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9/12/26
- 帖子
- 6715
- 获得点赞
- 245
- 声望
- 63
- 年龄
- 62
[原创]中风-半身不遂 是“出汗、中风”而得吗?
金 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半身不遂,古称偏枯,是中风病的一个主要症状。中医经典《内经》、《金匮要略》认为与“中风”有关,其理论到唐宋以前一直指导临床,至金元时期,始有质疑者。
请看《内经》经文及历代注释:
经文:⑴《素问•生气通天论》:“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偏沮,隋唐•杨上善《太素•调阴阳》作“偏阻”,注云:“阻,坏也,慈吕反。……阳气盛者必伤筋痿缓,其若不缓,则冷汗偏出坏身。偏枯,不随之病也,或偏枯疼者也。”
唐•王冰注云:“夫人之身,常偏汗出而湿润者,久久偏枯,半身不随。”《新校正》云:“按:‘沮’,《千金》作‘祖’,全元起本作‘恒’。”
明•吴昆《素问吴注》:“沮,慈吕切。沮,止也。身常汗出而偏止者,久久偏枯,半身不遂,此由中于风邪使然。”
明•马莳《素问注证发微》:“人当汗出之时,或左或右,一偏阻塞而无汗,则无汗之半体,他日必有偏枯之患,所谓半身不遂者是也。”
明•张介宾《类经•疾病类五》注云:“沮,伤也,坏也。有病偏汗者,或左或右,浸润不止,气血有所偏沮,久之则卫气不固于外,营气失守于中,故当为半身不随偏枯之患。”
清•张志聪《素问集注》:“沮,音疽。沮,湿也。如汗出而止,半身沮湿者,是阳气虚而不能充身遍泽,必有偏枯之患矣。”
清•高士宗《素问直解》:“沮,犹湿也。汗者,水谷之精,从内出外,若汗出偏沮,则气血不周于身,故使人偏枯。”
日人•丹波元简《素问识》:“简按:沮,王为‘沮泄’之义,诸注不一。考《千金》作‘袒’。又《养生门》云:‘凡大汗勿偏脱衣,喜得偏风半身不遂。’(《巢源》引《养生方》同)《灵•刺节真邪》云:‘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荣卫,荣卫稍衰,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乃其作‘袒’似是。下文曰‘汗出见湿’,曰‘高粱之变’,曰‘劳汗当风’,皆有为而发疾者,其义可见也。”
王洪图《王洪图内经讲稿》:“沮是湿润的意思,偏沮就是半边有汗。身体半侧有汗,另半侧无汗,一边湿一边干,所以叫偏沮。”
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参考丛书程士德主编第2版《内经》:“沮(ju),阻止。汗出偏沮,谓应汗而半身无汗,乃因邪气滞留,正气不能周行全身所致。”
金栋按:
文字“沮”之义如上述,所言不一,或湿或止,其义正相反。何者为是?何者为非?很难定夺。考证从略。
【语译】“汗出偏沮,使人偏枯。”由于半身出汗过多,或半身不出汗,(日久)使人发生偏枯--半身不遂。
如果不参以西说,很难证明这句话的准确性,单从字面上理解这八个字,文理、义理皆通。但若参以西说,医理并非如此。半身不遂,是中风病的一个主要症状,其病位在脑,目前看来,与出汗与否没有任何关系。所以历代(不包括近代中医)《内经》注家没有一个人提出疑问者。
若联系经文中“薄厥”之表现,似可通,但与下文“汗出见湿”、“高粱之变”、“劳汗当风”之句式,又似不可通。
经文:⑵《素问•风论》:“风之伤人也……或为偏枯。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五脏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
