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请问谁有《金匮真言论》的讲析

yugongzi393

惊鸿一瞥
正式会员
注册
2010/08/01
帖子
91
获得点赞
1
声望
8
年龄
37
最近看《内经》,看到《金匮真言论》,遇到很多问题,哪位前辈有这篇的解析,讲演稿也行,视频也行,把地址发给我好吗,多谢!
 
回复 1# yugongzi393


《素问·金匮真言论》篇名解释:

匮,同柜。贮藏物品的家具,这里指藏书之器。匮以金名,其义有二:

⑴是匮以金制,故称金匮。如吴昆《素问吴注》:“金匮,帝王藏书者也,范金为之。”
⑵是说内藏之书,乃帝王家所有,不可轻易外传,珍贵如金,故名金匮。如张志聪《素问集注》:“金匮,古帝王藏书之器。此篇论经脉之道,乃上帝之所贵。”

真言,即见道之论,至真至要之言。高士宗《素问直解》:“真言,至真不易之言。”

古代医家认为本篇所论内容,非常珍贵,是至真不易之言,因此将它藏之于金匮,以示珍重,正如高士宗《素问直解》说:“然此真言,非其人勿教,非其人勿授,藏之心意,不可轻泄,犹以此言,藏之金匮者然,故曰‘金匮真言’也。”本篇是《内经》中不以所论具体内容名篇的篇章之一。
 
回复 2# 河间金栋


日人·丹波元简《素问识·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马云:“《灵枢•二十五人篇》有‘金柜藏之’,其柜从木义,盖同也。”
简按:“《汉•高帝纪》如淳云:‘金匮,犹金滕也。’师古曰:‘以金为匮,保慎之义。’”

按:马云,指马莳《素问注证发微》,云:“‘金匮’者,藏书之器也。《尚书·金滕篇》蔡注释为‘金滕之匮’。《灵枢•二十五人篇》有‘金柜藏之’,其柜从木义,盖同也。‘真言’者,至真之言也。故名篇。”

又按:《灵枢•二十五人篇》:“金柜藏之。”马莳《灵枢注证发微》:“《素问》有《金匮真言论》,其匮不从木,义盖同也。《书经》蔡注释‘金滕’,亦以为金滕之匮。”

金滕(teng):用金属装饰的匣子。
 
《素问·金匮真言论》内容提要:

⒈本篇讨论了四时气候变化与五脏的关系,及其致病规律。

⒉阐发了人体脏腑、体表部位等组织器官的阴阳划分,以应天之阴阳对立统一运动。

⒊说明了人之五脏上应五行,合应天地之五方、五色、五谷、五味、五星、五音、五畜、五臭等各有收受。
 
就是不明白第三部分,
“帝曰:五藏应四时,各有收受乎?岐伯曰:有。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发惊骇。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其应四时,上为岁星,是以春气在头也,其音角,其数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故病在五藏,其味苦,其类火,其畜羊,其谷黍,其应四时,上为荧惑星,是以知病之在脉也,其音徵,其数七,其臭焦。
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类土,其畜牛,其谷稷,其应四时,上为镇星,是以知病之在肉也,其音宫,其数五,其臭香。
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故病在背,其味辛,其类金,其畜马,其谷稻,其应四时,上为太白星,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其音商,其数九,其臭腥。
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故病在谿,其味咸,其类水,其畜彘,其谷豆,其应四时,上为辰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数六,其臭腐。故善为脉者,谨察五藏六府,一逆一从,阴阳表里雌雄之纪,藏之心意,合心于精,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谓得道。”
 
比如,“其畜鸡,其谷麦”这两句,是不是指多吃鸡,多吃谷麦就对肝有好处,
还有“其音角,其数八”这两句的第一句只道角的意思是五音中的一个,但不知道与肝什么关系,其数八看不懂,
总之心脾肺肾一样,都有好多不明白的,哪位大大教导一下,多谢!
 
