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间金栋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9/12/26 帖子 6715 获得点赞 247 声望 63 年龄 62 2010/09/16 #21 回复 20# 河间金栋 《素问释义•引言》 “……。 清代中国学者张琦,曾著《素问释义》,现有道光间刻本传世。伊泽氏著作中曾引用张琦之作,可见他知道张氏及其著作名。既然如此,为何仍将自己的著作题写同样的书名?我们整理前人遗作,无权更改书名,只能寄望于读者,不要将伊泽氏的《素问释义》,与张氏《素问释义》相混淆。犹望不久以后,伊泽裳轩的《素问释义》将为更多中国学者所熟悉。 (郭秀梅 于玉川学园 2004年9月20日)
回复 20# 河间金栋 《素问释义•引言》 “……。 清代中国学者张琦,曾著《素问释义》,现有道光间刻本传世。伊泽氏著作中曾引用张琦之作,可见他知道张氏及其著作名。既然如此,为何仍将自己的著作题写同样的书名?我们整理前人遗作,无权更改书名,只能寄望于读者,不要将伊泽氏的《素问释义》,与张氏《素问释义》相混淆。犹望不久以后,伊泽裳轩的《素问释义》将为更多中国学者所熟悉。 (郭秀梅 于玉川学园 2004年9月20日)
河间金栋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9/12/26 帖子 6715 获得点赞 247 声望 63 年龄 62 2010/09/16 #22 回复 20# 河间金栋 日本·丹波元简《素问识》简介 《素问识》(1837年刊)八卷,日人·丹波元简编撰。 丹波元简(1755-1810),字廉夫,丹波氏原姓多纪,后赐姓丹波,精于医学,并将考证方法运用于医学研究,所注甚丰,为日本著名医家,主宰江户医学馆。 本书是作者采集《素问》历代诸注,参考多种医学古籍,进行节要注视而成。其篇次依王冰注本,但未列《天元纪大论》以下七篇。卷首列有“序”、“素问题解”、“素问汇考”、“素问诸家注解书目”、“全元起本卷目”等。 丹波氏注解方式是,运用选注而不自注之法,取前人注释之考证精确、说理入微、符合经旨而又发挥者入选,所引注文多甚入理,不忘言“识”,以王冰、张介宾、马莳、张志聪、吴昆、高士宗等人为多。对各注有分歧时,则以“简案”形式提出自己的看法,指出孰是孰非。如有未能肯定,或可并存者,则以疑似口吻,径曰“恐非”或“似是”或“可并存”,俾学者进行思考抉择。本书在阐述自己的见解时,旁征博引,采撷广泛,处理态度又极为严谨,对学者分析诸注,深入体会经旨,有一定帮助,因而为学习《内经》者所重视。 日人·篠原孝市在《伊泽裳轩·素问释义·解说》评价道:“《素问识》以缜密的考据方法见长,被誉为《内经》研究书中之白眉,给予后世《内经》研究以极大影响。《素问识》成书后,又相继发现了新资料,为了弥补《素问识》的不足,加入知见新材料,《素问绍识》随之问世。这两本书成为考证派后学研究《素问》之必备,并有选择性地摄取,进一步促进了研究的发展。” 鸥外《伊泽兰轩》323中引松田道夫(柏轩门人)云:“伊泽兰轩与多纪父子同闻名于世,伊泽所见多纪父子等身著作,无意与之争高低。……兰轩披览多纪之书后领悟到,即便是上乘之作,亦往往将读者引入歧途。这就是伊泽氏不立文字的理由。……兰轩恪守此意念,淡泊著书而热衷于古书的研究,将心得体会应用于临床治疗。古医书中,兰轩对《内经》的研究著力最重,并以多纪氏编纂的《素问识》、《灵枢识》等考证成果,为研究阶梯。这正是伊泽氏的家学所在,榛轩、柏轩二字亦承袭之。” 《素问识》1936年收入上海世界书局出版的《皇汉医学丛书》中,并成为通行本。通行本《素问识》基本上未引用本邦注家学说。
回复 20# 河间金栋 日本·丹波元简《素问识》简介 《素问识》(1837年刊)八卷,日人·丹波元简编撰。 丹波元简(1755-1810),字廉夫,丹波氏原姓多纪,后赐姓丹波,精于医学,并将考证方法运用于医学研究,所注甚丰,为日本著名医家,主宰江户医学馆。 本书是作者采集《素问》历代诸注,参考多种医学古籍,进行节要注视而成。其篇次依王冰注本,但未列《天元纪大论》以下七篇。卷首列有“序”、“素问题解”、“素问汇考”、“素问诸家注解书目”、“全元起本卷目”等。 丹波氏注解方式是,运用选注而不自注之法,取前人注释之考证精确、说理入微、符合经旨而又发挥者入选,所引注文多甚入理,不忘言“识”,以王冰、张介宾、马莳、张志聪、吴昆、高士宗等人为多。对各注有分歧时,则以“简案”形式提出自己的看法,指出孰是孰非。如有未能肯定,或可并存者,则以疑似口吻,径曰“恐非”或“似是”或“可并存”,俾学者进行思考抉择。本书在阐述自己的见解时,旁征博引,采撷广泛,处理态度又极为严谨,对学者分析诸注,深入体会经旨,有一定帮助,因而为学习《内经》者所重视。 日人·篠原孝市在《伊泽裳轩·素问释义·解说》评价道:“《素问识》以缜密的考据方法见长,被誉为《内经》研究书中之白眉,给予后世《内经》研究以极大影响。《素问识》成书后,又相继发现了新资料,为了弥补《素问识》的不足,加入知见新材料,《素问绍识》随之问世。这两本书成为考证派后学研究《素问》之必备,并有选择性地摄取,进一步促进了研究的发展。” 鸥外《伊泽兰轩》323中引松田道夫(柏轩门人)云:“伊泽兰轩与多纪父子同闻名于世,伊泽所见多纪父子等身著作,无意与之争高低。……兰轩披览多纪之书后领悟到,即便是上乘之作,亦往往将读者引入歧途。这就是伊泽氏不立文字的理由。……兰轩恪守此意念,淡泊著书而热衷于古书的研究,将心得体会应用于临床治疗。古医书中,兰轩对《内经》的研究著力最重,并以多纪氏编纂的《素问识》、《灵枢识》等考证成果,为研究阶梯。这正是伊泽氏的家学所在,榛轩、柏轩二字亦承袭之。” 《素问识》1936年收入上海世界书局出版的《皇汉医学丛书》中,并成为通行本。通行本《素问识》基本上未引用本邦注家学说。
