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内科医案 叶天士医案评析·温养胃阳法

孙曼之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08/05/08
帖子
197
获得点赞
16
声望
0
叶天士医案评析·温养胃阳法

1.某
胃阳受伤,腑病以通为补,与守中必致壅逆:

人参 粳米 益智仁 茯苓 广皮 炒荷叶
按:此案点出胃阳虚弱的治疗原则。盖胃属腑,以息息下降收纳为用,故虽阳气虚弱不能腐熟水谷,然而治疗方法仍必须以通、降为要,切不可呆腻纯补,以免窒塞胃气,反而导致胃气上逆。本方以人参益智仁温养胃腑,陈皮理气和中,茯苓渗湿,荷叶升清。若阳虚甚者辛热之味如姜椒等均可加入,然胃腑属阳,喜湿恶燥,必须药证相当,用药不宜过于辛燥,此温胃与温脾之不同也。

2.某
食谷不化,胃无火也。
生白芍 浓朴 新会皮 益智仁 茯苓
砂仁

按:食谷后不能运化为胃阳虚弱的主要见证,此当留意者。
本方以生白芍固护胃阴,厚朴陈皮理气燥湿,益智仁砂仁温养胃阳,而益智仁砂仁均有沉降之力,亦取通降之义,《会约医镜》:“益智仁,其性行多补少,须兼补剂用之,若独用则散气”
杨仁斋《直指方》云:“古人进食药中,多用益智,土中益火也”。叶氏喜用益智仁于脾胃寒湿证,取其温阳固精而又有通降之力也

3.计(三三)
阳微痰黑,食入不化。

人参 生益智 桂心茯神 广皮 煨姜
按:本方与上方相似,桂心取苓桂术甘汤通阳化饮意义,加生姜宣散水汽。

4.高(六八)
脉小带弦,知饥不欲食,晨起吐痰,是胃阳不足,宜用外台茯苓饮。

又: 人参 白术 茯苓 广皮 半夏
枳实皮
白蒺藜 地栗粉

按:外台茯苓饮主治原文:“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水出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功能为“消痰气,令能食”。盖吐后胃阳损伤,水饮内停。用于本案正为契合,但本案知饥而不能食,是仍有一分伏热在内,故二诊去原方生姜不用,加地栗即荸荠清热生津化痰消积,另外当有外邪见证,故加白蒺藜宣透风热。


5.某(五一)
食谷不运, 腕胀呕恶,大便不爽,脉弦色黄。此胃阳式微,升降失司使然。法当温通阳气:

吴萸(八分) 半夏(三钱)荜茇(一钱) 淡干姜(一钱) 生姜汁(五分) 广皮白(一钱半)
按:脘胀呕恶,大便不爽,是胃阳虚弱而水湿阻滞,胃气失降,故以半夏、陈皮宽胸降逆,荜拨温胃,吴茱萸通阳,干姜劫水,生姜汁通便滑肠。
6.王(二二)
初用辛通见效,多服不应,想雨湿泛潮,都是浊阴上加,致胃阳更困。仿仲景胃中虚,客气上逆,噫气不除例:

人参 旋复花 代赭石 半夏 茯苓
干姜

按:本案当为呃逆证,由于胃阳虚乏,浊阴上逆,故以旋复代赭汤补气降逆化痰,原方治疗吐下后胃虚客气上逆,本案为胃阳虚乏,故去生姜之温散,易以干姜之辛热通阳化饮。

7.某
味淡,呕恶嗳气,胃虚浊逆。

白旋复花 钉头代赭 炒黄半夏 姜汁 人参
茯苓

按:本案虽属呕恶嗳气而非呃逆,然与上案病机相近,故用方相近,未用原方之生姜者,应该是属于胃气虚弱而痰饮内聚,湿阻气滞,大便不利,故改生姜汁通阳滑肠。

8.汪(三十)
壮年饮酒聚湿,脾阳受伤已久。积劳饥饱,亦令伤阳。遂食入反出,噫气不爽,格拒在乎中焦,总以温通镇逆为例:

