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个病例
高血压一例探索性治疗
某男,68岁,离休。2009-5-6
主诉:头沉闷不舒三年余,伴倦怠无力。
病史:2000年因腹痛确诊为胆管结石,住院实施胆囊切除术,02年因情志不畅出现头晕头痛,经查发现血压高,经服降压药很快改善;06年因精神刺激,诱发脱发,三个月期间,发脱殆尽,经治不效;07年旅游期间,无意体检中发现血压高,至此经常服用复方降压片,血压常在160/65之间,其他未查出异常。主症:头沉闷不舒,喜手按抚,用热毛巾外敷也舒,面色稍暗光泽不鲜,左眼似有翳遮挡稍影响视力,经查:左眼动脉硬化,右眼曾眼底出血,眼皮似松弛无力;常易感冒,疲乏无力,精神不济;痰饮多,咯痰不利,头易出冷汗,出汗时易心悸,食则缓解;形寒下肢冷,大便不畅,一次排便不尽,餐后再便,不稀成型;小便尿臊味重,睡眠失眠梦多,嗜烟喜饮茶水,性格多思忧虑刚燥,舌质淡胖水滑有齿痕苔薄,脉左右弦滑细,左尺沉弱。
思考
经云 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患者年岁已高,肾阳虚弱,寒湿内生,寒主收引,性格急躁而刚,血脉紧张度增高可致收缩压增高,体质虚弱,舒张压偏低,脉压差偏大;肝肾虚寒,浊阴上逆,清阳被扰,头常沉闷不舒喜温细按,头冷汗出而下肢冷,易感冒而常疲乏,治疗应用温潜之法。病机为 阳虚水甚 浊阴上逆选方 真武汤温阳化水,代赭吴茱萸汤降逆浊阴。五苓散助阳化水,并佐以活血化瘀之品。
处方:制附子10 茯苓15 炒白术15 炒白芍20 吴茱萸20 红参10 桂枝10 泽泻30 猪苓10 柴胡10 干姜10 黄芩10 赤芍15 桃仁10 代赭石30 炙甘草10姜枣
3剂。隔日一剂。
患者年龄已高,身体较差,治疗为了改善体质,提高生命质量,尽力防患于未然。全面调理才是正题,不想局限于高血压一症,高血压只不过是诸症中的一个临床表现而已。本着患者的信任和配合,和作为医生的 责任心,一直对本病例进行思考,以寻求良法,西药没有什么良策,中医治法繁多,未成体系,按图索骥,难取治验,只能辩证论治,亲身实践探索了。
2009-5-19
5月6日处方:制附子10 茯苓15 炒白术15 炒白芍20 吴茱萸20 红参10 桂枝10 泽泻30 猪苓10 柴胡10 干姜10 黄芩10 赤芍15 桃仁10 代赭石30 炙甘草10姜枣 3剂。隔日一剂。
服药三剂,头闷稍有减轻,无上火之感,继服前方三剂;刻诊:头闷稍减,精神稍增,面色稍增光泽,服药后自觉胃脘有热感,但无不适;头仍易出汗,痰涎多质稀易咯,二便如前,舌质淡水滑有齿痕苔薄,右脉弦滑缓有力,寸关稍浮,尺小沉弱,左脉总按弦缓,寸关稍浮,尺单按沉弱。血压150|70mmHg.继用温潜法治疗。
处方:制附子15 茯苓20 炒白术15 炒白芍20 吴茱萸15 红参10 桂枝20 泽泻30 猪苓10干姜20 赤芍15 桃仁10 代赭石30 炙甘草10 厚朴6 桔红10 生山芋20怀牛膝20姜枣 3剂日一剂。
思考,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高血压病仍未引起高度重视,大多数患者应用西药控制和改善症状,但效果不尽人意;前不久,我的一位朋友因高血压性脑干出血而病故,年仅四十来岁,实为可惜。对于中医治疗本病,短期疗效尚可,但远期疗效不得而知,从各种临床报道和医家经验来看,也说明了这一点。但是,我还是认为中医药对于改善高血压体质、减轻和消除高血压症状充满了希望,中医药在这方面是应该有效的,但疗程很长。 高血压这个概念是现代中医引用西医的诊断概念,中医多从“眩晕、头痛”论治;现代中医治疗本病多“辩证”和“辨病”相结合,无疑因为“辨病”而影响了“辩证”的所占份额,从而使治疗思路或多或少误入歧途。在中医治疗本病的辨证论治中,大多从“风、火、痰、瘀、阴虚阳亢”而论治,从温阳之法论治的病例较少,有些医家虽然也论述了高血压病“属阳虚不远辛温,阳虚眩晕非温降不除”的观点,但仍然谆谆教导:镇潜无效,才用温阳,而且万分嘱服:但用温阳药治疗高血压眩晕,确需辩证精当,方无弊端。