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朱丹溪医案评析》

孙洪彪

闻名全坛
核心会员
注册
2009/04/10
帖子
11227
获得点赞
82
声望
38
年龄
54
内容简介:
辨证论治是《内经》时代就已经存在的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方法,但是历史上把这些散见于多种古代著作中的方法进行整理总结,并成为一种系统理论的却是朱丹溪。朱氏对于辨证论治的论述,除了在其《格致余论》一书中有集中论述外,多数保存于各种丹溪医案。这些医案大多是为了论述一个具体问题而作的,因此,研究丹溪医案是我们今天学习中医临床方法的一个捷径。
本书系陕西渭南名医孙曼之先生所著,全稿语言流畅,说理清晰,对于朱丹溪在辨证论治体系方面的医案加以阐发。书后的四个简明索引可为读者查阅提供方便。

纸质本购买地址
http://union.dangdang.com/transfer.php?from=P-247695&ad_type=10&sys_id=1&backurl=http://search.dangdang.com/search_pub.php?key=%D6%EC%B5%A4%CF%AA%D2%BD%B0%B8%C6%C0%CE%F6
 

附件

  • 65.6 KB 查看: 43
新购了一册 正在阅读本书
 
气血痰郁,四字杂病主纲。朱氏实际上是杂病专家。
 
回复 2# wanglong7099


我也正在看,有心得多多交流
 


朱丹溪为金元四大家之一,因主张‘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被誉为‘滋阴派’,然粗读其医案,又岂是一个‘滋阴’可以囊括的,,可见,所谓的某派,大多是后人多事,断章取义,画蛇添足之举。
 
请问中医初学者可以看吗
 
回复 8# xiaopei


朱丹溪学有所宗,师从当时的名医罗知悌(为刘完素的二传弟子,旁通于张子和、李东垣二家之说),得三家之秘,并上求《内》、《难》、《伤寒》。朱丹溪学成后广收门徒,其学术观点被广泛认同且在当时渐成主流,‘相火论’等观点对后世的温病学派兴起也有很大影响

这样一位承前启后的医家,无论是初学还是从中医业者,都应该有所了解,并做深入的学习.



朱丹溪生平及其学术成就

本文来自: 华夏中医论坛(https://www.tcmbe.com/) 详细文章参考:https://www.tcmbe.com/threads/3837%D6%EC%B5%A4%CF%AA
 
朱丹溪一生著作颇丰,但并没有将其医案整理成书,而是散见各出,很多医案,如果单独来看,在记述上很简略,不是很精通丹溪学术思想和中医理论的,读起来会觉得晦涩难明,孙先生的评析,虽还不能说是尽善但足可以作为一个阅读、学习的好的参考..
 
回复 1# 孙洪彪


《朱丹溪医案评析》
作者:孙曼之著 页数:132 出版社:北京市: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1
简介:辨证论治是《内经》时代就已经存在的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方法,但是历史上把这些散见于多种古代著作中的方法进行整理总结,并成为一种系统理论的却是朱丹溪。朱氏对于辨证论治的论述,除了在其《格致余论》一书中有集


2011年的书目前暂无电子版。
 
回复 11# gs458513



为维护版权,支持孙先生,暂不发布电子版
 
朱丹溪医案评析,孙老师曾陆续在网上发表过,有志学习的,可以搜索一些来尝尝鲜
 
“族叔祖年七十”案

“族叔祖年七十,禀甚壮,形甚瘦。夏末患泄利至深秋,百方不应。予视之,曰:病虽久而神不悴,小便涩少而不赤,两手脉俱涩而颇弦。自言膈微闷,食亦减。因悟曰:此必多年沉积,僻在胃肠。询其平生喜食何物,曰:我喜食鲤鱼,三年无一日缺。予曰;积痰在肺,肺为大肠之赃,宜大肠之本不固也,当与澄其源而流自清。以茱茰、陈皮、青葱、蔍苜根、生姜煎浓汤,和以沙糖,饮一碗许,自以指探喉中。至半时辰,吐痰半升许,如胶,是夜减半。次早又饮,又吐半升而利止。又与平胃散加白术、黄连,旬日而安。”(《格致余论/治病必求其本论》)

按:此案以虽然久病而精神不衰减,并且胸膈满闷,而判断为肺胃痰积。脉弦为痰饮,涩为久病。痰饮为五谷所化生,虽然为病邪,亦能养人,所以说“病久而神不悴”,此为痰饮病的特点之一。用吐法者,吐法有宣泄痰饮之功并且可以升提气机以止泻。涩脉为瘀血,亦为痰气阻闭之久病,为丹溪心法之一。
又,蔍苜根,不详。又作“芦荟根”,或是。
 