白旋复花 钉头代赭 茯苓 半夏 淡附子
淡干姜

按:嗜酒导致脾阳受伤日久,则平素溏便可知。然后饥饱劳役损伤胃阳,因而嗳气不畅。不畅者,嗳气复不能大口而出,故为“格拒在乎中焦”。日久溏便故以附子温阳,寒湿格拒故以干姜通阳解结,加入茯苓以分利阴阳,引阳入阴,此皆为用药常法。

9.徐
噫气不爽,食后甚。

杏仁 半夏曲 橘红 浓朴郁金 桔梗
按:嗳气不爽而食后为甚,则胃气失降,湿浊阻滞于中焦可知,本案属于实证,故以半夏橘红宽胸化痰,厚朴燥湿理气降逆,郁金芳香化湿,杏仁桔梗宣肺通肠降气。
此方之郁金即今之姜黄,今所售郁金实为三棱,并非一物,不可混淆。
 
1# 孙曼之 10.陈(二十)
多噎,胸膈不爽,胃阳弱,宜薄味:

生白术 茯苓 新会皮 半夏曲 益智仁
浓朴 生姜
按:此案属噎证。胃阳虚而湿浊阻滞,故以外台茯苓饮化裁,湿浊阻滞,实证为主,故去人参,加半夏厚朴,又加益智仁者,益智仁具有芳香化湿,开胃进食,温脾散寒等功能。此药《秘录》称“止呕逆”,诸子皆降,温阳而又有通降作用,故为叶氏温阳健脾诸方所常用。

11.某
嗳气,腹微痛,脾胃未和。

人参 焦白芍 茯苓 炙甘草
按:本方为四君子汤去白术加白芍,以方测证,虽然嗳气属于胃气失降,而本案之嗳气当为胃虚见证,故以四君子汤去白术以补胃气,腹微痛,又加白芍以止痛,此伤寒论用法。

12.黄(氏)
灵枢经云: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是崩淋泄泻,皆脾胃欲败之现症。今汤水下咽,少顷倾囊涌出,岂非胃阳无有,失司纳物乎?奈何业医者,中怀疑惑,但图疲药,待其自安,怕遭毁谤耳。此症一投柔药,浊升填塞,必致胀满。仲景于阳明满实,致慎攻下者,恐以太阴之胀误治耳。今舌微红微渴,皆是津液不肯升扬,脾弱不主散精四布。世岂有面色如白纸,尚不以阳气为首重也耶!

人参 熟于术 炙甘草 炮姜 茯神
南枣

按:宜于热,宜于寒,应以病机为准绳,所谓“有则求之,无则求之,以平为期”,此叶氏所以斥责其前医畏缩延误救阳耳。叶氏实为温阳治法高手,而今人多不知也。本案与上案相似,均为呕逆反胃,然上案为胃虚,本案同时兼有崩淋泄泻证,为脾胃两虚,故以理中汤合四君子汤加红枣温阳健脾,阳回则呕逆自止,若与通降,必致阳气愈弱,浊阴愈逆而呕吐也。。

13.张
呕吐胀闷,虚中气滞:

人参 茯苓 砂仁
按:本案为胃虚证,方只三味。呕逆胀满为主症,故去四君子汤甘草之甘缓,又去白术,加砂仁芳香化湿,辛苦降气止呕。与益智仁比较,砂仁理气降气为胜而无益智仁之补益心肾收涩敛精之功。

14.某(氏)
脉微肢冷,呕吐清水,食不下化,带下脊髀酸。阳气素虚,产后奇脉不固,急扶其阳:用附子理中汤

附子 人参 生白术 炮姜 炙草
又: 暖胃阳以劫水湿,带下自缓,照前方加胡芦巴。
又: 脉象稍和,已得理中之效。议用养营法。
养营去远志黄{芪}五味
即作丸方。

按:叶氏常称干姜为“劫水之药”,劫水二字最宜深究。干姜辛燥悍猛,辛温之品鲜有其雠者,故凡阳气虚弱,寒饮内聚,若夫宣通阳气,力挽狂澜,非干姜无以破阴散饮。本案脉微肢厥,呕吐清水,用理中汤正为其宜。二诊带下已减,再加葫芦巴温养肾阳。三诊寒饮大消,改气血两补之法以善后。

