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为什么叫四逆汤?是哪四逆?


四逆 按你的说法 吐 利 烦 躁 ,而这四个症状在阳实证中也是常见,岂能用附子干姜再火上浇油?如按此解释,证和药岂不自相矛盾。
如作四肢逆冷,附子干姜正好回阳,有什么不对?

另外,你所说少阴吐利烦躁必死,不然吧。
“少阴病,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吐则损胃阳,利则损脾阳。二阳受损,故手足厥冷。又脾胃主运化,其受损则全身津液运化不利,心火乘虚故烦,肾水欲涸故躁。吴茱萸汤安中降逆,即可。

“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蜷,脉不至,不烦而躁者死。”

如按你的说法,四逆是吐、利、烦、躁。这里已经提到四逆,而又有不烦之证,烦与不烦岂不前后矛盾?
 
回复 65# 乔木
你用心回复,我用心回答,理越辩越明,括号内回答:

四逆 按你的说法 吐 利 烦 躁 (我没有说四逆是吐、利、烦、躁。而是吐、利、烦、躁四逆。即吐逆、利逆、烦逆、躁逆,同时出现说明没有一点胃气了) ,而这四个症状在阳实证中也是常见,(296条文前冠有少阴病,即是划定范围在脉微细,但欲寐的少阴病范围,说明胃气很微弱的情况下出现的虚证)岂能用附子干姜再火上浇油?如按此解释,证和药岂不自相矛盾。
(吐逆、利逆一逆之治1、377条: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说明阴进阳退里寒外热程度表现为身有微热,见厥者。胃中之物已吐完无可吐表现为呕,此为胃弱吐逆之治。2、370条: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指明阴进阳退里寒外热程度表现为汗出而厥者此为脾弱利逆之治。
吐逆、利逆二逆之治:1、388条: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方四。2、389条: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3、390条: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加猪胆汤主之。仲景也说明吐逆利逆合并时可治之症阴进阳退里寒外热程度具体表现。
仲景特别提出鉴别诊断391条:吐利发汗,脉平,小烦者,以新虚不胜谷气故也。指明吐利脉平者,为饮食所致的新虚,胃气尚可,不出方,注意饮食可自愈。至此六经病已结束。
如作四肢逆冷,附子干姜正好回阳,有什么不对?(我没说不对,康平本称其为回逆汤,康平本较经典宋本为善。)

另外,你所说少阴吐利烦躁必死,不然吧。
“少阴病,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逆者死也,今言欲死,为四逆证前期治之法,较吐逆利逆之再逆证加重,即再逆促命期时的治法)

吐则损胃阳,利则损脾阳。二阳受损,故手足厥冷。又脾胃主运化,其受损则全身津液运化不利,心火乘虚故烦,肾水欲涸故躁。(心火乘虚故烦,肾水欲涸故躁,有何经典依据?请问烦有何表现?躁有何表现?此言差也,吐利烦躁四种逆证皆因不得胃气阴进阳退里寒外热,烦乃阴进,躁言阳退)吴茱萸汤安中降逆,(降逆二字说的极妙,我们就把吴茱萸汤称作降逆汤,正如康平本把四逆汤写作回逆汤,吐逆利逆回逆汤,四逆前期降逆汤)即可。

“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蜷,脉不至,不烦而躁者死。”

如按你的说法,四逆是吐、利、烦、躁。这里已经提到四逆(问的真好,你这么用心,一点心得,我今天也不保留了,不然就对不起你了,既言明四逆,自是吐逆、利逆、烦逆、躁逆四者同见,今不烦,表现为三逆证,仲景之意就是三逆证也是四逆证,故冠以四逆,并加以说明),而又有不烦之证,烦与不烦岂不前后矛盾?(“恶寒而身蜷,脉不至,不烦”解释:烦为寒甚之惊烦不宁,说明患者本能的以不自主运动产热御寒,患者尚有烦的能力,“恶寒而身蜷,脉不至,不烦”说明因为寒重脉不至,但见身蜷不能动,已没有运动能力,无力烦,看是不烦,甚于烦,为烦之极。)(躁为阳脱热甚之神识迷妄,似近于痴,今“恶寒而身蜷,脉不至,不烦而躁”是意识丧失,为躁之极)
(我在国家心脏病中心、阜外心血管医院经过一年的魔鬼化训练,经过多次抢救,听过多次讲座,临床可见到此条就是指就是指室颤及无脉搏室速,若没有除颤器,患者症状持续10分钟以上,死定了)
 


