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伤寒条文大家谈之 57条

回复 40# 董红昌

您这样的说法,就如服用同样的药,别人吃了没问题,难道我吃了就会有问题吗?脉浮数,固然有可用麻黄汤或者桂枝汤的,但是是否脉浮数都可用麻黄汤或者桂枝汤呢?桂枝下咽,阳盛则毙。心烦脉浮数,是排除不了有阳证的可能的,您说呢?所以本贴主要是为了深入探讨57条的病机和病理,对于这些的深入探讨,更有利于我们把握伤寒论的辨证论治体系。
-------------

《伤寒论》原文:“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这条原文也是心烦不是桂枝汤的禁忌。我在这里又说“。不是桂枝汤的禁忌”。这样的话应该不难理解,意思是说出现了情况未必不能用桂枝汤,而不是说在这样的情况下都可以用桂枝汤。

心烦,脉浮数都不是桂枝汤的禁忌。说“桂枝下烟,阳盛则毙”,这句话固然没有错。问题在于“盛”有一个程度,阳盛到什么程度就不能使用桂枝汤的问题。

其实“阳盛”的说法本身就很模糊。作为人体正气的阳气亢盛未必不能用桂枝汤,而是作为邪火的阳气亢盛则不能使用桂枝汤。譬如太阳中风证本身阳气就亢盛,不亢盛怎么会发热呢,发热不是阳气亢盛的表现吗?而阳明经证,腑证不能使用桂枝汤,是因为邪火亢盛。之所以邪火亢盛,乃因为阴精亏虚。之所以阴精亏虚,乃因为亢盛的阳气(包括邪火)消耗了阴精。在阴精亏虚的情况下才不能使用桂枝汤,因为桂枝汤有刺激阳气亢奋的作用。如果阴精没有明显亏虚,使用桂枝汤就可以提高人体的阳气(作为正气的阳气),以增强抵抗邪气的作用。
 
《伤寒论》原文:“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此为药所不济以针达之。复烦大多为正邪之争。
 
回复 41# 自由草民


中医辨证,首先当辨虚实。虚者正虚,实者邪实。临床上有正虚邪虚,正盛邪实,也有正虚邪实,正盛邪微。阳明实证,从来注家都解为正盛邪实,是邪正相争而症状最剧。兄言阳明为邪火亢盛,阴精亏虚,这恐怕不妥,如果真如此,其发展当入温病,迅速窜入血分,最终脱阴而亡。如此,伤寒论阳明经以后诸章节,当不复存在了。
阳气亢盛并不模糊,以其为邪实有余也。
 
回复 42# 张晓东


正邪相争,所见症状也多,然为何独突出心烦一证呢?
 
回复 43# 董红昌

中医辨证,首先当辨虚实。虚者正虚,实者邪实。临床上有正虚邪虚,正盛邪实,也有正虚邪实,正盛邪微。阳明实证,从来注家都解为正盛邪实,是邪正相争而症状最剧。兄言阳明为邪火亢盛,阴精亏虚,这恐怕不妥,如果真如此,其发展当入温病,迅速窜入血分,最终脱阴而亡。如此,伤寒论阳明经以后诸章节,当不复存在了。阳气亢盛并不模糊,以其为邪实有余也。
-----------

在下说阳明为邪火亢盛,不无依据。人体之火,有元气,有邪火。元气的作用是抵抗邪气,并且使人体各个藏腑协调活动,即产生神的作用。而邪火却相反,成为了邪气的帮凶,并且使人体藏腑躁动。譬如阳明病往往表现为“去衣而走,登高而歌”,谵语妄言,一派乱动的景象。

其实阳明病大致就是邪火与人体正气(主要指阳气)皆亢奋到极点的表现。之所以邪火亢奋,乃因为阴精已经亏虚。如果不能制止病情发展,接下来就是人体阳气开始衰竭,进入三阴。
 
回复 45# 自由草民


老兄没有看懂我说的意思,我以为阳明实证,说邪火盛则可,说阴精虚则未必。阳明证中的谵语,多为热扰心神,而非阴血亏虚,热入心包,若真的为热入心包导致的神昏谵语,也非承气汤所能,您说呢?
 
