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他是名医 亦是民医——追忆中医大师李孔定

WANGYUTIAN1991

惊鸿一瞥
发帖需要审核会员
注册
2010/12/31
帖子
5
获得点赞
0
声望
0
2011年1月2日下午16时,85岁的李孔定走了。他走得十分安详,一如平时的从容淡定。

他的离去,对于中医界、对于四川、对于绵阳、对于绵阳中医院、对于爱他的人来说,都是永难忘怀的痛忆。

李老遗言中,没有一句谈到自己和亲人,说得最多的就是中医院的名医馆。

1926年5月李孔定出生于四川蓬溪县一个农民家庭;1947年,21岁的李孔定走上学医之路。在从医的道路上,他尝百草,辨药性,画药样,做标本,几年后悬壶桑梓。1978年,李孔定由蓬溪县调绵阳地区卫生局工作,同年底调绵阳中医校任教,后升任副校长。1996年1月李孔定从中医校调市中医药研究所直到2001年3月退休。

在绵阳中医的史册里,李孔定功不可没。几十年来,他编写出版了《温病三字经》、《绵阳市现代名医录》、《李孔定论医集》、《新方实验录》等医著,参编了《中医自然疗法》、《中医治学经验》等医著,审订了全国中医中专教材《古典医著》和《医中百误歌》等医著,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荣获科技成果奖十余项。

不求名医 但求民医

李孔定是四川省首届十大名中医之一。很多绵阳人都知道,找李老看病并不难,在60多年的行医中,他对所有的病人都一视同仁,用他的话说,不求名医,但求“民医”。

无论每天有多少求诊病人,李孔定都认真接诊,对上门求治者也从不推诿。不仅如此,他还经常义务诊治病人,不取报酬,对经济困难者不但免费治疗,还上山为病人采药。

2004年10月的一天,李老得知涪城区吴家镇二村9岁的谢谢坤因患白血病危在旦夕,无钱医治,他立即前往谢谢坤家中为其治疗,他还悄悄将200元钱放在了谢谢家桌上。

李老是真正把病人当亲人的好医生。病人家属杜华告诉记者,两年前她的一位亲人因患脂肪肝找到李老,吃了三个月药后,脂肪肝明显好转,而这三个月的药仅仅花了不到40元。李老就是这样,不仅让病人看好病,还会让病人花最少的钱。

学高为师 德高为上

李老要求高而不严厉,喜欢鼓励年轻人,每次发表了学术论文或得到了某个奖项,李老都会买些书送给身边的年轻人。

“我家里好多书都是李老送给我的,不仅是医学书,遇到好的古典文学、哲学等书籍,李老也会买来送给我们。他总是要求我们多看书学习,尽可能多地涉足更宽的领域,才能触类旁通,成为真正的医者。”李老的第二批学术经验继承人、中医院机关分院院长谭亚萍红着眼圈说。

李老从不责骂学生,“他对我们的要求很高,却从没有严厉批评过任何一个人。”关门弟子、第三批学术继承人、硕士研究生高玉娟表情凝重地回忆道。

“有时候我们会把遇到的事急急地告诉他,他听后仅是淡然一笑。过了一段时间,李老会巧妙地表达出自己对此事的态度,无一不体现着一种让人汗颜的大度与宽厚。李老已经完全超越了小我,进入了一个完全忘我的境界。”李孔定教授的绵阳市第一期高级研修班学员、市中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叶海燕这样评价自己的恩师。

谭亚萍清楚地记得,一次李老召集弟子们去一处古迹学习楹联。李老已经准时到了而弟子们还未到齐,见此情景李老没有发火,而是和颜悦色地给大家讲起了张良拜师的故事。从那以后,弟子们再也不敢迟到。

不论人情 不唯学历

现在已经成为四川省卫生厅学术技术带头人、四川省中医师承教育导师、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四川省名中医、绵阳市首届十大名中医的张耀主任医师,是李老所带的首批弟子、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尽管已经过去了近20年,张耀对当时一波三折的拜师经历依然历历在目。