对烦躁解释还算不错,但你说的这些依然不能证明四逆非四肢厥冷,既然你也承认必须加上少阴病这个前提,那为什么不叫少阴四逆汤,
如果不加,那光凭吐利烦躁就用附子岂不要杀人了。
吐利烦躁,阳证可见,例如四逆散用法,由于多出现吐逆等证,故才有人说这四逆的意思是阳郁四逆,非四肢逆冷,进而质疑四逆汤之四逆
亦是。和你的观点很像,实际此说不对。
体内热郁而至四肢逆冷,用四逆散;体内阴寒阳弱而至四肢逆冷用四逆汤。这才是本意。
出处略示如下:

1、《伤寒论》:“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
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2、《活人书》:“盖四逆散主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以上病皆热证耳”。

3、《医方论》:“四逆散乃表里并治之剂。热结于内,阳气不能外达,故里热而外寒,又不可攻下以碍厥。
故但用枳实以散郁热,仍用柴胡以达阳邪,阳邪外泄,则手足自温矣”

4、《千金方衍义》:四肢为诸阳之本,故能运动不息,今因阳气乖离,
所以四肢厥冷。用黑附子温补下焦之真阳,干姜温散中焦之寒逆,甘草温养三焦之元气,为直中阴寒之专药。

5、《金鉴》:方名四逆者,主治少阴中外皆寒,四肢厥逆也。
6、《医学衷中参西录》:方名四逆者,诚以脾主四肢,脾胃虚寒者,其四肢常觉逆冷,服此药后,而四肢之厥逆可回也。

至于持四肢观点的先贤语录太多了,就不一一摘录。


“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蜷,脉不至,不烦而躁者死。”

三逆证和四逆证都冠以四逆,这句话太不负责了吧。三逆是哪三逆,是吐利燥,还是烦躁利,还是烦躁吐?还有二逆呢?也能否称为四逆。
在这句中,如按你的解释,应该有吐利燥三证,或者是利、燥,或者是吐、燥。反正三证四证都冠以四逆。
或者只有二证也未可知吧。作为医者,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仲景不可能这么不严谨吧。

另外你列举的所谓一逆二逆之治,在注意吐、利等字眼的时候,恐怕把厥字都漏了吧,这字才是关键。
不管你的几逆出现,而共同的都以见厥而用四逆,而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仲景自己说的。
正如我所说“体内阴寒阳弱而至四肢逆冷用四逆汤”,你所列举的恰恰证明了我这个观点。
而你所谓的四逆只是其中分证而已。
 
我是个门外汉,但这里的氛围我喜欢,理越辩越明。请前辈们加油!!!
 
回复 68# 乔木

前两天晚上没在家住,昨天家里被贼先生翻箱倒柜,现金5000元丢失,这是第二次了,今日报案,派出所说防君子不防小人,把十字锁换成一边有眼的锁会好些。
今日看乔兄回贴极妙,稍加思索,予以回复:
1、宋本:318条《伤寒论》:“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甘草炙 枳实破,水渍,炙干 柴胡 芍药
右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内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2、桂林本:?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四逆散方
甘草二两(炙)附子大者一枚干姜一两半人参二两
右四味,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匙,咳者去人参,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两,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匙纳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3、我回答:宋本四逆散真是讨厌,它让多少先贤错解伤寒,认为四逆就是四肢冷,它让宋本看起来是错简,正是它,让看了桂林本的四逆散的人之后大叫:果然桂林本是假造的。桂林本作者显然是在宋本错键基础上因为看不懂宋本而改写。也使296条四逆所指于此条不能恰当解释站不住脚。
今日回答了这个问题,也算解决了一个千古之谜。
此条错简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有两处,看康平本可知。康平本“少阴病,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回逆散主之。”
其一:条文中并无四逆字样,四逆是条文下小注,是注者看到方名中有逆字望文生义而加。后被宋本混入正文,迷惑住了众多先贤。它并不是仲景说的,众人以为是仲景说的。
其二:康平本原做“各等分”宋本错为“各十分”此引起的后果,使仲景原意的“份数“的“分”变成了重量单位的“分”,“分”作为单位使用是近代以后才有的呀。此条也使桂本作者露出马脚。
所以仲景四逆散证中根本没有“四逆”二字,又何来:“体内热郁而至四肢逆冷,用四逆散”?这么看来你所引诸家言论都是对这个错简条文的牵强解释。因为四逆散疗效好,但他们都是再解释错误的条文,所以他们自然都是错的。
318条问题已圆满解决,并不能说明四逆是四肢冷,希望你能找出更有力的条文证据,使我们更明白仲景四逆之意。
 
升降逆

寒热逆

就是四逆
 


说的好啊。就是要这样批判地读书,不要听古人胡说。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