15.蔡(妪)
凡论病,先论体质形色脉象,以病乃外加于身也。夫肌肉柔白属气虚,外似丰溢,里真大怯。盖阳虚之体,为多湿多痰。肌疏汗淋,唇舌俱白,干呕胸痞,烦渴引饮,由乎脾胃之阳伤触,邪得僭踞于中,留蓄不解,正衰邪炽。试以脉之短涩无神主义之,阳衰邪伏显然,况寒凉不能攻热,清邪便是伤及胃阳之药?今杳不纳谷,大便渐稀,若不急和胃气,无成法可遵。所谓肥人之病,虑虚其阳。参拟一方。仍候明眼采择。

人参 半夏 生于术 枳实 茯苓 生姜
按:“凡论病,先论体质形色脉象,以病乃外加于身也”,乃点明中医辨证论治理论本质之精论也,大约叶氏时代中医临床医生莫不知此理者,及至今世则受到西医方法论之影响,中医医生竞相以驱逐病邪为务,鲜有知道中医理论立足于何地者矣。本案属于阳衰邪伏,干呕胸痞,直用外台茯苓饮补胃温阳,此案若与今人疗之,必以降逆止呕、豁痰化饮为首务矣。

16.吴(三六)
壮年形伟,脉小濡,恶闻秽气,食入呕哕。缘阳气微弱,浊阴类聚,口鼻受污浊异气,先入募原。募原是胃络分布,上逆而为呕吐,此病理{之}标者。用芳香辟秽,扶正气治本,以温上通阳:

藿香 草果 公丁香 茯苓 浓朴
砂仁壳
广皮 荜茇
又: 人参 茯苓 生益智 胡芦巴 煨木香
煨姜

按:壮年形伟,自不应阳虚,而“恶闻秽气,食入呕哕”者,偶然感受秽浊寒湿之邪气也,病在于胃府,故云“此病理之标”,以明体质本不当如此。本方以藿香化浊止呕,砂仁草果芳香化湿降气,厚朴陈皮燥湿理气消胀,丁香温中止呕,荜拨散寒止痛。大抵以上药物,均有温中化湿理气作用,而藿香草果均以化浊僻秽止呕见长,,而草果燥烈尤甚,又可以消果积化寒湿痰饮。砂仁则性情较为温和,虽然可以燥湿而不辛烈耗气,功可降气而直入于肾故可安胎。丁香长于降气,故以止呕止呃为优。荜拨为未成熟的果实,蓄势违发,故其疏泄理气之力尤强,临床应用以止痛为选。本案虽然未提及胃痛,以方测证,当有此证。二诊燥湿理气已获效,改以温润法。

17.张
脉虚缓,不食不饥,形寒浮肿:

人参 生益智 广皮半夏曲 茯苓 生白芍 煨姜
按:缓为气虚,虚为营虚,不食不饥湿邪停滞,故以四君子汤补益脾胃,去甘草之甘腻碍湿,加半夏曲宽胸豁痰,降气开胃,益智仁温阳燥湿,醒脾益胃,白芍益营,煨姜化湿通阳。

18.杨(氏)
胃伤恶食,络虚风动浮肿:先与荷米煎

人参 新会皮 檀香泥 炒粳米 炒荷叶、蒂
按:此案大约与胃风汤所治证相近,以面部浮肿为主症。胃虚何以面部浮肿?盖土虚则不生肺金,金虚不制木则虚风入络而浮肿。风入经脉则动摇,风入络脉则肿胀,其治不在风木而在于培土,土旺则风自熄。

19.王
脉微弱,面亮戴阳,呃逆胁痛,自利。先曾寒热下利,加以劳烦伤阳。高年岂宜反复,乃欲脱之象!三焦俱有见症,议从中治:

人参 附子 丁香皮 柿蒂 茯苓
生、干姜

按:此案高年而自利面潮脉微,显然下焦阳脱之戴阳证,故以四逆汤回阳救急,再合丁香柿蒂汤以降气治呃,虽戴阳尚未即脱而刻下以呃逆为急,故云“从中治”。

20.陈
食伤脾胃复病,呕吐发呃下利。诊两脉微涩,是阳气欲尽,浊阴冲逆。阅方虽有姜附之理阳,反杂入归呆钝牵掣。后方代赭重坠,又混表药,总属不解。今事危至急,舍理阳驱阴无别法。

