验》等名家著作大多如此。1977年上海出版的顾伯华《外科经验选》序言、跋文皆无,书中按语简洁明了、绝无浮夸,同年人卫出版的焦树德先生的《用药心得十讲》也是如此。1997年人卫出版的《毒证论》,作者陆拯在前言中说“舛错之处,抑或有之,故将好友志贺序言等,一概略去,恐于诸君清望有污也”,更体现了作者一心为学、功过留待后人评说的胸怀。
2. 适当包装,弘扬作者。
《山东中医学院学报》编辑室在80年代编辑出版的《名老中医之路》对各位名老中医的生平、学术思想作了总结并附有照片,不但使后学更容易把握各位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且具有一定史料价值,体现了对作者 尊重和肯定。
3. 过度包装,形式大于内容。
近年来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医疗书籍过度包装之风愈演愈烈,出了很多精包装、高定价的所谓精品图书。很多中医专业书籍动辄几百上千元,实际上是拒普通读者(这部分人实际上是真正看书、需要书的人)于千里之外了。
另有些虽价格不高,内容也不错,但序言、前言、内容提要、作者简介、跋文等等弄了一大堆,唯恐人不知,反而抢了内容的风头。我并不是反对序、跋等,一篇好的序文本身就会给人以启示,如《伤寒论》仲景原序,很多老中医终生铭记于心,以之为训。《朱良春用药经验集》的序、跋都属此中精品。但过犹不及,如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邱志济等人编著的《朱良春杂病廉验特色发挥》一书,内容非常不错,但前面竟然列了13位当代名老中医的序,就有些“底气不足、拉大旗作虎皮”的嫌疑了。
最近几年市面上流行的某些所谓中医畅销书,极尽炒作包装吹嘘造假之能事,已脱离了“著书立说、传世育人”的精神,就不值得浪费笔墨了。
杏李园主人 李寅 2009.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