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原创]《素问》“脓血伏梁”之“勿动亟夺”小识 河间金栋

河间金栋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9/12/26
帖子
6715
获得点赞
247
声望
63
年龄
62
[原创]《素问》“脓血伏梁”之“勿动亟夺”小识
金 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1.经文:

《腹中论》云:“帝曰:病有少(小)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此为何病?可治不(否)?岐伯曰:病名曰伏梁。帝曰:伏梁何因而得之?岐伯曰:裹大脓血,居肠胃之外,不可治,治之每切按之致死。帝曰:何以然?岐伯曰:此下则因阴,必下脓血,上则迫胃脘,生膈,夹胃脘内痈,此久病也,难治。居齐上为逆,居齐下为顺,勿动亟夺,论在《刺法》中。”

对于经文中的“勿动亟夺”四字,经检阅历代注家所释后发现,随文释义而强解但不得通,皆欠妥。兹不揣浅陋,陈述于下。
 
回复 1# 河间金栋


2. 历代注家所释:

“勿动亟夺”:

⑴隋唐·杨上善《太素卷第三十·伏梁病》注云:“亟,欺吏反,数也。……不可辄动数夺,夺之致死。”

⑵唐·王冰次注云:“若裹大脓血居脐上,则渐伤心脏,故为逆。居脐下,则去心稍远,犹得渐攻,故为顺。亟,数也。夺,去也。言不可移动,但数数去之则可矣。”
 
回复 2# 河间金栋

“勿动亟夺”:
⑶明·马莳《素问注证发微》云:“亟,音气。……然所以治之者无他法,断不可轻动之也,如上文切按之谓,必数数泻以夺之,则可以渐减,而不使之上迫耳。”
 
回复 3# 河间金栋


“勿动亟夺”:
⑷明·吴昆《素问吴注》云:“亟,音气。动,动胃气也,动大便也。亟,数也。夺,土郁夺之之夺,谓下之也。言勿得动胃气,行大便,而数夺之也。”
 
回复 4# 河间金栋


“勿动亟夺”:
⑸明·张介宾《类经十七卷·疾病类七十三·伏梁》注云:“动,动大便也。夺,夺土郁也。皆下之谓。言勿得妄攻而数夺其胃气,不及于病,徒伤无益也。亟,激、气二音。……按:伏梁一证,即今之所谓痞块也。”
 
回复 5# 河间金栋


“勿动亟夺”:
⑹清·张志聪《素问集注》:“勿动者,不可按摩引动也。亟,急也。言亟当迎而夺之,以泻之,其刺取之法,用园利针,微大其末,反小其身,令可深纳以取痈痹,此论在《针经》之《刺法》中。”
 
回复 6# 河间金栋


“勿动亟夺”:
⑺清·高士宗《素问直解》:“勿动亟夺,犹言勿用急切按摩以夺之,不当亟夺而妄夺,必真气受伤而致死。”
 
回复 7# 河间金栋


⑻日人·丹波元简《素问识》云:“[勿动亟夺]马云:‘不可轻动之也,如上文切按之谓,必数数泻以夺之,则可以渐减,而不使之上迫耳。’吴云:‘动,动胃气也,动大便也。亟,数也。夺,谓下之也。言勿得动胃气,行大便,而数夺之也。’高云:‘勿动亟夺,犹言勿用急切按摩以夺之,不当亟夺而妄夺,必真气受伤而致死。’简按:高注允当,今从之。”

马云,指马莳《素问注证发微》;
吴云,指吴昆《素问吴注》;
高云,指高士宗《素问直解》;
简按,指丹波元简。
 
回复 8# 河间金栋


⑼时贤胡天雄先生《素问补识》云:“[勿动亟夺] 各家说不一,简《识》是高注,以为‘允当可从’,其实皆误。既云‘勿动’,又曰‘亟夺’。勿动则不能夺,而况亟夺乎?勿动与亟夺,本为两个含义,理解为一句,则矛盾不通矣。盖此勿动,指‘居齐上’言,居脐上为逆,难治之病,故不得妄动。亟夺,指‘居齐下’言,居齐下为从,故可频频下之。言此勿动与亟夺之理,皆具论于《刺法》中。”
 
回复 9# 河间金栋


3.小识

以上是历代注家对“勿动亟夺”之所释,皆强解而不通,不知所云。实际上这句话当是这样理解“居齐上为逆,勿动;居齐下为顺,亟夺,论在《刺法》中”为确。何也?

