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9/04/10
- 帖子
- 11227
- 获得点赞
- 82
- 声望
- 38
- 年龄
- 54
伤寒百问-李克绍、徐国仟:
24. 52条说:“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可是57条又说:“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为什么脉同而方不同?
答:麻、桂二方治表证的分界,总是在脉象的弱与不弱上分。52条“宜麻黄汤”的脉浮数,是尚未发过汗,脉必浮而不弱; 而57条是已经发过汗,汗解脉静以后不久又出现浮而数,这是余邪末净,虽浮必弱,故宜桂枝汤。《伤寒论》中提到“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57条就属这个范围。
-----
25. 52条“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此浮数是否即浮紧的变词?
答:柯韵伯认为,数脉主热,不宜用辛热的麻黄汤,因而解释说:“数者,急也,即紧也。”这样改数为紧,恐与《伤寒论》的原意不合。因为在本条之前的49和50两条,曾分别提到“脉数者”“脉浮紧者”,这说明浮数和浮紧不能混为一谈。另一方面,训数为紧在《伤寒论》中也找不到先例,而“脉浮而数者可发汗”这样的条文却是有的。除49条之外,还有134条:“太阳病,脉浮而动数。……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这里明确指出“浮则为风,数则为热”,脉象浮数,是行将化热而表邪未尽。依《伤寒论》的用药规律,脉浮不弱,就得用麻黄汤。
我们再把“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在论中试作举例,就有:37条“脉但浮者,与麻黄汤”,235条“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232条“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等。这些除了37条的脉象可能但浮不数外,其余如235条是阳明病,232条是阳明中风,阳明正在化热化燥中,脉象岂有但浮不数的道理?
这足以说明,“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扬”,是可发在“浮”字上,而不是可发在“数”字上,因为浮为在麦,要解表就得发汗。如果抛开具体症状,解浮数为浮紧,浮紧也不一定可用麻黄汤。如221条“阳明病,脉浮而紧”,却是“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可见读《伤寒论》必须从其写作的出发点领会其实际精神,不然就会矛盾百出。 当然,脉浮数而用麻黄汤的辛热之剂是有其缺点的,但在仲景当时还没有表里双解法时,也只有先用麻黄汤发汗这一办法了。因此,我们在学习本条时,应重点领会“可发汗”三字,而对于“宜麻黄汤”则不可拘泥。
从另一方面想,浮数作为浮紧兼数,这在外感初起是常常可以见到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以麻黄汤发汗,似无不可。分文“可”字“宜”字,均有斟酌之意。
26. 50条“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脉象有尺中独迟者否?迟脉主寒,何以说是“荣气不足”?
答:寸关尺三部,脉管只是一条,数则皆数,迟则皆迟,决没有寸关不迟而尺脉独迟的道理。本文的“尺中迟”,是重在脉搏的形态上而不是重在至数上。《脉诀汇辨》云:“迟之为义,迟滞而不能中和也。”又云,“迟而不流利为涩。”可见迟多兼涩。涩即血少。因为尺主阴主里,尺脉迟涩,必阴虚血少,故虽身疼痛,不可发汗。也正如62条“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的“迟”字一样,不在至数,而重在脉象。因为从至数上讲,迟则为寒,从脉象上讲,才是“荣气不足,血少故也”。
24. 52条说:“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可是57条又说:“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为什么脉同而方不同?
答:麻、桂二方治表证的分界,总是在脉象的弱与不弱上分。52条“宜麻黄汤”的脉浮数,是尚未发过汗,脉必浮而不弱; 而57条是已经发过汗,汗解脉静以后不久又出现浮而数,这是余邪末净,虽浮必弱,故宜桂枝汤。《伤寒论》中提到“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57条就属这个范围。
-----
25. 52条“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此浮数是否即浮紧的变词?
答:柯韵伯认为,数脉主热,不宜用辛热的麻黄汤,因而解释说:“数者,急也,即紧也。”这样改数为紧,恐与《伤寒论》的原意不合。因为在本条之前的49和50两条,曾分别提到“脉数者”“脉浮紧者”,这说明浮数和浮紧不能混为一谈。另一方面,训数为紧在《伤寒论》中也找不到先例,而“脉浮而数者可发汗”这样的条文却是有的。除49条之外,还有134条:“太阳病,脉浮而动数。……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这里明确指出“浮则为风,数则为热”,脉象浮数,是行将化热而表邪未尽。依《伤寒论》的用药规律,脉浮不弱,就得用麻黄汤。
我们再把“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在论中试作举例,就有:37条“脉但浮者,与麻黄汤”,235条“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232条“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等。这些除了37条的脉象可能但浮不数外,其余如235条是阳明病,232条是阳明中风,阳明正在化热化燥中,脉象岂有但浮不数的道理?
这足以说明,“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扬”,是可发在“浮”字上,而不是可发在“数”字上,因为浮为在麦,要解表就得发汗。如果抛开具体症状,解浮数为浮紧,浮紧也不一定可用麻黄汤。如221条“阳明病,脉浮而紧”,却是“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可见读《伤寒论》必须从其写作的出发点领会其实际精神,不然就会矛盾百出。 当然,脉浮数而用麻黄汤的辛热之剂是有其缺点的,但在仲景当时还没有表里双解法时,也只有先用麻黄汤发汗这一办法了。因此,我们在学习本条时,应重点领会“可发汗”三字,而对于“宜麻黄汤”则不可拘泥。
从另一方面想,浮数作为浮紧兼数,这在外感初起是常常可以见到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以麻黄汤发汗,似无不可。分文“可”字“宜”字,均有斟酌之意。
26. 50条“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脉象有尺中独迟者否?迟脉主寒,何以说是“荣气不足”?
答:寸关尺三部,脉管只是一条,数则皆数,迟则皆迟,决没有寸关不迟而尺脉独迟的道理。本文的“尺中迟”,是重在脉搏的形态上而不是重在至数上。《脉诀汇辨》云:“迟之为义,迟滞而不能中和也。”又云,“迟而不流利为涩。”可见迟多兼涩。涩即血少。因为尺主阴主里,尺脉迟涩,必阴虚血少,故虽身疼痛,不可发汗。也正如62条“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的“迟”字一样,不在至数,而重在脉象。因为从至数上讲,迟则为寒,从脉象上讲,才是“荣气不足,血少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