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上泪小点泪囊炎一例

今古子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8/10/02
帖子
1838
获得点赞
65
声望
48
刘某,女,28,某塑料厂业主。
左目内眦肿痛二天。
二日前劳累过度,睡眠不足后,出现左目内眦红肿疼痛、目涩、不欲睁。
查:左内眦处上睑红肿,上泪小点扩大,泪囊肿扩大。结膜充血。
睛明络盛血。
舌脉饮食二便略。
此邪在太阳络也。
速刺风府,痛立已,仍有涩; 再刺一痏,出其邪血,涩解。
即查:泪囊和上泪小点不扩大、肿消、充血消失、睛明盛血散。当下即愈。

分析与辨证思考:
劳与少睡目虚,邪因客之,由皮入腠,进入孙络。
因夏之火,查见络盛,见而泻之,刺之无怠,邪去病安。
假如:辨为目属肝、内眦属心、睑属脾,辨不心肝或脾火而治,可乎?
或用药剂,或刺心肝脾经之穴,可乎?
我认为是不可的。
邪在络,明明可见,浅而显也。再深入经、再深才是入到腑脏。
未见脏腑候,若治以心肝,是小病大治,恐伤脏腑也。

或曰:临床也有以整体观点或泻肝、或清心而愈者何?整体相关,不能只治局部不顾整体吧?
相信有这个事实,但此理有待思考。应该是心肝之有疾也,可见之于目,但目疾未必皆从五脏治也。治或有效,然在络治脏,终是伤正。因小失大,纵一时不显,久而易病也。
不可不慎。
一得之思,同道参考,就正方家。
 
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过之则内伤。

刺肉无伤脉, 刺脉无伤筋, 刺筋无伤骨, 刺骨无伤髓,

针如此,药如此,可谓神矣!
 
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粗守形,上守神

学习
 
改正:
假如:辨为目属肝、内眦属心、睑属脾,辨(不)为心肝或脾火而治,可乎?
 
邪客于足阳跷之脉,令人目痛,从内眦始,刺外踝之下半寸所,各二痏。左刺右,右刺左。如行十里顷而已。
这句看着像。
 
“凡此十五络者,实则必见,虚则必下。视之不见,求之上下。人经不同,络脉亦所别也。”
——络是可见的。
“夫邪客大络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与经相干,而布于四末,其气无常处,不入于经俞,”
——邪在络,是无常的,无常之中,此其可把握之常也。
这是我学习内经的体会认识和告诉学生的教学内容,临床也是这么用而取效的

那么,这就有个前提,先要知道经络是什么?经是什么、络是什么?不知道这个,怎么会看呢?又往哪里看呢?
如果说经络实质现在还是个高深的世界性的研究难题,现在还没有确论的话,那么中医一直以来是怎么看病、治病的呢?
在这里不再引申多谈,以前在别处谈过,请大家多多思考。
 
太阳之阳,名曰关枢,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太阳之络也.
其色多青则痛,多黑则痹,黄赤则热,多白则寒,五色皆见,则寒热也。

这个也是
 
回复 3# 白头翁


这是我讲这句时,学生根据录音的整理,供大家批评指正:
针经列为纲纪分为九个部分,每个部位分九篇,这样就能把问题详细列清楚。这里是论述一个格式。“小针之要”是其中一篇,在当时歧伯是作为经典来论述的,现在立定一个标准,也是依据前人的文献,历史的总结,临床的验证,是立成熟的东西才能作为纲领。现在教科书上立的标准一般是晚于实际五年左右,科研报道是比较先进的,但各家说法不一定成熟。而当时歧伯言“小针之要”的时候,它就是一篇成熟的文献,第三篇小针解专门对它进行解释。在这歧伯只是提出概要,小针之要,说说简单,真正操作起来需要有个过程,就不是那么容易就深入进去的。
“粗守形,上守神”这就是小针关键所在。针灸取什么,取形,穴位标准怎么定,现在有世界的穴位标准,针灸穴位的标准这些都属粗事,这些都是属大概的方面,也就是“粗”的方面;这“神乎神”的格式,在《素问》和《太素》中都有这个“神乎神”的说法。而在后面的小针解中说的是“神乎,神客在门”,这样断的句例在后来都沿用这格式,从这里看出,小针解也是众解之一,只不过是比较早的解释,它还是解不是经本身,老师认为“神乎神,客在门”更合适些,因为三字一句,从韵上来说是比较通的,后面的句例三字句,四字句比较通些,并且音上比较押韵些。意思上不影响,还有的说“神乎神乎”后面的‘乎’字省略了,也通。粗工是守形的,上工是守神的,神是什么?非常简洁,从小针解的解释,邪气侵入到人体里,能看到疾病,才能知道是从什么地方来的。
 
回复 8# 虞美人


嗯 注意到了
但只看缭刺一篇总觉不得其要,现在开始从头看《灵枢》,麻烦的是,文字功夫太差,看着费劲,只好咬文嚼字慢慢来
https://www.tcmbe.com/threads/39645
 
回复 9# 今古子


一直没怎么用针和研究过针。很多东西慢慢来体会谢谢您的指教
 
张仲景的《伤寒论》算是研究方子的了,但第一治,先谈的是针。
中间还时不时地捎带着反复唠叨用刺法。
 
上泪小点泪囊炎一例,我的第一感觉是在右边凤池穴附近找反应点,针刺。只是个人观点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