张耀认识李老要追溯到1982年,当时他还在梓潼县,正在筹备成都中医学院函大梓潼函授站,在中医函大教学期间结识了已在中医学术界声望渐起的李老。1990年卫生部、人事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发文,确定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导师,李老是全国的首批导师之一,而这样一位有声望的名医却选中了当时只有中专学历的张耀作自己的弟子,引来很多人的不解。但是李老坚定地认为张耀刻苦自律,有悟性,是可以专注于学问的人,经过半年的周折张耀终于从梓潼来到绵阳,和景洪贵一道成为他的首批学术弟子,开始了长达三年的跟师学习。因体恤弟子经济困难,李老还拿出经费为他们租了房子,一租就是三年。

不论人情,不唯学历,李老纯粹的学者风范,由此可见一斑。

师者大爱 以德业医

病人第一在李老的心里不是一句空话。作为李老的关门弟子之一,高玉娟从师之后一直在协助李老抄写处方,此外,医院领导还交给她一个重要的任务——为李老控制加号。

李老的名气太大,没退休时常常一上午的门诊就要到50个号,特别忙的时候,甚至要加到近70个号。退休后,特别是晚年生病后,李老只在名医馆有10个专家诊号,却一直供不应求,特别忙的时候,甚至要加到20多个号。

李老去世后,张耀在回忆李老的文章中写道:“药少力专,简、便、廉、验,不增加患者负担;他对待患者不论老幼、不论职位高低、贫富亲疏,都一视同仁,认真负责。”

1995年,69岁的李孔定已是功成名就,他向当时绵阳市委书记冯崇泰递交了以培养中医高级临床人才为主要内容的建议,引起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同时他主动要求扩招高徒,开办中医高级研修班。在李孔定看来,学习中医必须“博学医源、精勤不倦,继承不泥古,发展不离宗,厚古尊今,不拘门户”。也正是这种思路,让他对文、史、哲、易、诗以及诸子百家无所不猎,并逐步形成自己的理论,他的医学专著也成为中医界认同的专业读物。

李孔定常说一句话:“只有具备高尚医德的人才可以业医。古往今来,荣极当代,名炳医林,光照后世的名医无一不是医德高尚之人。”



(图为四川省首届十大名中医之一李孔定)



(图为李孔定带弟子上山采药)
 

附件

  • 52.2 KB 查看: 33
  • 66.3 KB 查看: 30
看不到中医李孔定的图呀
 
看过李老的书,很了不起
 
楼主,我看不见图!李老的东西我没看过,医德确实高!
 
回复 1# WANGYUTIAN1991


楼主可能无法上传图片,你可以把图片发给我,我来帮你上传。
我的QQ 号是: 906355591
 
祝愿老人一路走好。
 
上德不德,万千患者的爱戴,比什么荣誉,地位都高,
这个论坛真好,我好像又回到了集体宿舍,
 
他老人家还在吗?声望渐起或用声望渐隆更为贴切?
 
愿敬爱的李孔定老中医一路走好!!!
 
祝愿老人一路走好。
 
李老的离去,让这些为医的晚辈们沉痛追忆,但愿老人家一路走好。
一生行好事,千古留芳名;高风传乡里,亮节昭后人。
 
回复 1# WANGYUTIAN1991


李老的书我看过 药少力专效宏。好中医,愿李老一路走好。
 
悼念恩师,大医李孔定,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恩师李孔定先生,自幼家贫,父亲早逝,又逢火焚屋舍,家中所有财产,丧失殆尽,自此艰辛历尽,造就坚忍与慈悲之心性,既长,矢志探求医道,以扶危救苦为终生不辍之志。又于行医之际,因见众生疾苦,非己一人之力足以担当,遂又以教授徒弟,传承自己研精极微之术,从无保留,60余年医、教、研生涯,浑然如朝暮之间,未知疲倦,未有丝毫一己一私之怨尤,救死扶伤无计,诲人无数,川中、川北、川西,绵阳、广元、德阳、遂宁数十县市,近几十年来很多中医临床骨干,都出自先生们下,而中医之学术,由是得以承继发扬,流布将来,先生于这一方数千万人,可谓造福无穷矣。其德其行,可谓大焉。先生学问宏博,于旧学新知,无所不览,临床主张中学为主,西学为参,反对墨守陈规,不思进取;治医之余,于儒释道之学,皆有深研。先生逝世后,遵其遗愿,将安葬于绵西有着千年历史的古刹圣水佛寺之极乐堂。先生福泽,流芳千古,谨撰此文,并此小记,愿先生安息,往生佛国极乐世界!