回复 15# 孙洪彪


蔍:鹿蹄草,叶形似鹿蹄,全草用为止血药。
别 名: 鹿寿草、破血丹、鹿含草、六衔草


补虚,益肾,祛风除湿,活血调经,治虚弱咳嗽,劳伤吐血,风湿关节痛,崩漏,白带,外伤出血。
①《滇南本草》:治筋骨疼痛、痰火之症,煎点水酒服。
②《植物名实图考》:治吐血,通经,强筋,健骨,补腰肾,生津液。
③《中国药植志》:治虚痨,止咳。
④《重庆草药》:治虚弱痨病,咳嗽,白带。
⑤《四川常用中草药》:祛风除湿,止惊悸,盗汗。治痨伤吐血,筋骨酸软,风湿关节痛,惊痫吐舌,鼠漏痈肿。
⑥《陕西中草药》:补肾壮阳,调经活血,收敛止血。治虚劳咳嗽,肾虚盗汗,腰膝无力,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半身不遂,崩漏,白带,结膜炎,各种出血。



芦荟根:功效
【性味】味甘;淡;性凉 【归经】脾;胃;膀胱经
【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化瘀。《南方主要有毒植物》:"治小儿疳积,尿路感染。芦荟干根五钱至一两。水煎服。"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
【各家论述】《南方主要有毒植物》:治小儿疳积,尿路感染。芦荟干根五钱至一两。水煎服。
【摘录】《中华本草》




不知道那个更符合?
 
为了使学者能够完整的、系统的掌握临床操作方法。他采取了模式化的教学方法,即把各种病症归纳为一些不同的证型,每一种证型都对应不同的病因病机以及诊断治疗内容。这样由个别至一般,又由一般至个别的研究方法,能够使学者全面的熟悉辩证思路,然后执简御繁,形成系统的临床诊治方法。为了便于深入掌握这些知识,丹溪又很注重学习医案。从其晚年所作的《格致余论》中可以看出,他对于重要问题的阐发,都是举案例以说明之。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丹溪医案,几乎都是这种性质的文献。这些医案都是由其不同的门生记录,长期流传,最后才收入以丹溪名义问世的不同著作中。正是由于这些医案是在讲课中,为说明某一问题而引用的案例记录,因而文字相当简略,往往症候不全,甚至有头无尾。有的案例只是提示了一个诊断要点,有的则仅说明一种病机,有的几乎只是一张处方,仅用以说明用药组方的规律。这些都给我们阅读、学习丹溪医案,造成不少的客观困难。本文的写作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尝试。
朱丹溪在中医史上的影响深远,除及门弟子戴思恭、赵良仁、赵道震、王履及再传弟子刘纯、王纶、虞抟等人外,新安医家的汪机、程充、方广等人均能继承发扬朱氏学问。可以说明清之际,大凡有临床成就的医家,都受到过丹溪的不同程度的影响。叶天士等温热学派受丹溪影响更为至深。叶氏善于使用人参、附子,又其处方不拘形式,往往一、二味乃至数味药物即为一方,这些都是继承丹溪心法的结果。
学习中医书本知识,并不等于就可以立即具备实践能力,这是由于中医许多概念的模糊性与不可定量性所决定的。读书只是走了一半的路程,剩下的一半,便是如何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这才是成功的关键。在目前中医教育已陷入的困境中,朱丹溪在辨证论治教学方面的成就,尤其是丹溪医案的示范意义,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应该引起我们的充分重视。
 
读古人医案可以将理论与临床更紧密的结合起来
孙老师临床经验丰富,所以评注中能让我们更好的体会中医的辨证论治方法
由以上各案可以看出,丹溪诊断方法的主要特点是:诊断的依据,首先是体质。“四诊”的首要目的是判断体质属性,其次是判断病证的性质。这个“体质”,不是现代医学所说的体质的含义。在中医传统的用法上,“体质”包括由年龄、形体(主要是高低、肥瘦、体态)、色泽、脉象、生活条件、日常习惯、饮食嗜好等推断出来的身体属性的概括。所以叶天士云:“明理,——欲治病先理体质之宜忌””(《叶天士医案大全》,p191)。为什么要先体质后疾病呢?叶氏又云:“凡论病,先论体质、形色、脉象,以病乃外加于身也”(同上)。这样,现代人所说的“中医学说的本质是体质学说”,也就得到了很清楚的说明。
“又一邻人”案,以性格狡躁而用极苦寒的当归龙荟丸;“又一男子十六七岁”案以两手脉豁大且目无视、耳无闻而用参、芪峻补气血;本篇“东阳傅文”案以年逾六十、性急作劳而用补血清热相兼之法;“朱宅阃内”案以年壮、味厚、性急而用和血疏气、导痰清热法;“鲍六”案以年二十余而用活血清热兼放血之法,都是从这个原则出发而诊治的。近代中医受到西医方法论的影响,体质学说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转化为“病邪学说”,这样便从根本上背离了中医学的方法论,造成了疗效的下降,这是我们应该注意到的事实。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