回复 46# 董红昌

老兄没有看懂我说的意思,我以为阳明实证,说邪火盛则可,说阴精虚则未必。阳明证中的谵语,多为热扰心神,而非阴血亏虚,热入心包,若真的为热入心包导致的神昏谵语,也非承气汤所能,您说呢?

----------

阴虚生内热。没有阴虚不可能生邪火。

无论人体的阳气还是邪火都要消耗阴精,好比烧火必耗柴。阳气亢奋,邪火也强大,必导致阴精不足。

其实判断人体阴精是否充足有一个临床依据,即病人是否恶热。恶热就提示阴精明显不足,心烦是阴精不足的苗头,烦躁是阴精虚弱的表现。
 
回复 47# 自由草民

在蒸汽房里蒸的浑身通红,难道也是因为阴虚吗?这个热从哪里来呢?
 
用桂枝汤的用意是助阳气,心气为离火,在人为阳气,阳气复则心烦去。
 
有时候,在感冒初始症状出现的时候,里头的症状还没有出现,但总觉得身上不得劲,不舒服,若有所失,完全不是那种恶风、恶寒的感受,服点感冒颗粒就解决了。
这个烦,应是具有体表不舒服的烦,应该不是里证,所以采用解表法。
还有《伤寒论》里头在用过麻黄发汗或表证用过攻下法后,表证未去,都用桂枝汤解表,而不用麻黄汤,大概是顾忌到阴液有所损伤,这种发汗法比较稳妥。不知是否?
 
回复 50# aiqihuang


这样的思考不无道理,但是在同一时代默认的字的表达意思,基本上是一致的。那么,学兄的这种解释是否可以通用于伤寒论诸条条文呢?
 
但一“烦”字,不能决定疾病性质,表证可见,里证可见,虚证可见,实证可见,关键看兼症兼脉,我认为57条关键在“脉浮数”,以脉代证是伤寒论的一种写作手法;舍弃兼症兼脉,只谈论一证我认为意义不大。如呕、头疼等都作如是观。烦而不躁,只能一定程度说明症状不是很严重。
 


本贴是围绕着三个问题讨论的,不知道您有什么看法:
1,发汗已解,为何“复烦”?
2,表证已解,为何脉“浮数”?
3,为何用桂枝汤,而不用其他?
 
已解,我认为只是症状暂时缓解,实未病愈。有的发热病人,服了发汗药,体温随着发汗就降了,症状缓解了,药力一过,病又复起。桂枝汤本身包含芍药甘草汤,有养津液的作用,另外,就是有大枣,有守胃中津液的作用,用其发汗比麻黄汤类更稳妥吧。
 
回复 54# aiqihuang

这个条文其实是围绕着“心烦,脉浮数,却用桂枝汤”来展开讨论的,阳证阳脉却用阳药治疗,这到底为什么呢?
 
回复 55# 董红昌


联系上文,57条讲的是狭义伤寒,汗后已解,余邪未尽复发的情况下的发汗方剂选择问题。烦的原因有:表热复起而烦,不汗出而烦或阴津不足而烦,未必代表热。如小建中汤,心下悸而烦,则表示阴分不足之虚烦,表不解,不汗出也易造成内热散发不畅而烦,如果能结合舌色淡或红来判断可能就比较完美了,临床比较少,对本条的认识未必正确,经验不足
 
回复 56# aiqihuang


呵呵,浮数在表为风为热,这为大家熟知,配合心烦,那么,从常规理解,病性为热,该无疑问?但是张仲景却用桂枝汤来治疗,这在提示什么呢?
 
回复 57# 董红昌
要是定病性为热,用桂枝汤就不合适了。要是用桂枝汤,病性就不应是热,至少无里热
 
回复 58# aiqihuang


这样的探讨,恐怕很难再深入下去,到此为止吧。这个帖子的主题,为了探讨“脉浮数、心烦”,却用桂枝汤的道理,在什么情况下这样用才合适,张仲景写下这条到底是想告诉我们什么?之所以讨论这些问题,目前在临床心烦脉浮数而表不解,多半是从温病的角度来思考和治疗的,一寒一温区别就大了。
 
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