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内经》训诂札记 (四则)--吴弥漫

榕城之蓝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08/05/07
帖子
126
获得点赞
1
声望
18
“平治于权衡”
“平治于权衡”,语出 《紊问 ·汤液醪醴论 》。王冰注此句 谓:“平治权衡,谓察脉浮沉也 ”语焉不详
;张景岳注为 “平 治之法,当如权衡者,亦得其平也” ;张志聪注为 “平权衡者, 平治其脉,即缪刺也 ;吴昆注
为 “言平治之法,当如权衡 .阴 阳各得其平,勿使轻重低 昂也”;今本 《黄帝 内经紊问校释》亦 注为 “即在治
疗水肿时 ,应衡量撰度病情.予以平治 ,均失经文本义。
考 《说文 》亏部 :“平 ,语舒平也,从亏从八,八 ,分也. 爰札 (古人名)说。采 ,古文平若 此。”
是谓 平 ”字除有 “平舒”之义外,古文亦与 “采 字通 (“采 为 “辨”的古 字),有 “辨别”之义 。故 平治
于权衡”即 辨治于权衡”—— 权衡脉证 以辨证施治 。
古文献中平、辩 (辨)、便三字在 “辨别”的意义上通假 互用者屡见不鲜.如 《尚书 ·洪范》:“无常无
偏,王道平平 ” 孔传:“言辩治 ”又,《尚书 ·尧典》:“九族既睦 .平章百姓”《史记 ·五帝纪 》引作 “便
章百姓”,《后汉书 ·刘恺传 》注则引作 “辩章百姓”,皆是平、便 、辨 (辩)三字通假互用的文 献例证。
准此 ,张忡景 《伤寒论 ·序 中 “……并 《平脉辨证 》”为 《伤寒杂病论》句,“平 ”字亦当作 “
辨”字。
 
“恶气不发”

语 出 《紊问 ·四气调神大论》,《论》谓 :“恶气不发 .风 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槁不荣 。”王冰等注 “恶
气不发”为 “害气伏藏而不发”,与上下文义相抵龉.不稀经旨 杨上善 《太素 》卷二于原文中删去 “不”字.系
因有见于直释其义则 前后文意互相矛盾 ,不得已而删去也。
考 《诗 ·大雅 ·文王》“有周不显 .帝命不时”句 毛注: “不显 ,显也,显 ,光也 。不时,时也
:时.是也。”则 “恶气 不发 ”句亦可从其例释为:“不发 ,发也。“此即训话学所谓反 义为训者 ,而其实乃古
代急语缓读这一特殊语言现象所致。刘师培 《小学发散补》谓 :“古代之时 ,言文合一,故方言俗语 ,有急读,有
缓读之不同,咸着于文辞,传于书册”,“ 恶气发” 与 “有周显 ”、 “帝命时”同为急语、缓读时于两词间发一
“fu”的音节 ,使与前后句之音节相稀 ,记录下来即为 “不”字。 故此 “不 ”字为语气助词而不是否定副词 ,
无实在意义。《难 经 》中用 “不”字作语气助词者比比可见,《太素》作 “恶气发”,实际是省去语气助词。
或谓 :该句前后数句之 “不”字均作否定副词.何得此处 独为语气助词?其实此 “不 字独为语助词,并无
不合理之处 , 盖一字多用 ,乃古藉常见现象,如上述 《文王》篇中,于 “有 周不显 ,帝命不时”句后.尚有 “
令 闻不 已 ”、“骏命不易 ”等 多处用 “不” 为否定副词者,而 《紊问 ·阴阳应象大论》“壮 火食气 ,气食
少火”,“食”字一作 “蚀 ”解 ,一作 “饲”解, 亦两义相去甚远而前后连用 .皆可证上说之不误。
 
“黔首共余食”

