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足三焦探疑” 河间金栋

河间金栋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9/12/26
帖子
6715
获得点赞
247
声望
63
年龄
62
同道网友、贤达之士,听说过“足三焦”吗?请发表高论
 
回复 1# 河间金栋


开个头,算作抛砖引玉吧!

杨上善《太素•卷十一•本输》:“足三焦者,太阳之所将,太阳之别也……并太阳之正,入络膀胱下焦。盛则闭癃,虚则遗溺。”杨注云:“肾间动气,足太阳将原气,别使三焦之气……并太阳之正,入腹络膀胱,下焦即膀胱也。原气太阳络于膀胱,节约膀胱,使溲便调也。以此三焦原气行足,故名足三焦。”

对此,请贤达之士、同道网友发表高论。
 
回复 2# 河间金栋


“足三焦”探疑

金 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有的《内经》注家认为还有“足三焦”之称,如唐•杨上善、王冰,明•张介宾等。妥否?兹探疑如下。

1.“足三焦”条文之导源:

《灵枢•本输篇》:“(足)三焦者,足少阳、太阴之所将,太阳之别也……并太阳之正,入络膀胱下焦。盛则闭癃,虚则遗溺。”

对于这段经文,有两个疑点之处:⑴有的注家认为“三焦”之前还有一“足”字;⑵“足少阳、太阴”一句有误。

2.“足少阳、太阴之所将”一句,历代有关注家考释如下:

马莳《灵枢注证发微》:“太阴,当作太阳。此三焦者,乃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之所将。将者,相将而行也。”

张介宾《类经八卷•经络类十六》:“阳阴二字互谬也,当作少阴、太阳,盖三焦属肾与膀胱也。”

日人•丹波元简《灵枢识》:“简按:一本作阳。注亦见道藏本。据上文‘阴’作‘阳’为是,马氏仍此,而张云:‘阳阴二字互谬也,当作少阴、太阳,盖三焦属肾与膀胱也。’将,领也。改少阳为少阴,亦为未得矣。《宣明五气篇》王注引本经云‘足三焦’者,太阳之别也。”

清•张志聪《灵枢集注》:“三焦之气出于肾,游行于上中下而各归其部,出于手少阳之经,故曰三焦者,上合于手少阳。夫直行者为经,斜络者为络,此太阳之别络,间于足少阳太阴之间,故曰少阳太阴之所将,太阳之别也。”

清•周学海《内经评文》:“太阴之阴,原注一本作阳,今寻本篇文义,非‘阴’误‘阳’,乃‘太’误‘少’也。”

清•顾观光《灵枢校勘记》说道:“今本‘足’字误脱在下,当依王注易转。三焦为孤府,自上至下,无所不统,故经之在上者属手,俞之在下者居足,曰足三焦,谓三焦俞之在足者耳。”

高校教参程士德主编《内经》:“按:《集注》谓三焦在‘足少阳与太阴之间’,与经脉排列次序不符。本篇‘足少阳太阴’下,有原注‘一本作阳’,故《发微》改‘太阴’为‘太阳’有据。《类经》主张‘阴阳’二字互倒,与下文肾‘将两藏’相呼应,故可参。《评文》校勘虽与《类经》不同,但其结论却一直。顾氏《校勘记》有王冰注为据。又《太素•卷十一•本输》作‘足三焦经者,太阳之所将。’可见,此句经文衍误无疑,但其原貌如何?尚待查考。”

3.“足三焦”之历代注家所释:

《太素•卷十一•本输》:“足三焦者,太阳之所将,太阳之别也……并太阳之正,入络膀胱下焦。盛则闭癃,虚则遗溺。”杨注云:“肾间动气,足太阳将原气,别使三焦之气……并太阳之正,入腹络膀胱,下焦即膀胱也。原气太阳络于膀胱,节约膀胱,使溲便调也。以此三焦原气行足,故名足三焦。”

《素问•金匮真言论》:“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王冰注云:“《灵枢经》曰:‘三焦者,上合于手心主。’又曰:‘足三焦者,太阳之别名也。’《正理论》曰:‘三焦者,有名无形,上合于手心主,下合右肾,主谒道诸气,名为使者也。”

