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左为人迎,右为气口”的诊脉理论,您认为正确吗?

河间金栋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9/12/26
帖子
6715
获得点赞
247
声望
63
年龄
62
“左为人迎,右为气口”的诊脉理论,您认为正确吗?

金 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自晋·王叔和《脉经·卷第一·两手六部所主五脏六腑阴阳逆顺第七》云:“左为人迎,右为气口。”及《脉经·卷第二·平人迎神门气口前后脉第二》云:“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脉……右手寸口气口以前脉”等说之后,后世脉学诸家或有尊此说者。如:宋·施发《察病指南·卷上·人迎气口脉》云:“人迎脉在左手关前一分……气口脉在右手关前一分。”李月池《四言举要》:“左为人迎,右为气口。”等。

如此说来“左为人迎,右为气口”的诊脉理论,您认为正确吗?

请诸位贤达之士,同道网友发表高见,多谢了。
 
互联网百度词条对“人迎”的解释:

“切脉部位名。
①指喉节(结)两旁颈动脉搏动的部位,亦称人迎脉。《灵枢•寒热病》:‘颈侧之动脉人迎,人迎,足阳明也,在婴筋之前。’
②左手寸口脉的别称。《脉经》:‘左为人迎,右为寸口。’”
 
人迎和气口是两回事,气口切脉就是我们现在的号脉,人迎脉法失传已久
 
《四圣心源》 寸口人迎脉法
气口者,手太阴之动脉,在鱼际之下。人迎者,足阳明经之动脉,在结喉之旁,太阴行气于三阴,故寸口可以候五脏,阳明行气于三阳,故人迎可以候六腑。以太阴为五脏之首,阳明为六腑之长也;

《灵枢·五色》人迎盛坚者,伤于寒,气口盛坚者,伤于食,以气口主里,伤食则阴郁于内,故气口盛坚。人迎主表,伤寒则阳郁于外,故人迎盛坚。

入门就是 《四圣心源》, 所以比较偏向于 黄元御前辈的理解;
 
请看历代医家之说法:

⑴明•张介宾《类经•三卷•藏象类•十一气口独为五藏主》注云:

“气口之义,其名有三:手太阴肺经脉也,肺主诸气,气之盛衰见于此,故曰气口;肺朝百脉,脉之大会聚于此,故曰脉口;脉出太渊,其长一寸九分,故曰寸口。是名虽三,其实则一耳。五藏六府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故为五藏之主。义见下文。

愚按:气口、寸口、脉口之义,乃统两手而言,非独指右手为气口也。

如《经脉篇》曰:‘手太阴之脉入寸口,上循鱼际。’又曰:‘经脉者,常不可见也。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
《经筋篇》曰:‘手太阴之筋,结于鱼后,行寸口外侧。’
《经脉别论》曰:‘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平人气象论》曰:‘欲知寸口太过与不及。’
《小针解》曰:‘气口虚而当补,盛而当写。’
《本篇》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藏主?’
《难经》曰:‘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藏六府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曰:寸口者,脉之大会,五藏六府之所终始,故取法于寸口也。’

诸如此者,岂独指右手为言耶?而王叔和未详经旨,突谓‘左为人迎,右为寸口;左手寸口人迎以前,右手寸口气口以前’等说,自晋及今,以讹传讹,莫可解救;甚至以左候表,以右候里,无稽之言,其谬为甚。
夫肝心居左,岂不可以为里?肠胃在右,岂不可以言表?如仲景为伤寒之祖,但曰大浮数滑动者,此名阳也;沉涩弱弦微者,此名阴也。又曰:表有病者,脉当浮而大;里有病者,脉当沉而细。又如其上取寸口,太阴脉也;下取趺阳,阳明脉也。是皆阴阳表里之谓,初未闻‘以左为人迎而候表,右为气口而候里’。即余初年亦尝为‘左表右里’之说所惑,及今见多识定,乃知脉体自有阴阳,诸经皆具表里。