河间金栋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9/12/26 帖子 6715 获得点赞 247 声望 63 年龄 62 2010/09/17 #23 回复 17# 河间金栋 【其臭臊】 金栋按:臭,通嗅,古今字。音xiu 嗅,嗅觉、气味也。如《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云:“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臭。”而本句桂山先生曰:“《月令正义》云:‘通于鼻者,谓之臭。’” 嗅,古作臭。先秦古籍中出现的“嗅”字为后人所改。如《论语·乡党》:“三嗅而作。”朱熹《集注》引刘聘君曰:“嗅当作臭。” 又如《吕氏春秋·适音》:“心弗乐,芬芳在前弗嗅。”《群书治要》引嗅作臭。
回复 17# 河间金栋 【其臭臊】 金栋按:臭,通嗅,古今字。音xiu 嗅,嗅觉、气味也。如《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云:“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臭。”而本句桂山先生曰:“《月令正义》云:‘通于鼻者,谓之臭。’” 嗅,古作臭。先秦古籍中出现的“嗅”字为后人所改。如《论语·乡党》:“三嗅而作。”朱熹《集注》引刘聘君曰:“嗅当作臭。” 又如《吕氏春秋·适音》:“心弗乐,芬芳在前弗嗅。”《群书治要》引嗅作臭。
河间金栋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9/12/26 帖子 6715 获得点赞 247 声望 63 年龄 62 2010/09/17 #24 回复 17# 河间金栋 【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发惊骇。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其应四时,上为岁星,是以春气在头也,其音角,其数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 金栋按:据《新校正》及伊泽裳轩《素问释义》等考证及本段余者四藏的文例与内容推测,此句当为:【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故病在头。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其应四时,上为岁星,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音角,其数八,其臭臊。】为妥。
回复 17# 河间金栋 【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发惊骇。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其应四时,上为岁星,是以春气在头也,其音角,其数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 金栋按:据《新校正》及伊泽裳轩《素问释义》等考证及本段余者四藏的文例与内容推测,此句当为:【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故病在头。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其应四时,上为岁星,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音角,其数八,其臭臊。】为妥。
河间金栋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9/12/26 帖子 6715 获得点赞 247 声望 63 年龄 62 2010/09/17 #25 回复 5# yugongzi393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 由以上可见,心“开窍于耳”与“在窍为舌”,矛盾吗?妥当吗? 请诸位贤达之士、同道网友发表高论。谢谢了!