又,《素问•宣明五气篇》:“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王冰注云:“然足三焦脉实,约下焦而不通;足三焦脉虚,不约下焦,则遗溺也。《灵枢经》曰:‘足三焦者,太阳之别也,并太阳之正,入络膀胱,约下焦,实则闭癃,虚则遗溺。’”

张介宾《质疑录•论三焦有几》:“又曰:‘脐下膀胱至足,为足三焦。下焦别回肠,注膀胱以渗入。’此论足太阳膀胱,为三焦一腑之所属也。”

4. 结语:

由上可见,历代注家确有“足三焦”之说,是指膀胱也。妥否?诚如高校教参《内经》所云“但其原貌如何?尚待查考。”甚是。
 
回复 1# 河间金栋


[转帖]校勘古医书的重要性(二)

撰稿: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万芳副研究员

(四)通过校勘可以发掘重要学术资料

(例)根据有关资料的考察在《黄帝内经》的早期传本中曾记有两个三焦的学说。

两个三焦就是指1.手(少阳)三焦。2.足三焦(系足太阳之别)。

但是关于两个三焦的学说,在近代的中医文献中却极少引起注意与论述。这主要是由于 明清以后医书所依据的《黄帝内经•灵枢》传本都是较晚出世的南宋史崧氏传本之复刻本, 而未能涉及到更早期的《内经》传本的原因。

至于在现存本的《黄帝内经》中,虽不见“足三焦”之名,但是足三焦的循行文字则仍基本完整地保存于《灵枢•本输第二》一篇中。即:

“三焦者,足少阳太阴(一本作"阳")之所将,太阳之别也。上踝五寸,别入贯腨肠,出于委阳,并太阳之正,络膀胱,约下焦。实则闭癃,虚则遗溺;遗溺则补之,闭癃则泻之。”

上面这段原文为什么只有“三焦”,而没有“足三焦”的字样呢?经过和《黄帝内经》的其他多种早期传本及资料核对结果,可以发现原来在上面这段文字中“足三焦”的“足”字,在传世本(史崧传本)的《灵枢》中已被误植于“三焦者,足少阳……”的“者”字之后。而这个事实,还可以从下面引证的更早《黄帝内经》传本中得到验证。即:

(1)《太素·卷11·本输》:“足三焦者,太阳之所将,太阳之别也,上踝五寸,而别入贯腨肠,出于委阳,并太阳之正,入络膀胱下焦,盛则闭癃,虚则遗溺;遗溺则补,闭癃则泻。”

(按,这一段文字是和上述在《灵枢》传本中相同的一段原文,但‘三焦’前有‘足’字)。

(2)《太素·卷11》唐•杨上善注:“足太阳将原气别使三焦之气,出足外侧大骨下赤白肉际陷中为原,上踝五寸,别入贯腨肠,出委阳,并太阳之正,入腹络膀胱,下焦即膀胱也,原气太阳络于膀胱,节约膀胱,使溲便调也。以此三焦原气行于足,故名足三焦也。”

(3)《素问•金匮真言论篇第四》唐•王冰注;“《灵枢经》曰:‘三焦者,上合于手心主。’又曰:‘足三焦者,太阳之别名也。’”

(4)《素问•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王冰注:“膀胱为津液之府,水注由之。然足三焦脉实,约下焦而不通,则不得小便;足三焦脉虚,不约下焦,则遗溺也。《灵枢经》曰‘足三焦者。太阳之别也,并太阳之正,入络膀胱,约下焦,实则闭癃,虚则遗溺。’”

(5)金•王好古氏《此事难知》卷上,“问三焦有几?”一篇中云:“答曰:手少阳者,主三焦之气也。《灵枢经》云:‘足三焦者,太阳之别也,并太阳之正(原刻本讹作'证'字,今改),入络膀胱,约下焦,’是知三焦有二也。”

(6)《此事难知》“东垣二十五论•问三焦有几?”一文中更加详尽地阐述了足三焦的循行 及主治等问题(文长从略),同时更引用了一段不见于现存本《灵枢》中的文字,即:
“又《灵枢》云:‘脐下膀胱至足,为足三焦。’……”