凡今之习讹者,但见左强,便曰外感而攻其表;但见右盛,便曰内伤而攻其里。亦焉知藏气有不齐,脉候有禀赋,或左脉素大于右,或右脉素大于左,孰者为常?孰者为变?或于偏弱中略见有力,已隐虚中之实;或于偏盛中稍觉无神,便是实中之虚。设不知此而执欲以左右分表里,岂左无里而右无表乎?故每至攻伐无过,颠倒阴阳,非惟大失经旨,而遗害于人不小,无怪乎脉之日难也!此不得不为辨证。

再按:人迎气口之脉,本皆经训,但人迎为足阳明之脉,不可以言于手,气口总手太阴而言,不可以分左右,如《动输》、《经脉》等篇,明指人迎为结喉旁胃经动脉。

愚尝考之《四时气篇》曰:‘气口候阴,人迎候阳。’
《五色篇》曰:‘人迎盛坚者伤于寒,气口盛坚者伤于食。’
《禁服篇》曰:‘寸口主中,人迎主外。’
《经脉》、《终始》等篇曰:‘人迎一盛二盛三盛,脉口一盛二盛三盛’等义。皆言人迎为阳明之府脉,故主乎表;脉口为太阴之藏脉,故主乎里。如《太阴阳明论》曰:‘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阳明为之行气于三阳。’《阴阳别论》曰:‘三阳在头。’正言人迎行气于三阳也;‘三阴在手’,正言脉口行气于三阴也。
盖上古诊法有三:一取三部九候以诊通身之脉,一取太阴阳明以诊阴阳之本,一取左右气口以诊藏府之气。然则人迎自有其位,《脉经》则扯人迎于左手,而分气口于右手,不知何据何见而云然?愚初惑之,未敢遽辩,及见《纲目》之释人迎气口者,亦云人迎在结喉两旁,足阳明之脉也。又见庞安常论脉曰:何谓人迎?喉旁取之。近见徐东臯曰:《脉经》谓左手关前一分为人迎,误也。若此数君者,已觉吾之先觉也;兹特引而正之。呜呼!夫一言之误,遗误千古,成心授受,何时复正哉?立言者,可不知所慎乎?”
 
⑵明•李中梓《诊家正眼•人迎气口》:

“人迎盛坚者伤于寒,气口盛坚者伤于食。人迎主表,盛坚为外感伤寒;气口主里,盛坚为内伤饮食。此古法也。今则止用寸口诊法,不为不妙,然本无以左右分内外之理,自叔和始以‘左为人迎,右为气口’,其失表里之义久矣。”
 
⑶清•黄元御《四圣心源•卷三•脉法解•寸口人迎脉法》:“气口者,手太阴经之动脉,在鱼际之下;人迎者,足阳明经之动脉,在结喉之旁。太阴行气于三阴,故寸口可以候五脏;阳明行气于三阳,故人迎可以候六腑。以太阴为五脏之首,阳明为六腑之长也。

脏阴盛则人迎小而寸口大,虚则人迎大而寸口小。腑阳衰则寸口大而人迎小,旺则寸口小而人迎大。《灵枢•禁服》:‘寸口主中,人迎主外;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命曰平人。人迎大一倍于寸口,病在足少阳,一倍而躁,在手少阳。人迎二倍,病在足太阳,二倍而躁,在手太阳。人迎三倍,病在足阳明,三倍而躁,在手阳明。盛则为热,虚则为寒,紧则病痹,代则乍甚乍间。人迎四倍,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死不治。寸口大一倍于人迎,病在足厥阴;一倍而躁,在手厥阴。寸口二倍,病在足少阴;二倍而躁,在手少阴。寸口三倍,病在足太阴;三倍而躁,在手太阴。盛则胀满寒中食不化;虚则热中出麋,少气色变;紧则痛痹,代则乍痛乍止。寸口四倍,且大且数,名曰溢阴,溢阴为内关,死不治。’《灵枢•经脉》:‘人迎与脉口(即寸口也)俱盛四倍以上,命曰关格,关格者,与之短期。’《灵枢•五色》:‘人迎盛坚者,伤于寒;气口盛坚者,伤于食。’以气口主里,伤食则阴郁于内,故气口盛坚;人迎主表;伤寒则阳郁于外,故人迎盛坚。此诊寸口人迎之法也。寸口人迎之脉,载在经文,后世乃有‘左为人迎、右为气口’之说,无稽妄谈,不足辨也。”
 