沉痛悼念恩师李孔定先生
今天凌晨,梦见唱着弘一的《送别》,醒来后,那种淡淡的忧伤的调子,在心底里久久回荡。
不料,下午刚刚诊视完病人,就先后得到沈其霖、谭亚平、费一轩等诸位师兄弟来电,告之恩师李孔定先生走了,并且大家都特别地告诉我:先生走得很平静,神情安详。一股淡淡的悲哀,还是不由得涌上心头。就想起去年回国时见到先生的情形。自2007年夏天发现前列腺肿瘤并广泛骨转移以来,在旧有糖尿病的情况下,先生自服中药调治,全身情况尚属良好,近四年多来,一直竭尽所能地带病坚持临床,带教学生,并且夜以继日的尽可能多一些时间整理自己的学术思想及60多年来的临床所得。是时,先生深知自己毕竟八旬有三,病情的恶劣难以尽除,所以内心从容淡定,似是知道此或许是最后一面,十分坦然地告诉我,生命再长,亦终是有尽。谆谆告诫对中医临床的承继,对学术的发展方向的期望,再三交代。其情其景,今历历在目。现在时间过去一年又半,先生在来信中多所鼓励,却对自己的病情只字未曾提起。然而,对先生身受的病痛我感同身受,对先生与病魔抗争、尚且长期以来(自确诊迄今已近四年)尽可能强忍病痛、坚持临床、带教学生的意志与愿力,我从内心里无限钦敬景仰,相信这也是各位师兄弟姐妹们迄今之前和从今往后,终生不懈努力于中医学术与临床的动力与源泉。另一方面,我也深为不能亲自前往,相送先生最后一程而十分遗憾。
先生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学问十分丰富,精诗词楹联,善书法,对于中医药学更有着精湛的造诣,师古不泥,更善于吸收现代医学科学、现代中药学研究新成果及相关学科新知识,有机运用于中医临床诊断治疗之中;强调辨病辩证结合,中学为主,西学为参,这在他的教学、临床上贯彻始终。从先生学,深感中医药学理并不古奥,进一步则觉得中医西医并无矛盾,西医之理与法,诊断护理治疗原则诸知识,完全可以为中医临床之借鉴。
先生常说,中医的关键,在于临床;中医临床,现在的关键,则在于临床人才的培养。由于对中医事业的深深热爱和责任感,先生一生,不仅自己博及医源,纵览古今,以精湛的中医药学临床知识技能服务临床,屡起沉疴大疾,更为培养中医的临床人才,不遗余力。对于资质良好,真心热爱中医,虚心向学者,往往毫无门槛,乐于教授,并且诸多资助和鼓励。如本人自1997年初以来,十余年间,不仅从来未曾收取分毫费用,而且时常还提供食宿,赠送古今中西医学及相关书籍近百余册,对于临床诊、治,理、法、方、药,读书及发展方向方面的疑问及指导建议,更是殷勤不倦。可以说,对中医学理认识体系的建立,中医临床诊治方药运用技术方法原则,皆因先生之指导而得以建立,从而使我在这条道路上能够进入不惑,能够坚定地在这条路上走下去,能够找到自己的方向,走向自立。
先生1991年以来,屡被评为国家第一、二批继承名医经验导师,2006年更被评选为四川省十大名中医,被国家卫生部、教育部、中医药管理局授予中医药教育特别贡献奖。然先生淡薄名利,对于同道医家,更是多所推崇,服膺张锡纯、章次公诸先生,当代则盛赞蒲辅周、邓铁涛、朱良春、颜德馨诸翁之学。记得2005年夏,去看望先生。先生告诉我,同出于吾乡梓的著名中医学者何绍奇先生去世了。已届八十余龄的孔定先生深为绍奇的才华学养、英年早逝而惋惜痛心,斯时斯境,亦历历在目。
多年来的学习侍诊中,深受先生儒雅之风所熏陶,亦为其学问道德所折服。师恩如海,情深似父,沉痛之情,无言以表。谨撰挽联数则,并悼诗二首,以寄此哀:
挽一
得道济苍生,鼓舞春风暖杏林(1);
有德润万物,留得桃李满天下。
挽二
一心系岐黄(2),沤心沥血,屡经妙手起沉疴;
大爱施众生,焚膏继晷(3),长为杏林传薪火(4)。
挽三
既诚且敬,心力所之,救苦扶危脱沉疴;
唯勤惟谨,功德无边,传道授业布绝响。
