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11/01/06
- 帖子
- 792
- 获得点赞
- 5
- 声望
- 16
三 学习中医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他的思维模式、理论基础、
知识框架与今天我们从小接触到的数理化等知识截然不同。
从这一点看来,现代人学习中医学的确是难度的。
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作为中国人,我们身上的血液是几千年来,
由我们的祖先一辈一辈流传至今的;作为一个中国人,
我们的骨子里就刻画着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思想。对中医学多一点了解,
我们就会很轻易的发现,我们身上原本就带有如此多的“中国味道”。
古代医生学习中医的方法,大体上包括以下三种:家传、师承和自学。
今天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学习途径,就是在正规的中医院校内学习。
我们的讲座对象,是定位于广大的中医爱好者。
所以如何通过自学的方式学好中医,或许是大家最为关心的问题。
下面我们着重介绍一下,自学中医过程中,最需要注意的一些具体问题。
学习中医,需要认清以下几组关系:
1 古今思维方式的关系;
学习任何一门学问,入门的第一步,一定不是怀疑,而是相信。
只有先以谦虚的态度接受下来,才有资格去评价,
这门学问究竟有何长处与不足。完全以门外汉的身份去品头论足,
一是在虚度自己的光阴,因为于己无益;二是会贻笑大方,
因为班门弄斧。
对前两年媒体热炒的“废止中医”闹剧,
我想根本的问题就是出在这里吧。
要想学习,首先需要“相信”;要想“相信”,
首先需要理解古人的思维方式。
古人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更不是像今人一样,
强调“因为A=B;B=C;所以A=C”这样的形式逻辑推理;
在认识事物时,也不是像今人一样,强调必须经过实验检验得到的结果才是真理。
古人更加注重体验在认识事物过程中的意义;
更加重视思辨在反思问题中的价值。
2 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初学中医,很容易出现两种偏激的想法:一种认为,学中医主要靠实践,
理论繁琐难懂又无用,根本没有必要追求太多。
另一种则正好相反,认为要学好中医,必须首先把理论基础打的非常扎实才可以,
而且这基础,必须是从《易经》开始,继而是《内经》《难经》《伤寒》《脉经》等等经典著作。
对于第一种朋友,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学到几个零星的方子或腧穴的用法后,
越来越感到中医的渺小,认为中医是纯粹的经验医学,雕虫小技而已,
常抱着自己的点滴经验,坐井观天。
而第二种朋友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越学越觉得中医了不起,
中医思想博大精深,穷毕生之力也难以窥见一斑,竟完全记不得,
医学的目的,原本是要治病救人的。由于长期缺少实践,
学习兴趣也就越来越小,最终难免知难而退,半途而废。
实际上,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为用的。
理论源于实践,又可以反过来指导实践;实践升华成理论,
又可以用来检验理论正确与否。离开了实践的源泉与检验,
理论必然会成为干瘪空洞的理论;离开理论指导的实践,
也必然成为盲目难成大器的实践。
作为中医爱好者,理论的学习是最基本的,
也是至关重要的。而学习了这些理论仅仅是迈出了第一步,
接下来需要随时随处留心体会,
将理论的知识转变成实践的体验,
这些理论才会真正成为自己的一部分,
才会把知识学活,才可以真正掌握防病治病救人的方法。
。
此外,无疾一直非常推崇医案在中医学习过程中的价值。
在理论学习阶段,医案可以帮我们更好的理解理论;
在临床实践阶段,医案可以帮我们丰富经验,开阔视野;
对于较少有机会开展大量实践的中医爱好者,
医案更是活化理论、增加兴趣、弥补实践的不二法门。
3 自学与求师的关系;
很多中医爱好者有这样的困惑:我很想学习中医学,
但是我没有老师,不知该从何处下手才好?