因温阳药可助火升阳,通常会使血压升高,所以要掌握其辩证要点等。这里的问题就是:“因温阳药可助火升阳,通常会使血压升高”,这一不中不西的观点,又严重影响了中医应用温阳法治疗高血压眩晕头痛的思路,让好多医生不敢涉猎此法;但是,一些医家应用真武汤、附子汤治疗脾肾阳虚性眩晕,应用“吴茱萸汤或合黑锡丹”治疗肝经阳虚眩晕,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少阴阳虚眩晕等成功案例告诉我们,治疗高血压病如同治疗其他疾病一样,应当遵从“辩证论治”的精神,不必拘泥西医诊断,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2009-5-21
服药期间,头闷不舒继续改善,精神不错,面有光泽,偶有一过性(夜间)口干,无明显上火之症,夜间咯痰减少,二便如前,服药后胃脘仍有热感,血压09-05-20上午130|70mmHg--21上午130|70mmHg方中以真武吴茱萸汤温肾化水降浊阴,代赭沉潜降肝胃之气(辨病之考虑,常规理论认为高血压与肝密切相关,原以为用之会产生大便溏或次数多,但实际未有此现象)五苓散协助膀胱气化,桂枝茯苓汤活血化瘀,理饮汤温肺化痰饮。总之,以温补肺脾肾阳为本,化饮降浊为标治。
2009-5-22
三剂尽,晨起血压 左臂 120|65mmHg,右臂145|65mmHg,舌质淡苔薄水滑,右脉虚弦细,寸关稍浮,尺沉弱,左脉弦细,寸关稍浮,尺沉微弦。即用前方加减处方 制附子15 茯苓20 炒白术15 炒白芍20 吴茱萸15 红参10 桂枝20 干姜20 赤芍15 桃仁10 代赭石30 炙甘草10 厚朴6 桔红10 生山芋20 怀牛膝20姜枣 4剂隔日一剂。
2009-6-1
来电相告:服药期间,头闷不舒继续改善,精神好,咯痰也减少,睡眠也可,唯出现口干舌燥,头自汗较前甚,血压在130-70mmHg左右。处方需要思考。
处方 制附子10 茯苓20 炒白术15 炒白芍20 吴茱萸10 红参10 桂枝10 干姜10 代赭石30 炙甘草10 厚朴6 桔红10 生山芋30;怀牛膝20生龙骨30 生牡蛎30 芡实15姜枣 3剂隔日一剂。
来电相告:服药期间,头闷不舒继续改善,精神好,咯痰也减少,睡眠也可,唯出现口干舌燥,头自汗较前甚,血压在130-70mmHg左右。处方需要思考。处方 制附子10 茯苓20 炒白术15 炒白芍20 吴茱萸10 红参10 桂枝10 干姜10 代赭石30 炙甘草10 厚朴6 桔红10 生山芋30怀牛膝20生龙骨30 生牡蛎30 芡实15姜枣 3剂隔日一剂。
思考
1患者服用13剂温潜之药,始出现口干舌燥之象,而诸症改善,实属阳虚阴盛之体质,阳气俊补,难免阴不相济;
2脉象经常寸浮尺沉,有虚阳上越之象,合并浊阴上逆,“阳加于阴为之汗”,故头汗出,现天气炎热,腠理疏松,阳虚而不固阴,加之内补之阳升,浊阴之未降,故头自汗稍甚?
3继用代赭真武吴茱萸汤温阳潜阴,理饮汤协助温化寒饮,方中内涵来复汤而固元,以防温升太过。继续观察。
2009-6-9 10:23
来电相告,服药效果很好。又抓药继续服用中
09-06-28续诊,一直服药至今,头沉、疲乏明显改善,精神很好,咯痰减少,睡眠尚可,服药无任何不适反应;舌如前,脉左右弦缓滑,右脉浮弦,尺沉稍有力,左关弦尺弱。血压常在135/70mmHg处方如下制附子10 茯苓20 炒白术15 炒白芍20 吴茱萸10 红参10 桂枝15 干姜10炙甘草15 厚朴6 桔红10 生山芋30生龙骨30 生牡蛎30 熟地20 砂仁5姜枣
6剂隔日一剂。
后记:
该患者一直断断续续服中药治疗,症状和体质有所改善,但是血压一直不能保持正常值范畴,经常需要服用降压药协助,本人深感此病顽固和复杂及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