《紊问 ·宝命全形论》:“黔首共余食 ,莫之知也 ”全元起 本作 “共饱食 ”而释为 “饱食终日,莫能知其妙益
。” (见 《新 校正》)《太紊》卷十九作 “共饮食 ” 而注谓 : “黔首共 (今本 《太紊》无 ‘共’字 .此处
依 《新校正》)服用此道 ,而莫知其 意。”王冰则注谓 :“而百姓共知余食 .咸弃蔑之,不务于本而 祟乎末 ,莫
知真要深在其中。 ”三氏均不知古藉有假借之例,而 直 释 “共”为 “共 同 ”.有 违经义 今本 《黄帝 内经
紊问校 释》则译为 “而一般黎民只知取用余食 ,以维持生活 ,对于针 刺的道理及其奥妙是不知道的。”对 “ 共
”字避而不释.且译 文亦与经旨不符。
其 实 , “共 ”乃 。“供 ”之假借字,古藉 中以 “共 ”为 “供”者屡见不鲜 .如 《左传 ·僖公 四年
》:“尔贡包茅不人.王 祭不共。……戢不共给。”《释文》注 :“共音恭.本亦作供 。”《诗 ·栗薇 ·序》:
“则可以承先祖共祭祀矣。 ”均是 “ 共”为 “供 ”之假借的例证 。以 “供 ”破读 “共”字 .则该句经文意
为:一般 的黎民百姓只是把剩余 的粮食供给我们享用 ,并不懂 得针刺的奥妙道理。这与前面黄帝所言之 “余被针
除其疾病”、 “余念其痛”,意义上方能相应 。
 
“能始 、“能冬不能夏”、“病之形能”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中之 “能 ”字,除了在 “能知七 损八益”等句中作 “能够 ” 的本义解释外 ,在 “明
阳者 ,万物 之能始也”、“能冬不能夏 ”、“病之形能”等句 .均当作通假字 而分别破读为 “胎”、“耐”、“
态 ”。为什么 “ 能”与该三字读 音不同·特别与 “胎 、“态”现代读音相去甚远,但仍有 音 近相通的通假美系
?这与这些字的古今读音不同有关。
《说文》能部 : 能.熊属 ,足似鹿,从 肉 吕 (音 yi. ‘以 的古体字)声。”说 明 “能”字本来指一
种兽类动物 ,古 音读为 “以” ,到 了中古时期 (大约在唐代前后)其读音才变 为 “neng”。而 “台”字古音亦
与 “能”字同样读为 “yi”,且 二字经常互相通假。《史记 ·天官书》:“魁下六星,两两相比, 名 日三能”“
三能”后世文献作 “三台”,《春秋元命苞》注亦 谓 :“能,今之台字。”因此 ,“胎”字作为读音与 “台”相
同 的形声字 (《说文 》内部:“胎 ,妇孕三月也,从 肉台声。”), 现虽读 为 “tai”l ,但古代亦读 “yi”
而得与 “能”字通假 (怡 、饴等一些读 “台 音的形声字 ,则仍保 留其古读音)。
“ 耐”从 “而”字得音,故与 “能” 的古读音相近 ,“能” 、 “耐”二字古代亦相通假 ( “而”字本
身亦可与 “能”字通 假 ) 《札记 ·乐记 》“ 故人不耐无乐 ”句 ,郑玄注:“耐 ,古书 能字也。”孔颢达疏:
“言古时以今能字为 ‘三台’之字,是古者之耐字为今之能字,能字为 ‘三台’之字 后世以来,废古 耐字,以 ‘
三台’之能字代替,耐字之变为能字也 ”郑 .孔 二氏之注文说明了台、能、耐三字的古今演变关系 。
至于 “态 (態)”字 ,段玉裁 《说文解 字注》谓 : 会意 , 心所能必见于外也。能亦声。”故 “能”、
“态”二字今音虽相 去较远 ,但于古代亦读音相近而可通假 。

识读古音并以之研究和破读古格通假字 ,是清代学者在 训诂学方面的重大成果,其前注家由于不明古音通假,
故每 为 其所囿。如王冰 注 “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句为 “能为变化 生成之原始 ”,吴昆注 “能夏不能冬,
此阴阳之更胜 ,病之形 能也”句谓 : “夏为火令,犹可相持 ,冬则寒阴助邪,不能为矣。病之见证 ,谓之病形{
能冬能夏 ,谓之病能。”均与经文 本 旨相去甚远 。我们在研读古医医籍时,应该重视其通假现象并 正确破读 出其
本字本义 。
 