人参 茯苓 丁香 柿蒂 炮附子
干姜 吴萸

按:本案与上案相近,均为脉微下利的少阴虚寒证兼浊阴上逆的呃逆证,故叶氏指责前医方虽有姜附而又夹杂当归呆钝牵掣致使疗效迟缓。本方与上方相比,加入吴茱萸者,以本证呃逆之外还有呕吐,属于吴茱萸汤证。
 
2# 孙曼之 21.某
脉歇止,汗出呃逆,大便溏。此劳倦积伤,胃中虚冷。阴浊上干。

人参 茯苓 生、淡干姜 炒川椒 炒乌梅肉
钉头代赭石

按:汗出呃逆为胃气虚弱,浊阴上逆,便溏则脾阳亦弱,脉结则肝气不能舒达,故以四君子汤减甘草之滞缓,加乌梅、川椒、干姜辛苦酸法以开泄解结,平肝降逆,再加生姜宣散水饮,代赭石重坠降逆。

22.黄
脉小舌白,气逆呃忒,畏寒微战。胃阳虚,肝木上犯。议用镇肝安胃理阳:

人参 代赭石 丁香皮 茯苓 炒半夏
淡干姜

又: 舌白胎浓,胃阳未醒,厥逆。浊阴上干为呃。仍用通法:
人参 淡附子 丁香皮 淡干姜 茯苓
又:照方加姜汁柿蒂。
又:人参 炒川椒 附子茯苓 淡干姜 炒粳米
按:本案亦为胃阳虚的呃逆,大凡呃逆虽为胃病,而胃气之上逆却必得肝气攻冲之助,故呃逆治疗不可仅治胃气。

23.吴
阳虚恶寒,恶心吞酸,泄泻,乃年力已衰,更饮酒中虚,治法必以脾胃扶阳。

人参 茯苓 附子 白术干姜 胡芦巴
按:此为脾胃阳虚,脾虚则泄泻,胃虚则恶心吞酸,不宜甘腻,故以四君子汤去甘草,加干姜附子辛温回阳,葫芦巴温肾。

24.赵
晨泄难忍,临晚稍可宁耐,易饥善食,仍不易消磨,其故在乎脾胃阴阳不和也。读东垣脾胃论,谓:“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援引升降为法:

人参 生于术 炮附子 炙草 炒归身
炒白芍
地榆炭 炮姜灰 煨葛根
煨升麻

又: 肠风鸣震,泄利得缓,犹有微痛而下,都缘阳气受伤,垢滞永不清楚,必以温通之剂为法。
生茅术 (三钱) 炙草(五分)生炮附子(一钱) 浓朴(一钱)广皮(一钱) 制大黄(五分)
按:本案初诊“易饥善食”而又“不易消磨”,已经提示此证非尽为虚证,叶氏援引东垣温升法,二诊果然效不著,于是改用温脾汤法。本案药物注明药量,在叶氏书中鲜见,值得注意。

25.金(五八)
能食不化,腹痛泄泻。若风冷外乘,肌肉着冷。其病顷刻即至。上年用石刻安肾丸,初服相投,两旬不效,知是病在中焦,不必固下矣。自述行走数十里,未觉衰倦,痛处绕脐。议用治中法,足太阴阳明主治。

生于术 生茅术 生益智 淡干姜 胡芦巴
茯苓 木瓜 荜茇

按:石刻安肾丸见于《饲鹤亭集方》,其组成为:鹿茸1两,赤石脂3两,山药4两,戟肉2两,肉果2两,补骨脂2两,苁蓉2两,柏子仁2两,菟丝2两,茯苓2两,远志2两,萸肉2两,茅术2两,附子2两,石斛2两,川乌2两,小茴2两,川椒2两,韭菜2两,青盐4;其功能为温肾固精,本案泄泻而又腹痛,安肾丸功能固涩,自然不宜。叶氏予方以白术健脾,苍术燥湿,干姜温阳散寒,荜拨、葫芦巴分别于中焦下焦温阳止痛,茯苓渗湿,益智仁温肾醒脾,木瓜敛肝和胃。盖能食而不化,自是胃腑阴血亏虚,故曰“足太阴阳明主治”,此所以酸敛之意也。“自述行走数十里,未觉衰倦”者,问诊以明非清阳下陷之证,阳气下陷则头晕身倦与一般泄泻情况不同也。