因为此“脓血伏梁”若“居齐上为逆”,而“上则迫胃脘,生膈,夹胃脘内痈”,或离心脏较近,“居齐上则渐伤心脏”(王冰次注语),故“不可治,治之每切按之致死”,而云“勿动”。

若“居齐下为顺”,因“居齐下则去心稍远,犹得渐攻,故为从。从,顺也。”(王冰次注语),而“此下则因阴,必下脓血”,“下脓血则邪有出路,故为从”(《素问补识》语),故云“但数数去之则可矣(王冰次注语)”,而云“亟夺”。时贤胡天雄先生《素问补识》所云最确。

亟,音气qi,非读极ji,屡次、频频、数数之义。夺,攻下脓血之法。
 


何谓伏梁?是指腹中积块、痞块、肿块也。根据经典之义可分为三种病变,即心积伏梁、脓血伏梁和风根伏梁。请看历代注家对“伏梁”的解释:

⑴王冰次注:“伏梁,心之积也。”《新校正》云:“详此伏梁与心积之伏梁大异,病有名同而实异者非一,如此之类是也。”王冰又说道:“以其上下坚盛,如有潜梁,故曰病名伏梁。”

⑵吴昆《素问吴注》云:“伏梁,言如潜伏之桥梁,为患深着之名。此与《难经》论伏梁不同,彼为心积,是脏之阴气也;此为聚脓血,是阳毒也。”

⑶张介宾《类经十七卷·疾病类七十三·伏梁》:“伏,藏伏也。梁,彊(强)梁坚硬之谓。……按:《邪气藏府病形篇》曰:‘心脉微缓为伏梁,在心下,上下行,时唾血。’又《经筋篇》曰:‘手少阴之筋病,内急,心承伏梁。’故《五十六难》曰:‘心之积名曰伏梁,起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其义本此二篇。然观本节云‘齐上为逆,齐下为从’,下节云‘环齐而痛,病名伏梁’,是又不独以心积为伏梁也。盖凡积有内伏而坚强者,皆得名之,故本篇独言伏梁者,其总诸积为言可知也。……按:伏梁一证,即今之所谓痞块也。”

⑷张志聪《素问集注》云:“伏梁,如梁之横伏于内也。”

⑸高士宗《素问直解》云:“如梁之横伏于下,故病名伏梁。”

⑹日人·森立之《素问考注》云:“[劄]稻叶通达曰:‘伏梁,后世曰癥、曰块、曰痃,皆是已。”

⑺时贤胡天雄先生《素问补识》云:“王云:‘伏梁,心之积也。’《新校正》云:‘详此伏梁与心积之伏梁大异,病有名同而实异者非一,如此之类是也。’天雄按:林校是也。此伏梁不仅与心积之伏梁,即与下文之伏梁,亦有差异,必欲揉合为一,则如治丝之愈纷矣。无已,暂以此为脓血伏梁,以下名风根伏梁,与《灵枢》、《难经》之心积伏梁,并为三病,留待研讨。”
 
回复 11# 河间金栋


李经纬、邓铁涛等主编《中医大辞典》云:“伏梁:古病名。
⑴指心积症。《灵枢·邪气藏腑病形》:‘心脉,……微缓为伏梁,在心下,上下行,时唾血。’《难经·五十四难》:‘心之积名曰伏梁,起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病烦心。’治宜伏梁丸等方。
⑵指髀股胻皆肿,环脐而痛的疾患。《素问·腹中论》:‘人有身体髀股胻皆肿,环脐而痛,是为何病?岐伯曰:病曰伏梁,此风根也。其气溢于大肠,而著于肓,肓之原在脐下,故环脐而痛也。’《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八》以本证为心积伏梁之日久不愈者可见之,亦宜用伏梁园治之。
⑶指少腹内之痈肿。《素问·腹中论》:‘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病名伏梁,……裹大脓血,居肠胃之外。’《儒门事亲·卷三》:‘其一伏梁,上下左右皆有根,有大脓血,此伏梁义同肚痛。’1972年甘肃威武汉滩坡出土《威武汉代医简》有‘治伏梁裹脓在肠胃之外方’,用大黄、黄芩、芍药、消石、桑卑肖、䗪虫,祛瘀破坚,清热解毒。”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