学习了, 又明白点。
 
回复 4# 榕城之蓝
“能始 、“能冬不能夏”、“病之形能”



[原创]咬文嚼字:《内经》“能”字考识

金 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能”字,在《内经》全书中共见326次,除原有
①“能够”、“才能”等词义外,还有多义。或是同源字,或是古今字,或是通假字,不一而足。

②音、义同“耐”,应读nai 音,耐受之义。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法阴阳奈何?岐伯曰:阳胜则身热……能冬不能夏。阴胜则身寒……能夏不能冬”句中四个“能”字,皆作“耐”解。对于这句话的解释,历代注家不尽一致。
杨上善《太素卷三·阴阳》注:“以其内热,故能冬之大寒,不能夏之小热。……寒人遇热,故堪能也。”
唐·王冰注云:“阳胜故能冬,热甚故不能夏。……阴胜故能夏,寒甚故不能冬。”
马莳《素问注证发微》:“能,音耐。《礼记·礼运》:‘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其耐作能,盖古以能、耐通用。《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篇》亦有能作耐(注:此句指“能春夏不能秋冬。”按:能,《甲乙经》卷一第十六作“奈”,《千金方》卷十一第一正作“耐”)。”
张介宾《类经二卷·阴阳类》注:“能,耐同。”

按:《诗·小雅·渐渐之石》:“有豕白蹢。”郑玄《笺》云:“豕之性能水。”《释文》:“能,奴代切,本又作耐。”奴代切,奴取声母n,代取韵母ai,反切后成nai。这是古代注音的一种方法。反切后的读音,有的与现代读音不同,必须注意这一点。这是经学考证。

由上可见,能,音、义同“耐”,应读nai 音,耐受之义。《太素》及王冰注不当,马莳及张介宾之注确切。能者,能够也、能力也。耐者,耐受也、耐力也。二者词义或可相当,所以时贤罗石标先生《说医解字》认为是同源字,可参。诚如《说文·心部》所云:“忍,能也。”段注:“能者熊属,能兽坚中,故贤者称‘能’,而强壮称能杰。凡敢于行曰‘能’,今俗所谓能干也。敢于止亦曰‘能’。今俗所谓能耐也。能、耐本一字,俗殊其音。”

③音、义同“态”(態),应读tai(太)音,形态之义。能、態,是古今字;態、态,是繁简字。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素问·病能论》篇名之“能”字,皆与态(態)同义。对于这句话的解释,历代注家不尽一致。
杨上善《太素卷三·阴阳》注:“此时阴阳变极之理,亦是人之病所能也。”
吴昆《素问吴注》:“病之见证,谓之病形;能冬能夏,谓之病能。”
张介宾《类经二卷·阴阳类》注:“形言阴阳之病形,能言气令之耐受也。”
马莳《素问注证发微》:“能,音耐。《礼记·礼运》:‘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其耐作能,盖古以能、耐通用。《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篇》亦有能作耐。”
张志聪《素问集注》:“此阴阳之变,能为形身作病也。”张兆璜眉批:“病能者,言奇病之形能也。”
高士宗《素问直解》:“或能冬而不能夏,或能夏而不能冬,故曰病之形能也。”
丹波元简《素问识》:“能与態同。”
丹波元坚《素问绍识》:“《一切经音义》‘姿態’下云:古文作能。”
森立之《素问考注》:“‘姿態’字,古只作‘能’,与‘才能’字形同,而音义皆异。”
楼全善云:“能,盖与態通。態,意也。情態转为形態。”

按:《庄子·秋水》:“未得国能。”于鬯《香草续校书》:“按:能,当读为態(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封禅书》:“旼旼睦睦,君子之能。”[集解]徐广曰:“能,一作態(态)。”而《文选·司马长卿封禅文》正作“君子之態(态)”。

