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8/05/05
- 帖子
- 7775
- 获得点赞
- 82
- 声望
- 38
- 年龄
- 44
仲景方剂组成及运用要领经验谈
作者:张步桃
在中国医学史上,对仲景方较有研究且整理得较有条理系统的前贤,除了王叔和先生还有两位。其一是明朝的柯琴(又名柯韵伯)先生,另一位是明朝的徐灵胎先生,又名徐大椿。
柯琴先生将《伤寒论》研究并整理成《伤寒来苏集》。“苏”应与“疏”同义,意指说明与解释,所以《伤寒来苏集》的第一部分,是针对《伤寒论》原条文逐一解释说明。第二部分〈论翼〉,是柯琴先生本身学术思想的重点,也就是柯琴先生对《伤寒论》的看法,内容包含六经病解,而最精彩的内容是“制方大法”,读完制方大法几乎就已读完《伤寒论》。第三部分〈附翼〉是柯琴先生将伤寒百余方,从桂枝汤开始逐一解说,因为内容丰富,也就被清朝宫廷御医吴谦先生编纂之《医宗金监》收录伤寒方义四十余方在集注部分。
另一位明朝的徐灵胎先生,将《伤寒论》分为十二大类,例如桂枝汤系列、麻黄汤系列、白虎汤系列、承气汤系列、栀子豉汤系列,称为《伤寒约方》。这本《伤寒约方》被民国初年姜佐景先生纳入《伤寒论精简读本》一书内,姜佐景先生属近代人物,1970年左右往生。
要谈仲景方,应该从《内经》的七方谈起。柯琴先生的《伤寒来苏集·伤寒论翼》最后一篇,就是谈伸景的制方大法,完全符合《内经》精神。《内经》的七方就是大、小、奇、偶、复、缓、急。有所谓的大方、小方。大方如大青龙汤、小青龙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柴胡汤、小柴胡汤,大建中汤、小建中汤,大陷胸汤、小陷胸汤,就是所谓的大小。我们所举的方剂都出自《伤寒论》,唯一的例外是大建中汤。
至于大小的区分,如照柯琴的意见是以组成药味多、用药剂量比较重的为大。但往往并不全然,如大青龙汤七味、小青龙汤八味,大承气汤四味、小承气汤三味,大建中汤四味、小建中汤六味,所以不拘药味。而剂量也未必,例如大小承气汤的大黄就等量,只是大承气汤的厚朴用八两,小承气汤的厚朴用二两,大承气的枳实用五枚,小承气汤枳实三枚,有些符合柯琴所说,有些又并非如此。
奇方与偶方意思是指组成药味单数称奇方,偶数的称偶方。单一味药是奇方,甘草汤即是,小柴胡汤七味、四逆汤三味、桂枝汤五味,组成都是单数,称为奇方。偶数如芍药甘草汤、甘草乾姜汤、桔梗汤都是二味,麻黄汤四味、麻杏甘石汤四味,就是偶方。不过,桂枝汤五味称奇方,麻黄汤四味称偶方。桂枝汤组成是五味称奇方没错,但从剂量上又不尽然,如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生姜三两气加起来共十二两,,加红枣十二枚,所显示的都是偶数,不妨称为偶方。麻黄汤称偶方,但麻黄用三两、桂枝二两、甘草一两,合计六两,杏仁用七十枚,呈现出偶数,也代表了奇偶的数据,称偶方不在话下。如药味加起来虽然偶数,但剂量却奇数可称奇方,如苓桂术甘汤的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术二两、甘草二两,四味药剂量十一,称奇方未尝不可。所以有时可以总组成药味的单数偶数为奇方偶方,也可从剂量轻重区分。
古代的药房,会在药柜上摆著一具大算盘,除供算帐外,就是给医师加减药味剂量所用,毕竟药味剂量一多或杂,仰赖心算难免错误,需要靠算盘总计,控制药的剂量。
奇方偶方的内涵是如此,其实《内经》告诉找们:奇之不去则偶之,偶之不去则奇之。我们要善于变化,可以随病情发展用奇方或偶方,不必拘泥。
复方是指甲方+乙方、甲方+乙方+丙方,或甲方+乙方+丙方+丁方等,可用一方以上治病。例如桂枝汤服后要啜热稀粥,而热稀粥也是一个处方,治饿病,这就是复方。桂枝汤可与麻黄汤合方,演变出桂麻各半汤、桂二麻一汤、桂二越婢一汤、葛根汤、大小青龙汤,全部都是桂麻合方。桂枝汤可与柴胡汤合方,演变出柴胡桂枝汤、柴胡桂枝乾姜汤。小柴胡汤可与承气汤合方,演变出大柴胡汤、柴胡加芒硝汤及柴胡龙骨牡蛎汤。桂枝汤也可和承气汤合方,演变成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芍药大黄汤。桂枝汤的变方合方在《伤寒论》较少,《金匮要略》较多,如薯蓣丸、温经汤,其中温经汤合方最多,是由桂枝汤去枣,四物汤去熟地,麦门冬汤去枣、粳米,吴茱萸汤去枣加牡丹皮、阿胶。诸如此类,方与方合,即称为复方。