⑷清•何梦瑶《医碥•卷之五•四诊\切脉•人迎气口》:

“按《内经》谓:寸口主中(寸口为太阴肺经脉,肺为脏,故以此通候五脏之气),人迎主外(阳明胃经脉也,胃为腑,故以此通候六腑之气。腑阳脏阴,阳外阴内,故寸口以候内,人迎以候外)。

人迎本在颈下,夹结喉旁一寸五分,后世既废古人三部分诊之法,遂改候人迎于左手关脉,而名右手关脉为气口,与之相衡。

谓气口大于人迎,为内伤饮食(以右关属胃也,此有理),人迎大于气口,为外感风寒(以左关属肝,肝主风也。然内风与外风无涉,于理未的),分主表里。虽与经意无异,而部位不同矣。犹之足少阴肾气,本于太溪诊之(在足内踝后五分,筋骨上动脉陷中),今则诊于两尺。足阳明胃气,本于跗阳(即冲阳,在足跗上,去陷谷二寸,高骨间动脉中)诊之,今则诊于右关也(张仲景每以寸口、跗阳、肾少阴并言,喻嘉言谓即寸关尺)。再按结喉旁人迎脉,怕大于两手寸口脉数倍,从无寸口反大于人迎者(经谓平人春夏人迎微大,秋来气口微大,恐非),此后人所以改候人迎于左关,以与右关较大小也。”
 
⑸时贤•胡天雄《素问补识》:

“[人迎一盛]人迎与寸口合诊之说,《终始》、《经脉》、《禁服》、《脉度》等篇中均有论及,其说大意是:寸口主内,主五藏,为阴;人迎主外主六腑为阳。春夏阳盛故人迎微大,秋冬阴盛故寸口微大。这就是所谓‘脉口人迎应四时’的实际意义。及其发病,则有虚实之分。寸口候阴,凡阴经实证,寸口皆大于人迎,大一倍,病在厥阴;二倍,病在少阴;三倍,病在太阴。反之,人迎候阳,凡阳经实证人迎皆大于寸口,大一倍,病在少阳;二倍,病在太阳;三倍,病在阳明。阴经虚证则寸口小于人迎,阳经虚证则人迎小于寸口。如果寸口大四倍于人迎,且大且数,叫做溢阴,溢阴为内关。如果人迎大四倍于寸口,且大且数,叫做溢阳,溢阳为外格。不论内关和外格,都是危证。在治疗上,根据寸口人迎盛衰情况,或泻阳补阴,或泻阴补阳。如果关格之脉,同时并见,就会死不旋踵了,义详有关各篇。这是人迎寸口的诊断施治大法。但本篇与《终始》篇,较之其它各篇,尚微有不同:⑴.只言人迎寸口几盛,不言此盛于彼或彼盛于此。⑵.都有‘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以上’句。⑶.《终始》篇更有‘内关不通’、‘人迎与太阴脉口俱盛四倍’等句。

天雄按:人迎是足阳明结喉两旁动脉,《灵•寒热病》篇已有说明;寸口即气口,是手太阴腕部动脉,观‘人迎与太阴脉口’句,明明指出脉口属太阴,则后世‘左为人迎,右为气口’之说,理论上没有根据,必另有见解。

其次,正常人迎之脉,本来就大于寸口,《经脉》、《禁服》等篇所说的彼此大小几倍,寸口脉一般是不会大于人迎的。可能是后人妄形加工所致,此处一盛二盛,按《终始》及本篇来理解,应该是对其本身而言,并非此大于彼或彼大于此,否则,‘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句,将无法比较。