由上可见,能,音、义同“态”(態),应读tai(太)音,形态之义,在此指疾病所产生的症状和体征而言。形,指形体、形状。能、態,是古今字;態、态,是繁简字。因本文上句有“能冬不能夏”、“能夏不能冬”,所以张介宾、马莳仍作“耐”解,欠妥;而作“能”解之注家,也不当;惟日本学者及楼全善解释为“態”(态)确切。

④音、义同胎,应读tai(苔)音,原始之义。能、胎、台,三字是通假字。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对于这句话的解释,历代注家不尽一致。
王冰注:“为能变化生成之元始。”
吴昆《素问吴注》:“谓其能为变化生成之元始。”
张介宾《类经二卷·阴阳类》注:“能始者,能为变化生成之元始也,能始则能终矣。”
张志聪《素问集注》:“《乾》知大始,《坤》以简能,而生万物。”
高士宗《素问直解》:“凡此阴阳者,乃万物之能始也。《易》曰:‘坤以简能,乾知大始’,此之谓也。”

丹波元简《素问识》:“‘能始’二字难解。高曰:‘《易》曰:坤以简能,乾知大始。出于《系辞》。原文云:“乾知太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朱注:“知,犹主也。”文少异。此之谓也。今姑从之。”《初识原稿》云:“‘能当是终字。’《考》亦有此说。”

孙诒让(1848-1908)《札迻》(成于清光绪十九年,即1893年):“能者,胎之借字。《尔雅·释诂》云:‘胎,始也。’《释文》云:‘胎,本或作台。’《史记·天官书》:‘三能’,即‘三台’。是胎、台、能,古字并通用。”当今国内考证此字之著作多引此说为据。实际上孙氏是否引用了日本学者森立之或伊泽裳轩的劳作?请看:

森立之《素问考注》(1860-正月-初五~1864-10-15):“堀川未济曰:‘能始,犹云本始也。能,亦始也。《尔雅·释诂》‘胎,始也。’《释文》‘胎,本作台。台与能同。’《史记·天官书》、《汉书·天文志》‘三台’作‘三能’。《礼记·乐记》疏云:古时以今‘能’字为‘三台’之字。”

伊泽裳轩《素问释义》(1866-08~1867-08-12):“济曰:能与台同。《史·天官书》、《汉·天文志》‘三台’作‘三能’。《礼·乐记》疏:‘古时以今能字,为三台之字。台亦与胎同。’《释诂》‘胎,始也。’《释文》‘胎,本作台。’据此则能亦始也。能始,犹云本始也。”

从时间上分析,日本学者之考释在孙氏之先;从内容分析,孙氏与日本学者雷同,或系参考焉!但皆本于《礼记·乐记》之疏。那么《礼记》经文及注文,又是怎样的呢?请看如下:

《十三经注疏·礼记·乐记》:“故人不耐无乐,乐不耐无形,形而不为道,不耐无乱。”
汉·郑玄注(注:训释经义谓之注):“耐,古书能字也。后世变之,此独存焉。古以能为三台字。”
唐·孔颖达疏(注:给注作注谓之疏,即注的注):“《正义》曰:言‘经之耐字,是古书能字之义’,言‘古书能字,皆作耐字’;云‘后世变之’者,言‘后世以来,变耐为能,不作耐字也’;云‘此独存焉’者,言‘此《乐记》独存耐字以为能也’;云‘古以能为三台字’者,言‘古时以今字能为三台之字’,是‘古者之耐字,为今之能字,能字为三台之字’。后世以来,废古耐字,以三台之能,替耐字之变而为能也,又更作三台之字,是今古变也。”

又,《史记·天官书》:“名曰三能。”《索引》“能作台”。

从以上看出,耐、能、台(胎),三字是古今字,可互换并通假,《说医解字》称是同源字。台与胎通假,应读苔音,是一声,不读二声。

在同一篇中,“能”字的音、义之不同,很有典型性。但历代《内经》注家不一致,何也?主要是随文释义,牵强而解,乃不明字之通假、古今、同源等情况所致。所以弄懂文理必须还要具备一定的古代汉语知识,在阅读原著时还应借助于工具书。

以上繁琐考证,既费时,又费力,希望对网友有所帮助。若有不当之处,请拍砖。

2010-06-15.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