缓方即是剂量较少,如麻桂各半、桂二麻一、桂二越婢一等方,都是桂枝汤麻黄汤的变方,例如桂枝汤的桂枝用三两,缓方之类的剂量几乎减少一半。如麻桂各半的桂枝十六铢,即不到一两(二十四铢为一两),芍药、生姜、甘草都只一两,尤其桂二越婢一的桂枝、芍药、甘草、大枣剂量只用十八铢,从剂量上就知道作用缓和。另外小建中汤不但药量较缓和,且有补养作用。又缓方亦指临床疗效和缓。
急方通常剂量较重或多,药效快又明显。我们可以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比较,大承气汤势急,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则势缓。大柴胡汤有大黄治急症,治实证;小柴胡汤药效就缓,治虚证。大青龙汤有石膏,退热就快;但小青龙汤就治缓症。大建中汤有蜀椒、乾姜,温中就快;但小建中汤就是补养而缓。所以大柴胡汤、大承气汤、大青龙汤、大陷胸汤都属于急方;反之,小柴胡汤、小承气汤、小青龙汤、小陷胸汤药效缓,故属于缓方。也就是说,内有一、二味性较烈药效快的就是急方,同一病症虽用“小”但有补养作用,就是缓方。
我们也可从方剂分类之“处方用药”“建议处方”“成方”区分缓急,凡“处方用药”是指须经医师处方才可用,如十枣汤、抵当汤等。“建议处方”则须经医师或药师指示者,如大承气汤、大陷胸汤、大青龙汤等。“成方”如逍遥散、四物汤、小建中汤、麦门冬汤、四君子汤等。这些药缓,所以西药师争取将成方上架以增商机,但商机是商机,中医药界的权益也应考量。
我们在介绍方剂之前,先说明仲景方的组成运用,目的是希望遣方用药;,要以《内经》为基础,再临证参酌,灵活运用。今后谈方剂,我也曾尽量引述《内经》,以提升医者素质水平,并避免对《内经》产生模糊印象。
作者:张步桃
在中国医学史上,对仲景方较有研究且整理得较有条理系统的前贤,除了王叔和先生还有两位。其一是明朝的柯琴(又名柯韵伯)先生,另一位是明朝的徐灵胎先生,又名徐大椿。
柯琴先生将《伤寒论》研究并整理成《伤寒来苏集》。“苏”应与“疏”同义,意指说明与解释,所以《伤寒来苏集》的第一部分,是针对《伤寒论》原条文逐一解释说明。第二部分〈论翼〉,是柯琴先生本身学术思想的重点,也就是柯琴先生对《伤寒论》的看法,内容包含六经病解,而最精彩的内容是“制方大法”,读完制方大法几乎就已读完《伤寒论》。第三部分〈附翼〉是柯琴先生将伤寒百余方,从桂枝汤开始逐一解说,因为内容丰富,也就被清朝宫廷御医吴谦先生编纂之《医宗金监》收录伤寒方义四十余方在集注部分。
另一位明朝的徐灵胎先生,将《伤寒论》分为十二大类,例如桂枝汤系列、麻黄汤系列、白虎汤系列、承气汤系列、栀子豉汤系列,称为《伤寒约方》。这本《伤寒约方》被民国初年姜佐景先生纳入《伤寒论精简读本》一书内,姜佐景先生属近代人物,1970年左右往生。
要谈仲景方,应该从《内经》的七方谈起。柯琴先生的《伤寒来苏集·伤寒论翼》最后一篇,就是谈伸景的制方大法,完全符合《内经》精神。《内经》的七方就是大、小、奇、偶、复、缓、急。有所谓的大方、小方。大方如大青龙汤、小青龙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柴胡汤、小柴胡汤,大建中汤、小建中汤,大陷胸汤、小陷胸汤,就是所谓的大小。我们所举的方剂都出自《伤寒论》,唯一的例外是大建中汤。
至于大小的区分,如照柯琴的意见是以组成药味多、用药剂量比较重的为大。但往往并不全然,如大青龙汤七味、小青龙汤八味,大承气汤四味、小承气汤三味,大建中汤四味、小建中汤六味,所以不拘药味。而剂量也未必,例如大小承气汤的大黄就等量,只是大承气汤的厚朴用八两,小承气汤的厚朴用二两,大承气的枳实用五枚,小承气汤枳实三枚,有些符合柯琴所说,有些又并非如此。