挽四
道济苍生(5)不遗余力,试问当今天下能有几人?
德化万物(6)穷极性命(7),堪比古来贤圣谅亦无多。
悼一
二十年来旧情宜,为师若父更知音。
寄语诸君多珍重,杏圃痛失好园丁(8)。
悼二(1月3日)
已罕能闻歌古调(9),更少文章逐日新(10)。
昨日惊悉定翁逝,狂歌难忍哭到今。
弟子袁胜敬悼,2011年1月2日深夜初稿,3日校定,时于英格兰之中部
注:(1)杏林,典出三国名医家董奉。为人诊病不收诊金,唯嘱种杏一棵于舍前舍后。因疗效卓著,来诊病人很多,舍前舍后,满山遍野,杏树成林,蔚为大观。后世以春满杏林愈医术高明,与妙手回春、橘井遗芬等成语义近。
(2)岐黄,古者轩辕黄帝与岐伯、少师、俞跗、雷公等问对,后人辑其言论而成中医药学之经典《内经》,阐述中医基本脏腑经络,气血生化、运行,津液分布代谢谢等生理病理、病因病机发病规律,及基本诊断、治疗原则、方法,尤其是针灸对很多疾病的具体治疗方法,奠定了中医针灸及药学的理法基础,是古今以来学习中医的基本和必读著作,故古来多以岐黄指代中医。
(3)焚膏继晷,膏者蜡烛也。晷者日晷也,为古时放置于太阳光下,以测定时间的一种仪器。意为夜间燃烛读书,不知疲倦,就像东坡夜游赤壁而“不知东方之既白”。
(4)传薪火:薪火相传。古来学问或技术师徒或父子代代传承,无有间断,如薪火之传递,带给世人光明温暖不绝于时。
(5)道济苍生:指先生凭藉所知所学所悟所得的中医临床技术和高明医道,为为病所苦的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救苦扶危,振起沉疴。
(6)德化万物:得,道德,道术与德行;化,教化,教育、引导后学之谓也。先生以身垂范,传授技艺、教导后学,引导我等步入中医之门,不至终生徘徊门外,恩德莫大焉。
(7)穷极性命:性命之学,古儒、道之所深究之大学问者也。今者医学之所研究,生命之原理、科学,亦今性命之学也。另指先生穷究医道,沤心沥血,于古今、中西医学之知识,从不自满,不遗余力。尚记4年前,来英前夕,曾见先生再次阅读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并加批注,同时赠予一册,可见其用心之精勤。亦指先生“德化万物”,教导后学,虽重病在身,而无间断,直至生命最后一刻,一语多关也。
(8)杏圃、园丁句:60年来,先生不仅以精湛医术救死扶伤,不遗余力、不计贫富,而且为培养医学人才,传承中医药学术,使吾等后学走上医学之正轨,为川中、川西、川北的绵阳、德阳、遂宁、广元数十县市数千万人口培养了众多临床卓有成就的中医骨干,诚为这一片地区“杏圃”极伟大又极平易的好园丁。
(9)已罕能闻歌古调:当今之世,事事尚新。艺术如是,科技如是,人文学术如是,中医界近亦大有此风气。为逞新奇,无奇不有。而真正把握中医临床规律,传承中医理法,而能立足中医,入古出今、于临床融会贯通,吸收当代新医学、新科技成果,为中医临床所用者,实罕其人。故如是云尔。
(10)更少文章逐日新:当今之世,诚然科学昌明,学术昌明,百家争鸣。然而,为鸣而鸣、为名而鸣、为利而鸣者,却不乏其人。学术著作,泛滥成灾。陈词滥调,辗转传抄,不知所云。甚至很多并无认真临床实践、并无真实心得体验,为赶时髦、为应时位之所需,亦争相出书,亦名曰“著作”。乃至为学之人,莫所适从。故如先生者,穷60余载,寝馈于斯,梦窹于斯,心力所至,蹊径独辟,匠心独运,多所成就,振聋发聩,于理经得起推敲,于法便于实践操作,于当今中医临床真有所补益,经得起实践再三验证者,实在无多。故如是云尔。
 
悲哀,中国又少了一口元气。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