应当说明的是,在现存的《内经》早期传本方面,还有《针灸甲乙经》一书,但该书并未将上面这段文字编入。除了《内经》的早期传本外,清代学者顾观光氏也曾发现了这个问 题,他说:“今本(《灵枢》)‘足’字误脱在下,当依王(冰)注乙转,三焦为孤府,自上而下无所不统,故经之在上者属手,俞之在下者居足,曰‘足三焦’,谓三焦俞之在足者耳。”(《灵枢校勘记》)。
 
根据上述各种原始资料的分析,可综括为以下两条:

第1.“足三焦”一称,早在《内经>古传本之一的《太素》,唐•王冰所见的《灵枢》古本,及金、元李杲、王好古等氏所见的《灵枢》古传本中均有明文记载。并且杨上善、王冰和李杲等人更对此作了进一步地发挥,这些事实完全可以证明现存本的《灵枢》中的“足”字系脱漏误植的结果。而后代多数学者却根据了这个脱误的资料未能看到"足三焦"之名的存在。

第2.根据上述第6条《此事难知》一书所引不见于今本的《灵枢》佚文,可知在《内经》古传本中所记的“足三焦”的文字并不限于上述一条。

由此可见,只有通过大量客观物质的作证,才有可能在校勘的基础上重新发掘出在《内经》古本中的两个三焦学说。附带说明一下,提出古本《内经》中“三焦有二”的学说,可能要引起一些不同看法。这里仅作一些补充解释。第一种看法是:应当沿习一般习惯的“公认”说法,不必重新考虑两个三焦问题。第二种看法是三焦在《灵枢•本输第二》又称:“孤之府也。”既是孤府,为什么又有两个?于“理”不合。第三种看法则怕增加对中医理解的混乱。

我们认为第一、三种看法只是沿习旧说,既不考虑这种“旧说”是怎样产生和致误的,也不考虑更早期历史的客观存在。第二种看法则是把《黄帝内经》一书看成是完整无缺的整体,忽略了《内经》本身决非成自一人之手,而是掺杂了大量不同学说这个事实。
 
三焦,当为“三膲”。

膲,《汉语大字典》:“⑴肉不满;⑵中医学称人体内脏的上中下三部分及其生理机能。《广韵·宵韵》:‘膲,人之三膲。’《集韵·宵韵》:‘膲,三焦无形之府。通作焦。’”

如《脉经·卷六·三膲手少阳经脉病证第十一》:“三膲病者,腹胀气满,小腹尤坚,不得小便。”文中之“膲”,现皆作“焦”。

《灵枢注证发微》孙国中等点校:“国中按:‘膲’,原文作‘焦’。……笔者认为,‘三焦’之‘焦’,应写成‘膲’,不宜写成‘焦’。此‘膲’字更不宜简化为‘焦’,故本书中凡属此义者,均用‘膲’而不用‘焦’。” 可从。
 
回复 1# 河间金栋


元•王好古(海藏)《此事难知•卷上•问三焦有几》:“答曰:手少阳者,主三焦之气也。《灵枢经》云:足三焦者,太阳之别也,并太阳之正,入络膀胱约下焦,是知三焦有二也。”
 
回复 1# 河间金栋


又,《此事难知•卷下•问三焦有几(血海异同)》:“头至心为上焦,心至脐为中焦,脐至足为下焦,此又足太阳之别也。又《灵枢》云:脐下膀胱至足,为足三焦。”
 
三焦分手足,是言经气出入的经脉而不是言三焦腑

《灵枢·本输》:“三焦者,上合手少阳,出于关冲三焦下腧在于足大趾之前,少阳之后,出于腘中外廉,名曰委阳,是太阳络也,手少阳经也。三焦者,足少阳太阴之所将,太阳之别也出,于腘中外廉,名曰委阳,是太阳络也,手少阳经也。三焦者,足少阳太阴之所将,太阳之别也,实则闭癃,虚则遗溺,遗溺则补之,闭癃则泻之.”

同样手太阳、手阳明也有下合。

“六腑皆出足之三阳,上合于手者也。”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