回复 6# yugongzi393


五行归类,阴阳术数的问题。其数八指的是三和八这二个数代表东方木,如一六北方水,二七南方火,三八东方木,四九西方金,五十中央土。一三五七九五个奇数为“天数”二四六八十五个偶数为“地数”,“其畜鸡,其谷麦”这两句,指的是动物。植物的五行归类,其二者都属于木。
 
回复 7# 王家祥


谢谢你呀,但还是希望你在讲详细一点,比如“其畜鸡,其谷麦”这句还是不大懂,是不是肝受损之后,吃些鸡,或是多吃些麦类的对肝有益,你说他们按五行归类属木,而肝脏也属木,是不是这样呀,还是有其他的意思,不懂啊,
还有那句“其音角”,更是云里雾里,不着边际,哪给哪呀,一点都不明白,希望你能教教我吧
 
回复 6# yugongzi393


“其畜鸡,其谷麦”

《经》云:其畜(音chu)鸡,其谷麦;其畜羊,其谷黍(音shu 暑);其畜牛,其谷稷(音ji 计);其畜马,其谷稻;其畜彘(音zhi 至,豕即猪),其谷豆。其中鸡羊牛马豕,是谓五畜;麦黍稷稻豆,是谓五谷。《内经》中将五畜、五谷通过五行归类,分别归属于五脏系统,主要说明两个问题:

⑴是《内经》认为,世界上的各种事物,在其生长发展过程中,具有生态上的联系,用五行学说来说,就是既有相生的联系,也有相克的联系。五畜和五谷的生长化收藏发展,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他事物之间,如五时、五气等是密切相关的。所以,这种用五行归类法,将各种事物进行归类,并用五行学说的生克制化理论来说明事物在发展过程中的资生和抑制的关系,是与现代生态学的精神相吻合的。

⑵是五畜、五谷化生的五味,是维持人体生命的必需物质,《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说:“地食人以五味”以及“五味入口,藏于肠胃”的五味,实质上也就包括了五畜、五谷在内。五畜五谷化生的五味,既是人们赖以生存的营养物质来源,又对人体具有治疗作用。如《素问·脏气法时论》说:“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这说明五畜、五谷等在疾病的治疗及护理中的重要意义,同时也说明了五畜五谷用五行归类与人体生命活动的关系。

五畜五谷分别归属五脏系统,还说明它们分别对不同的脏腑起着不同的作用,从而成为五脏病变选择不同饮食、药物的依据。如《脏气法时论》又说:“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脾色黄,宜食咸,大豆豕肉栗藿皆咸;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由此可见,五畜五谷用五行进行归类,既说明了五畜五谷的生态关系,又说明了与人体五脏的滋养与治疗关系。
 
回复 6# yugongzi393


《经》云“其数八”是《河图》之数,与《易经》有关。《河图》之数在《黄帝内经》中,演变为脏象之数。

如《素问.金匮真言论》曰:“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其数八。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其数七。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其数五。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其数九。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其数六。”


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参考丛书程士德主编第2版《内经•第二章阴阳五行学说》注云:

“其数八、其数七、其数五、其数九、其数六:八、七、五、九、六,均指成数。传说,伏羲氏王天下,龙马负图出于河,遂则其文以画八卦,其文一六居下,二七居上,三八居左,四九居右,五十居中。

《易•系辞》郑注云:‘天一生水于北,地二生火于南,天三生木于东,地四生金于西,天五生土于中。阳无偶,阴无配,未得相成。地六成水于北,与天一并(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天七成火于南,与第二并(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地八成木于东,与天三并(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天九成金于西,与地四并(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地十成土于中,与天五并(天五生土,地十成之)也。’这是用一、二、三、四、五分别代表水、火、木、金、土的生数。由于土能生万物,故而在各生数上加土数五,即得六、七、八、九、十,则分别代表水、火、木、金、土的成数。所谓‘成’,即由一、二、三、四、五分别加五而成的意思。

为什么生数加‘五’而为成数呢?根据天为阳,地为阴,奇数为阳,偶数为阴,这样相加的结果是,五行当中每一行都有一个生数和一个成数相配,也就是一个奇数(阳)和一个偶数(阴)相配,构成一对阴阳互藏的关系,以说明水有阳水、阴水,火有阳火、阴火,木有阳木、阴木,金有阳金、阴金,土有阳土、阴土等阴阳配伍关系,从而形成了阳有偶、阴有配的阴阳相反相成的关系。实际上这是古代术数学运用数字计算的方法,来说明天地、阴阳、奇偶的消长和对立的关系。”
 
回复 6# yugongzi393


角(音jue 觉)、徵(音zhi 止)、宫、商、羽,为古代五音。根据五音声波振荡的特点与五行相配:角音顺应木气而展放,徵音顺应火气而高亢,宫音顺应土气而平稳,商音顺应金气而内收,羽音顺应水气而下降。它们在人体,则分别发生并作用于肝、心、脾、肺、肾五脏,而与五脏相配。如《灵枢·邪客篇》说:“天有五音,人有五藏。”即肝应角、心应徵、脾应宫、肺应商、肾应羽。

