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10/11/11
- 帖子
- 9
- 获得点赞
- 0
- 声望
- 0
- 年龄
- 30
古往今来,凡是根底深,成就大的学问家,无不在知识的海洋中尽力吮吸营养,终于达到运用自如,巧夺天工的境界,唐代大诗人杜甫说的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造诣大,贡献大的医学家,也无不如此。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而成“医圣”;孙思邈博览群书,广收方药而为“药王”;巢元方如无渊博学识,岂能写出宏大精深的病因病理巨著;李时珍倘不渔猎群书,搜罗百事,要想写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简直不可想象;赵学敏撰写《本草纲目拾遗》,参阅医药文献六百余种,写下的读书笔记竟达累累几千卷之多。
的确,要想登上学术的顶峰,必须积累广博的知识,就像建筑金字塔一样只有底宽顶尖才能巍然屹立。
然而,你是否知道,不少学问家在博览的同时,往往着重抓住一二部精粹佳作,熟读精思,反复研究,因而终生受用不穷。韩愈得助于《史记》;柳宗元得益于《离骚》;王安石对一部《毛诗》更是,朝不离手,获益尤多,医学家又何尝不是这样,姜春华的医学思想最受《医学源流论》的启发;任应秋研究《黄帝内经》的方法,最受《輶轩语》的影响;熊寥笙研究《伤寒论》以《伤寒来苏集》奠基,深受其惠;李聪甫在博览中发现《医宗必读》、《士材三书》和《医门法律》的议论精辟,见解独到,极有实用价值,于是,深入精专,写出了几十万字的读书笔记,从此以这三部书作为业医的蓝本,并进而专攻脾胃学说,成为一代名医;金寿山初学中医时家境贫困,只买了三部医书:《伤寒论今释》、《伤寒贯珠集》、《金匮要略心典》反复精读,读得破烂不堪,从此打下了雄厚的基础受益终生。
可惜,人们比较注意学问家、医学家“读书破万卷”的“博”却不大留意他们“重点攻一册”的“专”,而这往往正是他们获得成功的诀窍。
中医药书籍之多,现存十万册以上,因此,首先选择几部精粹的古今佳作,重点研读,务求纯属精通,进而广泛浏览,最后达到博览与精专的辩证统一。正如宋人黄峪所说“泛滥百书不如精于一也”。有余力然后及诸书则涉猎诸篇亦得其精。
造诣大,贡献大的医学家,也无不如此。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而成“医圣”;孙思邈博览群书,广收方药而为“药王”;巢元方如无渊博学识,岂能写出宏大精深的病因病理巨著;李时珍倘不渔猎群书,搜罗百事,要想写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简直不可想象;赵学敏撰写《本草纲目拾遗》,参阅医药文献六百余种,写下的读书笔记竟达累累几千卷之多。
的确,要想登上学术的顶峰,必须积累广博的知识,就像建筑金字塔一样只有底宽顶尖才能巍然屹立。
然而,你是否知道,不少学问家在博览的同时,往往着重抓住一二部精粹佳作,熟读精思,反复研究,因而终生受用不穷。韩愈得助于《史记》;柳宗元得益于《离骚》;王安石对一部《毛诗》更是,朝不离手,获益尤多,医学家又何尝不是这样,姜春华的医学思想最受《医学源流论》的启发;任应秋研究《黄帝内经》的方法,最受《輶轩语》的影响;熊寥笙研究《伤寒论》以《伤寒来苏集》奠基,深受其惠;李聪甫在博览中发现《医宗必读》、《士材三书》和《医门法律》的议论精辟,见解独到,极有实用价值,于是,深入精专,写出了几十万字的读书笔记,从此以这三部书作为业医的蓝本,并进而专攻脾胃学说,成为一代名医;金寿山初学中医时家境贫困,只买了三部医书:《伤寒论今释》、《伤寒贯珠集》、《金匮要略心典》反复精读,读得破烂不堪,从此打下了雄厚的基础受益终生。
可惜,人们比较注意学问家、医学家“读书破万卷”的“博”却不大留意他们“重点攻一册”的“专”,而这往往正是他们获得成功的诀窍。
中医药书籍之多,现存十万册以上,因此,首先选择几部精粹的古今佳作,重点研读,务求纯属精通,进而广泛浏览,最后达到博览与精专的辩证统一。正如宋人黄峪所说“泛滥百书不如精于一也”。有余力然后及诸书则涉猎诸篇亦得其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