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请教“三阴、三阳”

雅茹

惊鸿一瞥
正式会员
注册
2010/08/20
帖子
84
获得点赞
0
声望
0
《内经·素问·阴阳别论篇》第七中讲到“三阴、三阳”,我只知道三阴是太阴、厥阴、少阴,三阳是太阳、少阳、阳明。怎么也看不出一阳、二阳、三阳和一阴、二阴、三阴谁是谁,还请前辈们指教一下其中的道理。
多谢。
 


《内经》六气(风、君火、相火、湿、燥、寒)配三阴三阳,是以气的多少分阴阳,即一阳指少阳,二阳指阳明,三阳指太阳;一阴指厥阴,二阴指少阴,三阴指太阴。
 
回复 1# 雅茹

《素问·天元纪大论》:“鬼臾区曰: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
《素问·天元纪大论》:“鬼臾区曰: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帝曰:善!愿闻阴阳之三也,何谓?岐伯曰:气有多少,异用也。”


先哲对自然界气候变化的测算方法及其原理,亦即运气的测算,主要是以六气、干支和阴阳五行来进行运算。在测算时以天之风、火、热、湿、燥、寒六气配以三阴三阳,亦即以厥阴(一阴)配风,以少阴(二阴)配热(火),以太阴(三阴)配湿,以少阳(一阳)配火(暑),以阳明(二阳)配燥,以太阳(三阳)配寒。由于热和火系属一类,又把火分为君火和相火。
 
中医经典《内经》认为“天人相应”,故天之六气则与人体六经(手足三阴三阳经脉)相互配属,其具体的配属关系,前贤已有明述,如黄元御《四圣心源·卷二·六气解》:“[六气名目]

⑴ 厥阴风木:足厥阴肝(乙木)、手厥阴心主(相火);
⑵ 少阴君火:手少阴心(丁火)、足少阴肾(癸水);
⑶ 少阳相火:手少阳三焦(相火)、足少阳胆(甲木);
⑷ 太阴湿土:足太阴脾(己土)、手太阴肺(辛金);
⑸ 阳明燥金:手阳明大肠(庚金)、足阳明胃(戊土);
⑹ 太阳寒水:足太阳膀胱(壬水)、手太阳小肠(丙火)。”

表里两经的配属关系,《内经》有明示,如《素问·血气形志篇》云:“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足阴阳也。手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心主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手之阴阳也。”
 
《素问·阴阳别论篇》第七中讲的“三阴、三阳”,是指手足三阴三阳经脉,即十二经脉,与“四时阴阳分太少”不同。

胡天雄《素问补识》说道:“考四时阴阳,本指四时寒热而言(《灵•刺节真邪》:‘阴阳者,寒暑也。’),热是由温发展而来,寒是由凉发展而来的。《至真要大论》所谓‘阳之动,始于温,盛于暑;阴之动,始于清,盛于寒。’说明四时寒热,有始和盛的程度之分,因而四时阴阳,即有少和太的程度之分。

冬至一阳生,所以立春以后,天气温和为少阳;立夏以后,天气炎热为太阳。夏至一阴生,所以立秋以后,天气凉爽为少阴;立冬以后,天气严寒为太阴。古人以四藏配四季,肝主春,故以肝为少阳;心主夏,故以心为太阳;肺主秋,故以肺为少阴;肾主冬,故以肾为太阴。

四时阴阳分太少,和经脉的三阴三阳配藏府不同。前者是以寒暑分阴阳,后者以藏府分阴阳………《汉书•律历志》云:‘太阴者北方。北,伏也,阴气伏于下,于时为冬。’‘太阳者南方。南,任也,阳气任养物,于时为夏。’‘少阴者西方。西,迁也,阴气迁落物,于时为秋。’‘少阳者东方。东,动也,阳气动物,于时为春。’是对《内经》太少阴阳的最好说明。”
 
以上是太、少阴阳名称之由来,而“阳明、厥阴”者何谓也?《内经》亦有明示。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帝曰:阳明何谓也?岐伯曰:两阳合明也。帝曰:厥阴何谓也?岐伯曰:两阴交尽也。”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岐伯曰:两阴交尽故曰幽,两阳合明故曰明。”王冰次注:“阴交则幽,阳合则明。”
《灵枢·阴阳系日月篇》云:“两阳合于前,故曰阳明……两阴交尽,故曰厥阴……两火并合,故为阳明。”
 
又,《素问·阴阳类论》云:“所谓三阳者,太阳为经。(按:据下文例,“为经”二字无义,当从《甲乙经》作“太阳也”三字。)……所谓二阳者,阳明也……一阳者,少阳也。”王冰次注:“阳气盛大,故曰太阳。……两阳合明,故曰二阳者阳明也。……阳气未大,故曰少阳。”
 
《类经十三卷•疾病类七》:“按六经之分太少者,以微盛言,故谓厥阴为尽阴。其分一二三者,以六气之次言耳。如三阴之序,首厥阴一也,次少阴二也,又次太阴三也。三阳之序,首少阳,次阳明,又次太阳,是三阳之次也。”
 
多谢讲解
看来看书有时候也不能只盯在一点上,这三阴三阳在这里第一次提出,却在后面的篇幅里有解释,初次看弄不明白,还是要继续读下去才行。
 
回复 9# 雅茹


《素问·阴阳别论篇》第七中讲到“三阴、三阳”及“阴阳之多少之发病、为病者”,与《素问·阴阳类论》等多篇中当互参。
 
其实,我认为古人对阴阳的次序,也象我们现代人写论文一样,是根据论说的需要而开列一二三四的。比如《易经》当中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又比如《河图》中的“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天五生土。”岂不又是另外一种一二三四的排列方法?
 