“其音角”王冰注云:“角,木声也。”即角之音,就属于木之音,余者类推。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王冰注云:“角,谓木音,调而直也。……徵,谓火音,和而美也。……宫,谓土音,大而和也。……商,谓金声(音),轻而劲也。……羽,谓水音,沉而深也。”
 
回复 5# yugongzi393


此一大段主要是采用五行归类的方法,论述了“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的理论,将人的生命活动与广大的自然界统一起来。所以本篇是《内经》阐发阴阳五行学说较为完整的一篇,也是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中运用较为突出的一篇。本篇与上篇《四气调神大论》、下篇《阴阳应象大论》等内容参合起来,较为完整的描述了《内经》中“四时五脏阴阳”的系统层次结构。

实际上中医之五脏,是指五大系统功能单位,在以上内容中可见一斑,非单指解剖之五脏,所以不能机械的理解为就是解剖学中之五脏。诚如近代中医大家恽铁樵先生所说:“《内经》之五脏,非血肉之五脏,乃四时之五脏。”(《群经见智录》)
 
回复 5# yugongzi393


【五藏应四时,各有收受乎?】

吴昆《素问吴注》云:“五方之色,入通五脏,谓之收,五脏各藏其精,谓之受。”即“东方青色,入通于肝”谓之收,“藏精于肝”谓之受。其余四脏(藏)类推。

张介宾《类经三卷·藏象类四》注云:“收受者,言同气相求,各有所归也。”

张志聪《素问集注》云:“帝言人之五脏,应天之阴阳四时,而五脏亦能收五方之气色,受四时之阴阳乎?[眉批:五脏受四时五行之气而生,此精合脏腑雌雄输应于十二经脉。]”

按:即“天人相应”之理论与观点,天、地、人之三才,相应、相通、同气相求也。
 
回复 11# 河间金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王冰注云:“角,谓木音,调而直也。……徵,谓火音,和而美也。……宫,谓土音,大而和也。……商,谓金声(音),轻而劲也。……羽谓水音沉而深也。”
 
回复 5# yugongzi393


【上为岁星、上为荧惑星、上为镇星、上为太白星、上为辰星】:

五脏外应四时五行,内系五腑、五体、五官等的五脏系统,每一系统上各应一个星座,木应岁星、火应荧惑星、土应镇星、金应太白星、水应辰星,合为五星。

《内经》中有好几篇将五大行星和五行五脏系统联系起来,记载较为详细的是运气七篇大论中的《气交变大论》。该篇将五大行星在天空中运行的情况从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⑴是论及了五星运行“徐疾逆顺”问题,认为五星在天空中运行有顺行(指行星向前方向视运动),有留(行星在某处不动),有逆(行星的后退远行)、守(留超过一特定的长时间,如二十天以上)、环(逆行转为顺行,但不是沿原来的路线,而是轨迹画出了一个环)等情况。并以这种行星的视运动情况,来解释、省察人世间的德和过。

⑵是讨论了行星的量度和颜色的变化与岁运有关,比如说岁星亮一倍,木气的化运就要比平常大些;如果岁星特别亮,有平常亮度的二倍,木的化运就特别厉害,就会走向反面,而引起木运的灾变。反之,暗一些,化运就减弱;暗的厉害,只有原来的四分之一那么亮,那是行星显示人间的过德及灾福等。

上述行星运行逆顺及亮度颜色的变化,有人运用现代天文学知识进行了计算研究,认为《内经》的这些记载是正确的。其所以将五星与五行五脏系统联系起来,目的在于说明五星的运行逆顺、亮度的明暗变化,可以推测时令季节、四时气候的变化,故《气交变大论》说:“岁候,其不及太过,而上应五星。”

五星运行的逆顺,反映了天体运行的规律。而天体运行规律,决定了四时气候的变化,四时气候的变化,又直解关系到德化政令,以及人体疾病的发生与流行,这就是《内经》所以将五星与五行五脏系统联系起来的原因。
 
回复 15# 河间金栋


由此可见,上述内容都是研究中医学中有关医学气象以及天文史料的珍贵资料。因而有人对《内经》中关于星象的记载进行了评价,认为“基本上处于唯物主义的范畴。《内经》认为星辰日月,并不以人类社会的变动而变动,不以人的意志的转移而转移,天体是‘应常不应卒’的。但从另一角度看,天体的变化,却能影响及人类,所谓‘象见高下,其应一也,故人亦应之’。这些认识是十分正确的,与现代科学同出一辙。宇宙万物都是物质的,人亦是宇宙中一份子,所以天体,尤其是太阳系中的天体,不能不给予人类以深刻影响。这些思想都是可贵的。”
 