其三,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以上,且大且数,叫做关格。此时阳盛于外,阴盛于内,阴阳不得相荣,有彼此离决之势,故为死候。理论上虽如此说,但事实上盛大几倍,并无客观标准。而且,寸口脉盛大,也决非全是阴盛之脉,故越人《三难》以尺寸分关格。仲景脉法更明确提出:‘在尺为关,在寸为格;关则不得小便,格则吐逆。’使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使《终始》篇‘内关不通’落了实,实在是一大进步,张氏(注:指张介宾《类经》)讥之,盈篇累牍,不嫌辞费,自己又找不出满意的答案,徒然把事实上并不存在的东西,死死抱住不放,是没有意义的。如张注本节,前面说,‘谓以人迎寸口相较,或此大于彼,或彼大于此,而有三倍四倍之殊也’;注后文又说‘俱盛四倍以上,谓盛于平常之脉四倍也’。在同一节的同一个问题的注释中,前后矛盾如此?就说明了这个问题。何梦瑶《医碥•人迎气口》云:‘按:结喉旁人迎脉,恒大于两手寸口脉数倍,从无寸口反大于人迎者,此后人所以改候人迎于左关以与右关较大小也。’虽为调和之说,尚可从。”
 
综上所述,寸口脉“左为人迎,右为气口”的诊脉理论是不正确的。
 
回复 2# 河间金栋


互联网百度词条对“人迎”的解释:

“切脉部位名……②左手寸口脉的别称。《脉经》:‘左为人迎,右为寸口。’”所引证据欠准。
 
不知楼主在实践中考察过“左为人迎右为气口”这种理论没有,但我觉得内经所说的人迎寸口诊法中的人迎一定不是喉部人迎穴,因为根本与腕部寸口不成比例,不具大小的可比性。如果人迎寸口诊法真有过的话,“左为人迎右为气口”倒是最可能的解释。或许内经对人——寸诊法的记录不全面,也或许人——寸诊法是辨别某些单一问题或特殊问题的诊法,就比如内经所说的关格,以及病在何经。不管怎么说这种脉法让人觉得简略而机械。
 
呵呵
反正一下,如果这个不正确,王叔和也就不用再脉经中提到了。
王叔和应该知道其确切含义。
希望楼主在自己没有完全弄明白前,不要妄下结论。
 
不知楼主在实践中考察过“左为人迎右为气口”这种理论没有,但我觉得内经所说的人迎寸口诊法中的人迎一定不

言之有理
 
两种说法,都有道理,暂存疑
 
王叔和出自难经学派,反正我是宗素问。我有一个患者,只有一只手,这样诊脉不是照样治。
 
王叔和出自难经学派,反正我是宗素问。我有一个患者,只有一只手,这样诊脉不是照样治。
王叔和《脉经序》说:“今撰集岐伯以来,逮于华佗,经纶要诀,合为十卷。百病根源,各以类例相从,声色证候,靡不赅备,其王、阮、傅、戴、关、葛、吕、张,所传异同,咸悉载录。”
《脉经》中虽有“扁鹊脉法”,然据王序,是否可以看出——王叔和怎么能是“出自难经学派”呢?!
 
最后编辑:
王叔和《脉经序》说:“今撰集岐伯以来,逮于华佗,经纶要诀,合为十卷。百病根源,各以类例相从,声色证候,靡不赅备,其王、阮、傅、戴、关、葛、吕、张,所传异同,咸悉载录。”
《脉经》中虽有“扁鹊脉法”,然据王序,是否可以看出——王叔和怎么能是“出自难经学派”呢?!
独取寸口,不是出自《难经》吗?只是这个王叔和误入歧途,才会搞出“左为人迎,右为寸口”的说法。
“独取”是夸张了一点,只是由于寸口脉管长且直,故可分三部,可以更详细的获取信息。素问人迎与寸口代表了脏腑与外周的关系,是根本;独取寸口必须建立在这个基础上。
 
upload_2018-5-6_13-21-14.png

更正:“头前”为“关前一分”的笔误。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