实际上,自学的方法,从来都是在学习中医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
明代有一位名医叫作江瓘,苦于自己久患呕血症而无医能治,便发奋自学中医。
他从古今医案入手,广泛搜集,最终汇编成一部《名医类案》,流芳千古于杏林,
而江瓘本人也成了一代名医。现代许多著名的老中医,同样是通过自学的途径学有所成。
在山东中医药大学出版的《名老中医之路》中,记载有多位这样自学成才的老前辈。
这套书现在有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的新版,
市面上就可以买到。作为入门的指导,无疾推荐来读。
然而,实际上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在学习的道路上,
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能有所成的。遇到困惑、迷失方向时,
求助于同道求学的老师和朋友,是为自己扫清障碍、
增进学识的有效途径。平时多注意结交些同样喜爱中医学的朋友,
大家多做交流,对自己的学习一定会有所帮助的。
大家协手共进
(转载)
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他的思维模式、理论基础、
知识框架与今天我们从小接触到的数理化等知识截然不同。
从这一点看来,现代人学习中医学的确是难度的。
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作为中国人,我们身上的血液是几千年来,
由我们的祖先一辈一辈流传至今的;作为一个中国人,
我们的骨子里就刻画着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思想。对中医学多一点了解,
我们就会很轻易的发现,我们身上原本就带有如此多的“中国味道”。
古代医生学习中医的方法,大体上包括以下三种:家传、师承和自学。
今天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学习途径,就是在正规的中医院校内学习。
我们的讲座对象,是定位于广大的中医爱好者。
所以如何通过自学的方式学好中医,或许是大家最为关心的问题。
下面我们着重介绍一下,自学中医过程中,最需要注意的一些具体问题。
学习中医,需要认清以下几组关系:
1 古今思维方式的关系;
学习任何一门学问,入门的第一步,一定不是怀疑,而是相信。
只有先以谦虚的态度接受下来,才有资格去评价,
这门学问究竟有何长处与不足。完全以门外汉的身份去品头论足,
一是在虚度自己的光阴,因为于己无益;二是会贻笑大方,
因为班门弄斧。
对前两年媒体热炒的“废止中医”闹剧,
我想根本的问题就是出在这里吧。
要想学习,首先需要“相信”;要想“相信”,
首先需要理解古人的思维方式。
古人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更不是像今人一样,
强调“因为A=B;B=C;所以A=C”这样的形式逻辑推理;
在认识事物时,也不是像今人一样,强调必须经过实验检验得到的结果才是真理。
古人更加注重体验在认识事物过程中的意义;
更加重视思辨在反思问题中的价值。
2 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初学中医,很容易出现两种偏激的想法:一种认为,学中医主要靠实践,
理论繁琐难懂又无用,根本没有必要追求太多。
另一种则正好相反,认为要学好中医,必须首先把理论基础打的非常扎实才可以,
而且这基础,必须是从《易经》开始,继而是《内经》《难经》《伤寒》《脉经》等等经典著作。
对于第一种朋友,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学到几个零星的方子或腧穴的用法后,
越来越感到中医的渺小,认为中医是纯粹的经验医学,雕虫小技而已,
常抱着自己的点滴经验,坐井观天。
而第二种朋友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越学越觉得中医了不起,
中医思想博大精深,穷毕生之力也难以窥见一斑,竟完全记不得,
医学的目的,原本是要治病救人的。由于长期缺少实践,
学习兴趣也就越来越小,最终难免知难而退,半途而废。
实际上,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为用的。
理论源于实践,又可以反过来指导实践;实践升华成理论,
又可以用来检验理论正确与否。离开了实践的源泉与检验,
理论必然会成为干瘪空洞的理论;离开理论指导的实践,
也必然成为盲目难成大器的实践。
作为中医爱好者,理论的学习是最基本的,
也是至关重要的。而学习了这些理论仅仅是迈出了第一步,
接下来需要随时随处留心体会,
将理论的知识转变成实践的体验,
这些理论才会真正成为自己的一部分,
才会把知识学活,才可以真正掌握防病治病救人的方法。
。
此外,无疾一直非常推崇医案在中医学习过程中的价值。
在理论学习阶段,医案可以帮我们更好的理解理论;
在临床实践阶段,医案可以帮我们丰富经验,开阔视野;
对于较少有机会开展大量实践的中医爱好者,
医案更是活化理论、增加兴趣、弥补实践的不二法门。
3 自学与求师的关系;
很多中医爱好者有这样的困惑:我很想学习中医学,
但是我没有老师,不知该从何处下手才好?
实际上,自学的方法,从来都是在学习中医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
明代有一位名医叫作江瓘,苦于自己久患呕血症而无医能治,便发奋自学中医。
他从古今医案入手,广泛搜集,最终汇编成一部《名医类案》,流芳千古于杏林,
而江瓘本人也成了一代名医。现代许多著名的老中医,同样是通过自学的途径学有所成。
在山东中医药大学出版的《名老中医之路》中,记载有多位这样自学成才的老前辈。
这套书现在有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的新版,
市面上就可以买到。作为入门的指导,无疾推荐来读。
然而,实际上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在学习的道路上,
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能有所成的。遇到困惑、迷失方向时,
求助于同道求学的老师和朋友,是为自己扫清障碍、
增进学识的有效途径。平时多注意结交些同样喜爱中医学的朋友,
大家多做交流,对自己的学习一定会有所帮助的。
大家协手共进
(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