回复 5# yugongzi393

就是不明白第三部分,
【帝曰:五藏应四时,各有收受乎?岐伯曰:有。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发惊骇。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其应四时,上为岁星,是以春气在头也,其音角,其数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

下面选录日人·伊泽裳轩《素问释义》对上述经文的释义:

⑴【帝曰:五藏应四时,各有收受乎?】
吴曰:“五方之色,入通五藏,谓之收;五脏各藏其精,谓之受。”
张曰:“言同气相求,各有所归也。”

⑵【岐伯曰:有。东方青色,入通于肝,】
《白虎通》云:“肝,木之精也。东方者,阳也。万物始生,故肝象木,色青而有枝叶。”

⑶【开窍于目】
王曰:“阳升之方,以目为用,故开窍于目。”
《白虎通》云:“肝,目之为候,何?目能出泪,而不能纳物,目亦能出枝叶,不能有所内也。”
《五行大义》云:“肝者,木藏也。木是东方显明之地,眼目亦光显照了,故通乎目。”

⑷【藏精于肝】
王曰:“精,谓精气也。木精之气,其神魂。”

⑸【其病发惊骇】
王曰:“象木屈伸有摇动也。”
杨曰:“起怒亡魂,骨惊骇也。”
桂山先生曰:“《新校正》此一句疑为衍文。是,据下文例,当云‘故病在头’。”

⑹【其味酸】
《太素》“酸”作“辛”,误。
桂山先生曰:“《洪范》:‘木曰曲直,曲直作酸。’郑注:‘木实之性。’《正义》云:‘木生子实,其味多酸,五果之味虽殊,其味酸一也。是木实之性然也。《月令》春云其味酸是也。’”

⑺【其类草木】
王曰:“性柔脆而曲直。”

⑻【其畜鸡】
王曰:“以鸡为畜,取巽言之。《易》曰:巽为鸡。”
桂山先生曰:“《五行大义》云:‘郑玄曰:鸡属木,此取其将旦而鸣近寅木,故又振羽翼,有阳性也。’《贾谊新书》云:‘鸡,东方之性也。’”
柳片先生曰:“《淮南子》作羊。又云:《周礼•兽医》疏:在野曰兽,在家曰畜。《释文》畜,计又切。”金栋按:畜。音chu 触。《汉语大字典•畜》:“chu 丑六切。又许助切,丑救切,许宥切。”计又切,不妥。

⑼【其谷麦】
王曰:“五谷之长者麦,故东方用之。”
《本草》曰:“麦为五谷之长。”
《新校正》云:“《五常政大论》云:‘其畜犬,其谷麻。’《月令》郑注云:‘麦实有孚甲,属木。”

(10)【其应四时,上为岁星】
《考》云:“‘四时’字,当从其方作‘春夏长夏秋冬’字。”
王曰:“木之精气,上为岁星,十二年一周天。”
《五行大义》云:“岁星,木之精,其位东方,主春,以其主岁,故名岁星。”
桂山先生曰:“按:上,上声。”

(11)【是以春气在头也】
王曰:“万物发荣于上,故春气在头。”
《新校正》云:“详东方言春气在头,不言故病在头,余方言故病在某,不言某气在某者,互文也。”
桂山先生曰:“据文例,当云:知病之在筋。”
淳按:推余方之例,此一句恐衍。

(12)【其音角】
王曰:“角,木声也。孟春之月,律中大簇,林钟所生,三分益一,管率长八寸。仲春之月,律中夹钟,夷则所生,三分益一,管率长七寸五分。又二十一分寸之一。凡是三管,皆木气应之。”
桂山先生曰:“《月令正义》云:‘角,是扣木之声。’《汉律•历治》云:‘角者,触也。’阳气蠢动,万物触地而生也。”

(13)【其数八】
王曰:“木生数三,成数八。《尚书•洪范》曰:三曰木。”
桂山先生曰:“《月令》郑注云:‘数者,五行佐天地生物成物之次也。’《易》曰:‘天一地二,天三第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而五行自水始,火次之,木次之,金次之,土为后。木生数三,成数八,但言八者,举其成数。’《正义》云:‘按:《尚书•洪范》云: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故其如次是也。郑注《易•系辞》云:‘天一生水于北,地二生火于南,天三生木于东,地四生金于西,天五生土于中,阳无偶,阴无配,未得相成。地六成水于北,与天一并。天七成火于南,与地二并。地八成木于东,与天三并。天九成金于西,与地四并。地十成土于中,与天五并也。’是郑氏之意,但言八者,举其成数者,金木水火,以成数为功。”