关于怎样区分阴阳的“太”、“少”,以及这种“太”、“少”的固有含义,我也有一个截然不同的看法。
我的看法来自比《内经》成书更早的《易经》。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八六十四卦而万物穷变焉……”
也就是说,自然界从原始混沌的“太极”中首先演化出两仪,即阴、阳;而后,两仪再生四象,也即少阳、太阳、少阴、太阴。
但化生出四象之后,原来的阴阳还存不存在了呢?当然不可能消失,因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那么它显然是加入了“四象”之中,成为了其中的一份子。
那么,原始的那个“阳”,是成为了太阳,还是少阳呢?如果一个是本源的,一个是派生的,那么按照中国古人的习惯,显然本源的那个应该称之为“太”。只有“太祖”才能生出“少祖”,而不是相反。
在这里,《易经》虽然没有明说谁先谁后,但其后“四象”再演化为“八卦”,却已间接证明了这一点。
因为周文王在解说八卦时,曾有一个“乾坤学说”,认为先有天地(天即“乾”卦,地即“坤”卦),天地相交而成万物,从而其余六卦皆是“天地”的子女:“震”为长男,“坎”为中男,“艮”为少男;“巽”为长女,“离”为中女,“兑”为少女。
对照“少男、少女”中的“少”字,与先前的“少阴、少阳”呼应,显然这是“后生”的意思,而不是原始的。
换言之,在《内经》时期,内经作者或其注释家对于“阴阳”的认识,本身就是有争议和偏差的。内经不是阴阳学说的发明者,只是应用者,其距离阴阳学说的最初创立(这已无法考据),至少也有千百年了吧……
那么我们现代人,距离阴阳学说的初始创立,更是过去几千年了,怎样理解阴阳的“太”、“少”?
其实,只要结合物理学的的基本原理,说穿了很简单,并且对一切都将一目了然。
《素问-阴阳应象》说:“阴静阳躁……阳化气,阴成形。”
“躁而化气”则物质离散,
“静而成形”则物质集聚。
因此,从空间运动形态来说,聚散运动是阴阳的第一特性。
连恩格斯在《自然辨证法》中也说:“一切运的基本形式,都是接近与分离、收缩与膨胀……一句话,都是吸引与排斥这一古老的两极对立。”可见古今中外,真理所见略同。
而物质集聚,密度增加必然下沉;物质离散,密度减低,必然上浮。这在物理学上又叫作“自然热对流”。
因此,在“自然热对流”中的升降运动则是阴阳的第二特性,它派生于聚散运动的基础上,应该是“少阳”。而聚散运动作为本源运动,显然就是“太阳”了。
古人把“太阳”对应于夏,取其“炎散”;把“太阴”对应于冬,取其“凝聚”;把少阳对应于春,取其“升发”;把“少阴”对应于秋,取其“肃降”。四季循环也就是升、散、降、聚的循环,所以其中才有着相生相克的原理。
以此原理再看内经阴阳,则一切皆通。
从而,“尽信书,不如无书”。任何真理都有一个不断反思、不断抛弃错误的自我完善过程,舍此无法发展。中医也是同样……
 
问:《素问•阴阳离合论》、《阴阳别论》、《阴阳类论》及运气七篇等篇中之“三阴三阳”,为何以“三”命名?

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天元纪大论》:“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内经》之言阴阳,实则与当时《易》及道家之思想有深厚之渊源,或本源于此等。

如《易•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易•说卦》:“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其与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相吻合。

由上可见,“一”为万物之始,天地自然界“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之宇宙也。《易》始于一,太极者也;分于二,“阴阳者,一分为二也”,分而为二以象两,两仪者也;通变于三也,挂一以象三,“三者一之用也”。道家思想,一为虚无之气,二为阴阳,一二合而为三,从而生出了万物。

傅景华主编《黄帝内经素问译注》:“其气三:《易•系辞》:‘三五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三为通变之数。易始于一,分于二,通于三。《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凡有形质者,莫不资生于三。此论阴阳与天、地、人关系,应指《易》所谓天、地、人三才。在人则指形、气、神三元。《六节藏象论》:‘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而为九。’杨雄《太玄经》揭示了三元、九州、二十七部、八十一家等数的三元序列规律。正象二进位制是阴阳序列演进的数学表达一样,三进位制是三元序列演进的数学表达。”

