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泡子
熟了的天泡子(是红色的外皮,里面裹着果实,果实很苦)
【异名】沙灯笼(《民间常用草药汇编》),灯笼草、水灯笼、打卜草、打额泡(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天泡草,王母珠、黄灯笼(《常用中草药治疗手册》),小酸浆(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 【来源】为茄科植物黄姑娘(Physalis minima L.)的全草或果实。【采集】6~7月,采取带果全草,洗净,鲜用或晒干。 【性味】《四川中药志》:"性寒,味苦,无毒。"
渗湿,杀虫。治黄疸,小便不利,慢性咳喘,疳疾,瘰疬,天泡疮,湿疮。 ①《分类草药性》:"解毒杀虫,叶治天泡疮。" ②《天宝本草》:"治小儿臌胀,疳疾。" ③《四川中药志》:"利尿,消痃癖,去骨蒸劳热。治黄疸,小便不利,久咳喘急;外涂小儿泡疮及皮肤湿热疮。单用果效力更佳。" ④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感冒发热,咽喉肿痛;急性支气管炎;湿疮肿毒。"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0.5~1两。外用:研末调敷。 【宜忌】《四川中药志》:"无湿热瘀滞者忌用。"
------
如果真是天泡子的话,该药有利水化坚的作用。但是其性寒,我有一治疗胃癌的偏方:
天泡子+红糖 熬水当茶饮
据说有良效,关于此方来历有讲得有点神。曾试过用来治疗糜烂性胃窦炎,颇有效。
楼主看看是不是该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