杨上善《太素•诸风数类》注云:“是以风为百病之长,故伤人也,有成未成。伤人成病,凡有五别:一曰寒热,二曰热中,三曰寒中,四曰疠病,五曰偏枯。此之五者,以为风伤变成。”
偏风,吴昆《素问吴注》:“此明风为偏枯之故。”
马莳《素问注证发微》:“风中五脏六腑之俞穴,各入其门户,则或左或右,或上或下,偏于一所,是之为偏风也。此正所以答首节偏枯之问耳。”
张志聪《素问集注》:“此论风邪偏客于形身,而为偏风也。‘门户者’,血气之门户也。夫上节之所谓风伤血气者,乃通体之皮肤脉络也。如各入其门户而中其血气者,则为偏枯,谓偏入于身形之半也。”
高士宗《素问直解》:“风之伤人,或为偏枯者,或上或下,或外或内,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枯之风。”
经文:⑶《灵枢•刺节真邪》篇云:“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居,发为偏枯。”
马莳《素问注证发微》:“言虚邪之入人深,则为偏枯。”
张介宾《类经•疾病类四》注云:“虚邪若中于半身,其入深而重,则营卫衰,真气去,乃发为偏枯。”
何谓虚邪?虚邪,邪气也,凡四时不正之气,皆谓之虚邪贼风。泛指六淫,狭指风邪。
《灵枢•刺节真邪》:“邪气者,虚风之贼伤人也,其中人也深,不能自去。”马莳注云:“‘邪气’者,即下文之虚邪也。盖虚邪贼风,善行而数变,故为病之多有如是也。”
《素问•上古天真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王冰注云:“邪乘虚入,是谓虚邪;窃害中和,谓之贼风。”高士宗《素问直解》:“凡四时不正之气,皆谓之虚邪贼风。”
金栋按:
从以上注家分析,偏枯,即半身不遂,亦名偏风,为风邪所中。由于人体正气不足,风邪乘虚而入,侵入人体半身深部,导致经络营卫气血不畅,肢体失于濡养,发为偏枯--半身不遂。历代医家多遵之。妥否?
即便不参以西说,金元以后的中医学者、著名医家,就曾怀疑其正确性而质疑之。若再参以西说,半身不遂是由中风引起,明眼人一看便知,错矣!
金 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半身不遂,古称偏枯,是中风病的一个主要症状。中医经典《内经》、《金匮要略》认为与“中风”有关,其理论到唐宋以前一直指导临床,至金元时期,始有质疑者。
请看《内经》经文及历代注释:
经文:⑴《素问•生气通天论》:“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偏沮,隋唐•杨上善《太素•调阴阳》作“偏阻”,注云:“阻,坏也,慈吕反。……阳气盛者必伤筋痿缓,其若不缓,则冷汗偏出坏身。偏枯,不随之病也,或偏枯疼者也。”
唐•王冰注云:“夫人之身,常偏汗出而湿润者,久久偏枯,半身不随。”《新校正》云:“按:‘沮’,《千金》作‘祖’,全元起本作‘恒’。”
明•吴昆《素问吴注》:“沮,慈吕切。沮,止也。身常汗出而偏止者,久久偏枯,半身不遂,此由中于风邪使然。”
明•马莳《素问注证发微》:“人当汗出之时,或左或右,一偏阻塞而无汗,则无汗之半体,他日必有偏枯之患,所谓半身不遂者是也。”
明•张介宾《类经•疾病类五》注云:“沮,伤也,坏也。有病偏汗者,或左或右,浸润不止,气血有所偏沮,久之则卫气不固于外,营气失守于中,故当为半身不随偏枯之患。”
清•张志聪《素问集注》:“沮,音疽。沮,湿也。如汗出而止,半身沮湿者,是阳气虚而不能充身遍泽,必有偏枯之患矣。”
清•高士宗《素问直解》:“沮,犹湿也。汗者,水谷之精,从内出外,若汗出偏沮,则气血不周于身,故使人偏枯。”
日人•丹波元简《素问识》:“简按:沮,王为‘沮泄’之义,诸注不一。考《千金》作‘袒’。又《养生门》云:‘凡大汗勿偏脱衣,喜得偏风半身不遂。’(《巢源》引《养生方》同)《灵•刺节真邪》云:‘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荣卫,荣卫稍衰,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乃其作‘袒’似是。下文曰‘汗出见湿’,曰‘高粱之变’,曰‘劳汗当风’,皆有为而发疾者,其义可见也。”