26.王(三五)
三年久损,气怯神夺。此温养补益,皆护元以冀却病,原不藉乎桂附辛热,以劫阴液。今胃减咽干,大便溏泄经月。夏三月脾胃主候。宜从中治。

人参 炒白芍 炙草 煨益智 炒木瓜
茯苓 广皮

按:三年损病,气怯神夺,显然可见气血亏虚之候,而非温阳辛热可治者,故叶氏谓当“温养补益,皆护元以冀却病,原不藉乎桂附辛热,以劫阴液。”因前医过用辛热致使纳呆咽干、大便溏泻,故以温养脾胃法治之。方用异功散去白术之香燥,加入白芍补益脾阴,木瓜酸甘益胃敛肝,益智仁温阳开胃而不辛燥,本方温润平补,叶氏称之为治中法,为叶氏常用方剂,应该很好研究。

27.金
冲年遗恙,先天最薄,夏秋疟伤,食少不运,痞胀溏泻,都是脾胃因病致虚,当薄味调和。进治中法:

人参 益智 广皮 茯苓 木瓜
炒泽泻 谷芽 煨姜

按:脾胃虚弱不能运化,必以甘淡扶养,若与厚味必致壅遏伤耗,亦“不藉乎桂附辛热,以劫阴液”,此“薄味调和”为治中汤制方出发点之制方出发点也。
本方加泽泻者,当有小便短、口干症状,此叶氏加减法,取五苓散之意。


28.某(氏)
阳微浊滞,吐泻心痛,当辛温开气,胃阳苏醒乃安。

炒半夏 浓朴 广皮 益智仁 煨木香
乌药 香附汁 姜汁

按:浊者,湿浊痰饮。吐泻心痛,痛则不通,故以辛温宣通开气,方用半夏陈皮宽胸化痰,厚朴理气化湿,生姜温阳散饮,木香温通,香附降气,乌药散寒止痛,益智仁温阳开胃。

29.虞
面色痿黄,脉形弦迟,汤水食物,入咽吐出,神气恹恹,欲如昏寐。此胃阳大乏,风木来乘,渐延厥逆,俗称慢脾险症。幼稚弱质,病延半月有余,岂可再以疲药玩忽!宗仲景“食谷欲呕者吴茱萸汤主之”:

人参 吴萸 茯苓 半夏 姜汁
又: 昨用泄木救胃土法,安受不见呕吐,然中焦阳气大虚,浊气上僭,则为昏厥,津液不升,唇舌干燥,岂可苦寒再伐生气!今如寐神倦,阳陷于阴何疑?仲景通阳理虚,后贤钱氏薛氏,皆
宗其义:
人参 炒半夏 茯苓 广皮 煨姜
南枣

按:泄泻不止,阳气大虚则肝风厥厥动摇,病入危途,古称慢脾风证。清代庄在田《福幼编》逐寒荡惊汤为治疗此证最著名方剂,本案叶氏径用经方吴茱萸汤以泻木救土,二诊呕泻大止,改温脾益气法以善后。本案阳虚浊逆,而唇舌干燥,津液不升,神倦如寐,为清阳下陷表现。呕泻既久,脾营亦亏,故用药以温升为主,并不用姜附辛燥之味。
 
粗略看了一下,叶先生治病都是用些平和之药,这就是所谓的名医.也是我对<明清名医类案>不"感冒"的原因,名医当然有名医的长处,是不是经历的越多越胆小呢?当然,从所治的病来看用些平和之药,也无可厚非.
 
能用平和之药,治疗疑难杂证,才是真正的名医。
 
平淡之中见神奇,乃高手也。
 
大家有时间看看清宫医案,很小一个毛病,都折腾很多天.
 