河间金栋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9/12/26 帖子 6715 获得点赞 247 声望 63 年龄 62 2010/09/17 #26 《素问•金匮真言论》云:“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心主舌……在窍为舌。肾主耳……在窍为耳。” 既云心“开窍于耳”,又云心“在窍为舌”,一脏主二窍--耳与舌也;既云心“开窍于耳”,又云肾“在窍为耳”,一窍二脏主--心与肾也。矛盾否?妥当否? 请诸位贤达之士、同道网友发表高论。谢谢了!
《素问•金匮真言论》云:“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心主舌……在窍为舌。肾主耳……在窍为耳。” 既云心“开窍于耳”,又云心“在窍为舌”,一脏主二窍--耳与舌也;既云心“开窍于耳”,又云肾“在窍为耳”,一窍二脏主--心与肾也。矛盾否?妥当否? 请诸位贤达之士、同道网友发表高论。谢谢了!
河间金栋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9/12/26 帖子 6715 获得点赞 247 声望 63 年龄 62 2010/09/17 #27 回复 26# 河间金栋 实际上五官窍配属五脏,在《内经》别篇也有论述, 如《灵枢•五阅五使》云:“岐伯曰:五官者,五藏之阅(注:阅,通穴。窟穴。此引申为“感官;窍”)也……鼻者,肺之官也;目者,肝之官也;口唇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肾之官也。”及《甲乙经•卷之一•五藏六腑官第四》:“鼻者,肺之官;目者,肝之官;口唇者,脾之官;舌者,心之官;耳者,肾之官。凡五官者,以候五藏。” 又如《灵枢•脉度》云:“五藏常(注:常,通尚。好、还。此指“还”)内阅(注:此指窍)于上七窍也。故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 目前,五官窍之配属五脏是:心在窍为舌,肺在窍为鼻,肝在窍为目,脾在窍为口唇,肾在窍为耳与二阴。而心是否“开窍于耳”乎?可以通过临床去验证。
回复 26# 河间金栋 实际上五官窍配属五脏,在《内经》别篇也有论述, 如《灵枢•五阅五使》云:“岐伯曰:五官者,五藏之阅(注:阅,通穴。窟穴。此引申为“感官;窍”)也……鼻者,肺之官也;目者,肝之官也;口唇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肾之官也。”及《甲乙经•卷之一•五藏六腑官第四》:“鼻者,肺之官;目者,肝之官;口唇者,脾之官;舌者,心之官;耳者,肾之官。凡五官者,以候五藏。” 又如《灵枢•脉度》云:“五藏常(注:常,通尚。好、还。此指“还”)内阅(注:此指窍)于上七窍也。故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 目前,五官窍之配属五脏是:心在窍为舌,肺在窍为鼻,肝在窍为目,脾在窍为口唇,肾在窍为耳与二阴。而心是否“开窍于耳”乎?可以通过临床去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