王洪图《王洪图内经讲稿》:“沮是湿润的意思,偏沮就是半边有汗。身体半侧有汗,另半侧无汗,一边湿一边干,所以叫偏沮。”
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参考丛书程士德主编第2版《内经》:“沮(ju),阻止。汗出偏沮,谓应汗而半身无汗,乃因邪气滞留,正气不能周行全身所致。”
金栋按:
文字“沮”之义如上述,所言不一,或湿或止,其义正相反。何者为是?何者为非?很难定夺。考证从略。
【语译】“汗出偏沮,使人偏枯。”由于半身出汗过多,或半身不出汗,(日久)使人发生偏枯--半身不遂。
如果不参以西说,很难证明这句话的准确性,单从字面上理解这八个字,文理、义理皆通。但若参以西说,医理并非如此。半身不遂,是中风病的一个主要症状,其病位在脑,目前看来,与出汗与否没有任何关系。所以历代(不包括近代中医)《内经》注家没有一个人提出疑问者。
若联系经文中“薄厥”之表现,似可通,但与下文“汗出见湿”、“高粱之变”、“劳汗当风”之句式,又似不可通。
经文:⑵《素问•风论》:“风之伤人也……或为偏枯。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五脏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
杨上善《太素•诸风数类》注云:“是以风为百病之长,故伤人也,有成未成。伤人成病,凡有五别:一曰寒热,二曰热中,三曰寒中,四曰疠病,五曰偏枯。此之五者,以为风伤变成。”
偏风,吴昆《素问吴注》:“此明风为偏枯之故。”
马莳《素问注证发微》:“风中五脏六腑之俞穴,各入其门户,则或左或右,或上或下,偏于一所,是之为偏风也。此正所以答首节偏枯之问耳。”
张志聪《素问集注》:“此论风邪偏客于形身,而为偏风也。‘门户者’,血气之门户也。夫上节之所谓风伤血气者,乃通体之皮肤脉络也。如各入其门户而中其血气者,则为偏枯,谓偏入于身形之半也。”
高士宗《素问直解》:“风之伤人,或为偏枯者,或上或下,或外或内,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枯之风。”
经文:⑶《灵枢•刺节真邪》篇云:“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居,发为偏枯。”
马莳《素问注证发微》:“言虚邪之入人深,则为偏枯。”
张介宾《类经•疾病类四》注云:“虚邪若中于半身,其入深而重,则营卫衰,真气去,乃发为偏枯。”
何谓虚邪?虚邪,邪气也,凡四时不正之气,皆谓之虚邪贼风。泛指六淫,狭指风邪。
《灵枢•刺节真邪》:“邪气者,虚风之贼伤人也,其中人也深,不能自去。”马莳注云:“‘邪气’者,即下文之虚邪也。盖虚邪贼风,善行而数变,故为病之多有如是也。”
《素问•上古天真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王冰注云:“邪乘虚入,是谓虚邪;窃害中和,谓之贼风。”高士宗《素问直解》:“凡四时不正之气,皆谓之虚邪贼风。”
金栋按:
从以上注家分析,偏枯,即半身不遂,亦名偏风,为风邪所中。由于人体正气不足,风邪乘虚而入,侵入人体半身深部,导致经络营卫气血不畅,肢体失于濡养,发为偏枯--半身不遂。历代医家多遵之。妥否?
即便不参以西说,金元以后的中医学者、著名医家,就曾怀疑其正确性而质疑之。若再参以西说,半身不遂是由中风引起,明眼人一看便知,错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