(14)【是以知病之在筋也】
王曰:“木之坚柔,类筋气故。”
桂山先生曰:“推余方之例,此八字系于错出,当在上‘为岁星’之后。”

(15)【其臭臊】(金栋按:臭,通嗅。古今字。音xiu 嗅,嗅觉、气味也。如《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云:“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臭。”而本句桂山先生曰:“《月令正义》云:‘通于鼻者,谓之臭。’”嗅,古作臭。先秦古籍中出现的“嗅”字为后人所改。如《论语·乡党》:“三嗅而作。”朱熹《集注》引刘聘君曰:“嗅当作臭。”《吕氏春秋·适音》:“心弗乐,芬芳在前弗嗅。”《群书治要》引嗅作臭。)
《新校正》云:“《月令》臊作羶。”
柳片先生曰:“《淮南子》亦作羶。”
王曰:“凡气因木变则为臊。”
马曰:“《礼•月令》曰:‘其臭羶。’羶,与臊同。”
张曰:“臭,气之总名也。”
桂山先生曰:“《月令正义》云:‘通于鼻者,谓之臭。在口者谓之味,臭则气也。’《说文》:‘臊,豕膏臭也。羶,羊气也。’《五行大义》云:‘春物气与羊相类。’”
茝庭先生曰:“惠士奇《礼说•庖人下》曰:《月令》五臭无臊,故春臭羶。《内经》五臭无羶,故春臭臊,则臊类于羶也。《繁露》夏祭先亨,商祭先臊,则又胜臊,同类矣。”

金栋按:据上文考证及本段余者四藏的文例推测,此句当为:【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故病在头。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其应四时,上为岁星,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音角,其数八,其臭臊。】为妥。

又按:文中注释引注简称如下:
吴曰,指吴昆《素问吴注》;
张曰,指张介宾《类经》;
王曰,指王冰次注;
杨曰,指杨上善《太素》;
桂山先生曰,指日人•丹波元简《素问识》;
柳片(左边还有三点水偏旁)先生曰,指日人•丹波元胤;
茝庭先生曰,指日人•丹波元坚《素问绍识》;
淳按,指《素问释义》的作者,日人•伊泽裳轩。
 
非常感谢版主,辛苦了,都不知道说什么来感谢你
 


收,即收入;受,通“授”,即付予。

收受,这里指人与自然界之间,具有“收入”与“付予”的关系。这种关系,一般又称“通应”或“贯通”。人生活在自然界中,通过长期的生活观察,已经认识到机体的内环境和自然界外环境是一个密切联系着的整体。其中四时寒热温凉的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最为显著,而且四时之气分别于五脏系统存在着相收受的关系。这种收受关系,具体表现在五脏系统的功能活动方面,而不是解剖学上的五个具体脏器。上述收受的道理,充分体现了《内经》“四时五脏阴阳”的“人与天地相应”的整体观,所以,它实际上也是一种朴素的系统论思想。

自然界的四时阴阳消长变化,与人体五脏功能系统是收受通应的,从而构成了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整体观。《素问·金匮真言论》说:“五藏应四时,各有收受”,就是阐明这一观点的。自然界的东、春与人体肝系统收受通应,南、夏与心系统收受通应,中、长夏与脾系统收受通应,西、秋与肺系统收受通应,北、冬与肾系统收受通应,反映出人与自然“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
 
回复 17# 河间金栋


日人•伊泽裳轩《素问释义》简介
篠(音xiao笑)原孝市

四、结构与内容

注文结构,首列校勘内容。其次注释经文,其方法以引用本邦及中国历代注家注解为主,其不足之处,以“淳按”表述著者自身见解。校勘与训释之间用○符号加以区别。训释内容所引诸家,多与多纪氏(注:丹波氏)的《素问》研究所引相关,详见后述。