回复楼上:清宫医案与叶案是两回事。叶案用药轻灵而效如桴鼓,不用者不知。
 
1.某
胃阳受伤,腑病以通为补,与守中必致壅逆:

人参 粳米 益智仁 茯苓 广皮 炒荷叶
按:此案点出胃阳虚弱的治疗原则。盖胃属腑,以息息下降收纳为用,故虽阳气虚弱不能腐熟水谷,然而治疗方法仍必须以通、降为要,切不可呆腻纯补,以免窒塞胃气,反而导致胃气上逆。本方以人参益智仁温养胃腑,陈皮理气和中,茯苓渗湿,荷叶升清。若阳虚甚者辛热之味如姜椒等均可加入,然胃腑属阳,喜湿恶燥,必须药证相当,用药不宜过于辛燥,此温胃与温脾之不同也。************************************* 此方从白虎加人参汤中化出。案中之“通”非仅是通下之意,当作流通解。
 
只能作为欣赏,现在在按图索骥试试, 不灵.
 
liu版说这话的意思,我想我是懂得的,但是我不完全赞同liu版的观点。
近来在读《未刻本叶氏医案》,还是很受启发的。
 
孙曼之先生说“生姜汁通便”,此说不知何解?在下孤陋,不知是古人有记载还是先生临症心得呢?
 
呵呵,既懂得,又不赞成,说说您的看法.
 
13# liujianli0371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我曾和人谈天时说:中医古书上讲的不少大病、坏病、败症、逆症,以及疑难疾病若用现代医学眼光来看,可能并非重症;古人医案中一些灿然生华之“美”文,常常并无实用价值(黄煌称之为文学化和玄学化倾向)——当时我也举过清宫医案为例。但是对叶天士的评论要慎重,对他的学术我只是刚刚开始研究,感到此老功夫多从伤寒中来,遣方用药变化由心,正如程门雪所见——案方虽简却“则则有味”,至少对开拓思路大有好处(按图索骥是我们自己笨,不能怪老前辈骗人)。清宫医案那堪与之比较?
 
呵呵,我好像理解一点.所谓的温阳养胃法我是这样看待的:脾为湿土,喜燥而恶湿,胃为阳土,喜润而恶燥.所谓的"温阳阳胃法",是注意到脾胃气机运转的原因,这和现在通常的香砂养胃丸大意大概相同.现在的社会饮食变了,食品熟加工的多,民众下馆子的时候多,而里面的食品,不知道夹杂了多少辛辣的调味品,所以,现在的患者多"上火".即便是"胃寒"的患者,也是寒热夹杂的多,所以,临床应用辛开苦降的机会多,若模仿前人的,温润养胃,恐怕是"刻舟求剑".
 
15# liujianli0371 liu版所言甚是。不过叶天士对古方化裁之精妙,实在令人赞叹——是否应用于临床会有良好效果我个人当然不知,但确实能开阔眼界和思路。
比如我在9楼摘选孙先生收集的第一案就是这样,能从白虎加人参汤中化出温胃阳的方子,此老真乃天才!我很受触动,相信对我以后研究方剂和自己组方会有帮助。




1.某
胃阳受伤,腑病以通为补,与守中必致壅逆:

人参 粳米 益智仁 茯苓 广皮 炒荷叶
 
不管如何说,胃以降为顺,临床治病,能做到"降",方是"顺".
 
因为一开始学习就受了当下盲目崇古思想的影响,我一直都把精力集中在伤寒金匮内经等古经典,而直到跟随孙曼之老师学习,在老师的细心教导下,我重新学习了四大经典,用心研究了李东垣、朱丹溪、薛立斋等大家,才发现温病的美丽,和叶氏的伟大。
 
这个好像不是对温阳养胃法的见解.
 
呵呵,我们简单的来分析一下下面的这个案子吧.
胃阳受伤,腑病以通为补,与守中必致壅逆:
人参 粳米 益智仁 茯苓 广皮 炒荷叶

叶天士医案之特色在于简明扼要,就如"胃阳受损"一句,我们已经可以明了病人症状当为:胃脘绵绵冷痛,时发时止,喜温喜按,食后缓解,泛吐清水或夹有不消化食物,食少脘痞等证,有了这个基础,再来分析叶天士的评语,才见的叶天士的功夫.
叶言"腑病以通为补,与守中必致壅逆",此两句绝为至理名言,若非精通医理,如何道得.胃腑为腐熟之器,以通降为顺,是胃阳之功在于腐熟通降,其理甚明.故用人参、益智为君,补胃阳之不足;臣以茯苓、陈皮通降阳明,使胃腑之气下行;佐以荷叶升清运脾;使以梗米滋养胃气。寥寥数药,标本兼顾,通补兼施,天士之巧思,常人如何可以祈及!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