奇方与偶方意思是指组成药味单数称奇方,偶数的称偶方。单一味药是奇方,甘草汤即是,小柴胡汤七味、四逆汤三味、桂枝汤五味,组成都是单数,称为奇方。偶数如芍药甘草汤、甘草乾姜汤、桔梗汤都是二味,麻黄汤四味、麻杏甘石汤四味,就是偶方。不过,桂枝汤五味称奇方,麻黄汤四味称偶方。桂枝汤组成是五味称奇方没错,但从剂量上又不尽然,如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生姜三两气加起来共十二两,,加红枣十二枚,所显示的都是偶数,不妨称为偶方。麻黄汤称偶方,但麻黄用三两、桂枝二两、甘草一两,合计六两,杏仁用七十枚,呈现出偶数,也代表了奇偶的数据,称偶方不在话下。如药味加起来虽然偶数,但剂量却奇数可称奇方,如苓桂术甘汤的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术二两、甘草二两,四味药剂量十一,称奇方未尝不可。所以有时可以总组成药味的单数偶数为奇方偶方,也可从剂量轻重区分。
古代的药房,会在药柜上摆著一具大算盘,除供算帐外,就是给医师加减药味剂量所用,毕竟药味剂量一多或杂,仰赖心算难免错误,需要靠算盘总计,控制药的剂量。
奇方偶方的内涵是如此,其实《内经》告诉找们:奇之不去则偶之,偶之不去则奇之。我们要善于变化,可以随病情发展用奇方或偶方,不必拘泥。
复方是指甲方+乙方、甲方+乙方+丙方,或甲方+乙方+丙方+丁方等,可用一方以上治病。例如桂枝汤服后要啜热稀粥,而热稀粥也是一个处方,治饿病,这就是复方。桂枝汤可与麻黄汤合方,演变出桂麻各半汤、桂二麻一汤、桂二越婢一汤、葛根汤、大小青龙汤,全部都是桂麻合方。桂枝汤可与柴胡汤合方,演变出柴胡桂枝汤、柴胡桂枝乾姜汤。小柴胡汤可与承气汤合方,演变出大柴胡汤、柴胡加芒硝汤及柴胡龙骨牡蛎汤。桂枝汤也可和承气汤合方,演变成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芍药大黄汤。桂枝汤的变方合方在《伤寒论》较少,《金匮要略》较多,如薯蓣丸、温经汤,其中温经汤合方最多,是由桂枝汤去枣,四物汤去熟地,麦门冬汤去枣、粳米,吴茱萸汤去枣加牡丹皮、阿胶。诸如此类,方与方合,即称为复方。
缓方即是剂量较少,如麻桂各半、桂二麻一、桂二越婢一等方,都是桂枝汤麻黄汤的变方,例如桂枝汤的桂枝用三两,缓方之类的剂量几乎减少一半。如麻桂各半的桂枝十六铢,即不到一两(二十四铢为一两),芍药、生姜、甘草都只一两,尤其桂二越婢一的桂枝、芍药、甘草、大枣剂量只用十八铢,从剂量上就知道作用缓和。另外小建中汤不但药量较缓和,且有补养作用。又缓方亦指临床疗效和缓。
急方通常剂量较重或多,药效快又明显。我们可以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比较,大承气汤势急,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则势缓。大柴胡汤有大黄治急症,治实证;小柴胡汤药效就缓,治虚证。大青龙汤有石膏,退热就快;但小青龙汤就治缓症。大建中汤有蜀椒、乾姜,温中就快;但小建中汤就是补养而缓。所以大柴胡汤、大承气汤、大青龙汤、大陷胸汤都属于急方;反之,小柴胡汤、小承气汤、小青龙汤、小陷胸汤药效缓,故属于缓方。也就是说,内有一、二味性较烈药效快的就是急方,同一病症虽用“小”但有补养作用,就是缓方。
我们也可从方剂分类之“处方用药”“建议处方”“成方”区分缓急,凡“处方用药”是指须经医师处方才可用,如十枣汤、抵当汤等。“建议处方”则须经医师或药师指示者,如大承气汤、大陷胸汤、大青龙汤等。“成方”如逍遥散、四物汤、小建中汤、麦门冬汤、四君子汤等。这些药缓,所以西药师争取将成方上架以增商机,但商机是商机,中医药界的权益也应考量。
我们在介绍方剂之前,先说明仲景方的组成运用,目的是希望遣方用药;,要以《内经》为基础,再临证参酌,灵活运用。今后谈方剂,我也曾尽量引述《内经》,以提升医者素质水平,并避免对《内经》产生模糊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