三者,三阴三阳也,或本源于《易》及道家之思想。
 
试说这个“三”。
我认为《易经》和《老子》中的“三”与内经“三阴三阳”的“三”是不同的。
古人以“运动”看世界,而运动在某种角度上可则分为“有序”与“无序”两方面。
所谓“无序”其实是指“大象无形”的“最一般运动”,由于太大、太深而无法具体观察……比如《老子》所说:“有物鸿蒙,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怠。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名之,曰大……”
但这样的“物”是不可能被物理学所承认的,因为物理学是实验科学,“有比较才有鉴别”,而此“物”太“大”、太“一般”,以至于没有比它更一般的参照物,所以是无法被科学仪器所证实的,充其量也只能归结为“宇宙真空”。尽管在哲学上我们都认为“真空不空”,但只要仪器测不出,物理学就不会承认。
而一切能被物理学证实的“物质”都是比较“特殊”的“有序运动”。比如一个电子围绕一个质子而稳定旋转,被称为“氢”,但如果是两个电子围绕两个质子而旋转,那就不是氢而是氦了。可见,不同的物质名称,其本质是代表着不同的“特殊运动”。
但《老子》认为,“无名天地之始”,一切“特殊”都是来源于“一般”的,一切有序运动都是来源于无序运动的。所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皆生于有,有生于无。”
由无序转为有序,是谓“太极”;而运动一旦有序,必然是吸引与排斥“这一古老的两极对立”达成的稳态,这也就是“阴阳两仪”。
然而所谓“有序”,只是宇宙运动在小范围产生的一种特殊形态,换言之,太极两仪一旦出现,所有的无序状态是否就都消除了呢?否。有序的周围,依旧充斥着无序。
比如我们人类的机体,所有的血肉都有是由生命整合起来的有序之物,人的胃肠之中依旧有着待消化的食物,那就是未经生命整合的无序状态。一个稳态体系常常需要不断地从体系之外的非稳态之物中获得补充,这也称为“耗散结构”。
这样,有序的阴阳两仪,再加上一个无序的补充源,便是“万物负阴而抱阳,充气以为和。”也即《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中“三”的本意。
这个“三”,进一步也可演变为五行学说中的一行:“土”。其演变过程为:阴阳两仪,先派生出升(木)、散(火)、降(金)、聚(水)四象,再加上一个补充源(土),便成了“五行”。所以张仲景说:“脾者土也,居中央,常以四时长(养)四脏。”
由这里来看,显然内经“三阴三阳”中的“三”,与《老子》“三生万物”的“三”,不是一个概念。
因为“三阴”、“三阳”,既然讲的都是阴阳,那么显然说的都是“有序的运动状态”。
根据张仲景对“三阴三阳”的认识,他是把它当作“症候群”来处理的。
“太阳之为病,头项强痛而恶寒”。从“运动论”来看,病理抗衡的方向是“头项”,并且“恶寒”,能量聚散度是“向内、局限”;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是也。”“往来寒热,胸胁苦满……”病理抗衡方向是胸、咽、目,能量聚散度是“内外交替、时而局限,时而弥散”;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阳明脉大。”“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病理抗衡方向是腹、胸,能量聚散度是“弥散”。
病理热能最大的是阳阴,病理热能最小的是太阳,少阳则在二者之间。
由此可见,很多内经注家把“太阳”说成是“壮大之阳”不够确切,太阳只是离散之阳,不是壮大之阳,既言离散运动,必然是由点到面铺开,换言之它本身还处于“点”上。
而阳明则是已经壮大行将及阴之阳(阳加于阴)。《素问-阴阳别论》说:“阳加于阴谓之汗。”而三阳症中,唯独阳明症身热多汗便是这个道理。
所以我认为,“太阳”是离散之阳;阳明是已经扩散而“阳加于阴”之阳;而少阳,则是上升或定向行进之阳(因其表现为定向行进,一旦受阻,就会往来寒热,除了咽喉症状,还兼及其它机体腔腺管阻滞的情况)。
拿一句形象比喻来说,那就是:“太阳如点,少阳如线,阳明如面。”
不是么?任何感染性疾病,往往都有“点——线——面”的播散过程。以呼吸道为例,最初往往是鼻腔上呼吸道感染;接着影响咽喉、扁桃体;进而又向下呼吸道发展,扩散到肺。而肺表面比上呼吸道表面大了何止千百倍?自然会有极为强烈的发热反应。从治法上看,也正因为“太阳如点”,所以需要“发”;“少阳如线”,所以需要“疏”,“阳明如面”,所以需要“清”。
或许这就是中医通常认为“伤寒”有着“太阳——少阳——阳明”的传变过程的原由吧。
 
回复 14# shenyvf
很有道理,多谢赐教。
 
试说这个“三”。
我认为《易经》和《老子》中的“三”与内经“三阴三阳”的“三”是不同的。
古人以“运

看了很受启发。要是把“三阴”详细讲讲就更好了。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