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65# 乔木
你用心回复,我用心回答,理越辩越明,括号内回答:
四逆 按你的说法 吐 利 烦 躁 (我没有说四逆是吐、利、烦、躁。而是吐、利、烦、躁四逆。即吐逆、利逆、烦逆、躁逆,同时出现说明没有一点胃气了) ,而这四个症状在阳实证中也是常见,(296条文前冠有少阴病,即是划定范围在脉微细,但欲寐的少阴病范围,说明胃气很微弱的情况下出现的虚证)岂能用附子干姜再火上浇油?如按此解释,证和药岂不自相矛盾。
(吐逆、利逆一逆之治1、377条: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说明阴进阳退里寒外热程度表现为身有微热,见厥者。胃中之物已吐完无可吐表现为呕,此为胃弱吐逆之治。2、370条: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指明阴进阳退里寒外热程度表现为汗出而厥者此为脾弱利逆之治。
吐逆、利逆二逆之治:1、388条: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方四。2、389条: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3、390条: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加猪胆汤主之。仲景也说明吐逆利逆合并时可治之症阴进阳退里寒外热程度具体表现。
仲景特别提出鉴别诊断391条:吐利发汗,脉平,小烦者,以新虚不胜谷气故也。指明吐利脉平者,为饮食所致的新虚,胃气尚可,不出方,注意饮食可自愈。至此六经病已结束。
如作四肢逆冷,附子干姜正好回阳,有什么不对?(我没说不对,康平本称其为回逆汤,康平本较经典宋本为善。)
另外,你所说少阴吐利烦躁必死,不然吧。
“少阴病,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逆者死也,今言欲死,为四逆证前期治之法,较吐逆利逆之再逆证加重,即再逆促命期时的治法)
吐则损胃阳,利则损脾阳。二阳受损,故手足厥冷。又脾胃主运化,其受损则全身津液运化不利,心火乘虚故烦,肾水欲涸故躁。(心火乘虚故烦,肾水欲涸故躁,有何经典依据?请问烦有何表现?躁有何表现?此言差也,吐利烦躁四种逆证皆因不得胃气阴进阳退里寒外热,烦乃阴进,躁言阳退)吴茱萸汤安中降逆,(降逆二字说的极妙,我们就把吴茱萸汤称作降逆汤,正如康平本把四逆汤写作回逆汤,吐逆利逆回逆汤,四逆前期降逆汤)即可。
“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蜷,脉不至,不烦而躁者死。”
如按你的说法,四逆是吐、利、烦、躁。这里已经提到四逆(问的真好,你这么用心,一点心得,我今天也不保留了,不然就对不起你了,既言明四逆,自是吐逆、利逆、烦逆、躁逆四者同见,今不烦,表现为三逆证,仲景之意就是三逆证也是四逆证,故冠以四逆,并加以说明),而又有不烦之证,烦与不烦岂不前后矛盾?(“恶寒而身蜷,脉不至,不烦”解释:烦为寒甚之惊烦不宁,说明患者本能的以不自主运动产热御寒,患者尚有烦的能力,“恶寒而身蜷,脉不至,不烦”说明因为寒重脉不至,但见身蜷不能动,已没有运动能力,无力烦,看是不烦,甚于烦,为烦之极。)(躁为阳脱热甚之神识迷妄,似近于痴,今“恶寒而身蜷,脉不至,不烦而躁”是意识丧失,为躁之极)
(我在国家心脏病中心、阜外心血管医院经过一年的魔鬼化训练,经过多次抢救,听过多次讲座,临床可见到此条就是指就是指室颤及无脉搏室速,若没有除颤器,患者症状持续10分钟以上,死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