校勘方法以对校、他校为主,所参考资料极其丰富,仅就这一点,即可确认本书在考证性的文献研究方面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从对校资料来看,采用了当时我国所存最古的刊本元本(元椠本)、熊宗立本、赵府居敬堂本、周曰本等明代诸刊本,滑本(滑寿《素问抄》)、马本(马莳《素问注证发微》)、吴本(吴昆《吴注素问》)、张本(张介宾《类经》)、九达本(王九达《内经合类》)、志本(张志聪《素问集注》)、高本(高世栻《素问直解》)等明清注家的版本。此外,还参照本邦刊行的坊刻本、活字刊本。对校资料中,可见唯一写本,即古抄本。此抄本《经籍访古志》(1885年刊)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按:此本有皇国古时博士家朱点,检其纸质字样当是四五百年外物,经注文字见有异同,往往与元椠合,要虽不及宋本之善,然亦卓有可以订诸本之谬者。”

他校资料以《甲乙经》、《黄帝内经太素》为主,广泛参稽《脉经》、《金匮玉函经》等古医书,《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方》等隋唐医书。本邦的《医心方》、《遐年要抄》也被频繁引用。虽然是他校资料,也不拘泥于一种版本,尽收不同版本比照字句异同,这是值得重视之特点。例如,《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所收《甲乙经》为通行本。裳轩在《素问释义》中除参考此本外,还引用正统本(即“正统刊本”),如卷第十一第七页第二二行、卷第十五第二一页里第四行、同第三页表第五行。使用资料种目之多,对不同版本的细致比照,证明了作者严谨的校勘态度。

本书所引中国历代《素问》训释达十五家。其中首引王冰及《新校正》,并且大量引用杨上善注,大概是1820年代《黄帝内经太素》被发现后,引起了对杨上善注重视的缘故。还多处引用了马莳(生殁年不详)、张介宾(1563-1640)、张志聪(1610-1674?)等明清学者的注释。此后,还原引吴昆(1551-1620?)、高世栻(生殁年不详)、张琦(殁年不详)、楼英(1320-1389)、滑寿(生殁年不详)、汪机(1463-1539)、李中梓(1588-1655)、汪昂(1615-?)、尤怡(?-1749)等明清医家著述。

本书具有广征博引日中两国历代注家成果的特点,是窥知考据学派《内经》研究全貌的不可多得之作,其中保存了不少现已失传的考证医家的见解。在论述这一点前必须指出,本书的校勘和训释部分,与多纪元简(1755-1810)《素问识》(1837年刊)及其子多纪元坚(1796-1857)《素问绍识》(1846年自序)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素问识》以缜密的考据方法见长,被誉为《内经》研究书中之白眉,给予后世《内经》研究以极大影响。《素问识》成书后,又相继发现了新资料,为了弥补《素问识》的不足,加入知见新资料,《素问绍识》随之问世。这两本书成为考证派后学研究《素问》之必备,并有选择性的摄取,进一步促进了研究的发展。《素问释义》亦不例外,如第一卷前二十五行注释,百分之九十引自《素问识》“素问题解”内容。本书中散见的“桂山先生曰”,多半来自《素问识》注解中“简按”部分,与元简自身按语一致。有些部分即便不标“简按”,内容也是引自《素问识》。也有不标任何符号,而直解引用《素问识》注文的现象。如卷第一卷“昔在”除添补“经文”二字外,注文九十字全引自《素问识》。

在引用《素问绍识》时,也有类似情况。本书中“茝庭先生曰”引自《素问绍识》中元坚自身按语部分(“坚按”)的内容。同样,“柳片先生曰”与《素问绍识》中所引元胤(1789-1827)按语(“先兄曰”)内容一致。还有,如书中所引张琦注,亦有多处转引自《素问绍识》。

然而,这种收录前人见解和校语的作法,并不意味着无识别地、机械地转引,而是在引用诸家注释时,首先参照前人曾引用的部分,再酌量增减。此类例之甚多。但诸家注释中首例王冰注,是本书的显著特点。
……
著者裳轩的按语,略为“淳按”,或“信淳按”,书中总共出现186回。特别集中在卷第一、二,计有53回。卷第九-十中略多见,计33回。按语的一半是与校勘相关的内容。训释的部分,多引用《素问》、《灵枢》诸篇的类似原文及关连内容,以为考证。援引字书和经传注疏的例,基本未见。

《素问释义》正是在日本传统医学被认为其内在价值与实际毫无关系、行将废止的时代面世的,本书是对传统医学第一部原典的总括研究,其中保存了大量本邦有关《素问》研究的资料,使前辈宝贵研究成果免于流失。此书堪称具有时代性的《素问》学研究集大成之作,亦将称为今后研究《素问》的坚实基础。
(郭秀梅 译)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