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口述中医

宋氏妇科有哪些秘方(1)

20世纪80年代,有个“老外”来中国学中医,学成回国时,带了一箱子中药回澳大利亚开诊所去了,这箱中药就是妇宝冲剂。这个药是专治妇科炎症的,名气很大,而妇宝冲剂的前身,就是宋氏妇科秘方——“清经导滞汤”。
宋氏妇科的秘方,从唐开元年间流传到我们手上的,还有三四十只。像“清经导滞汤”,贡献给了国家,作为中成药妇宝冲剂在生产。还有很多秘方保存在宋氏妇科传人的手中,有的有名,有的则默默无闻地做贡献,造福人间。
中医以前很保守,流派之间都有门户之见。大家庭内也是长幼有序,医术传男不传女,所以中医才有秘方一说,好的方子都是秘而不宣的。宋氏妇科第37代传人宋光济是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老党员,思想比较先进,老观念的束缚比较少,祖宗传下来的东西,一分钱也不要地贡献出去,根本没有想到申请什么专利。
裘笑梅也把她的两只药方无偿贡献给了药厂。裘老和宋光济是同一时代的名中医,他们那个年代的人思想单纯正派,只希望把技术贡献出去,造福人民,没有什么经济上的考虑,他们都是有气度的杰出中医。
“清经导滞汤”我现在还在用,专用于治疗慢性盆腔炎。慢性盆腔炎这个毛病,西医往往无药可用,而“清经导滞汤”针对慢性盆腔炎真的很有效。有个病人,慢性盆腔炎反反复复发作了10多年,身体也弄得很虚。而身体越虚,越是要复发,因为体质差,抵抗力差,细菌就越容易感染。她到处寻医问药,夫妻也闹矛盾,因为这个病一同房就痛,夫妻感情当然有矛盾了。上个月她找到了我这里,因为她的病史长、病情重,我在给她吃中药的同时,又施以灌肠,就是把中药煎好以后,用输液器灌肠,通过结肠吸收药物。双向吸收,效果就会更好、更快。内外结合也是宋氏妇科的特点,有的医生不知道,只是让病人吃中药,好得就慢了。

经、带、胎、产,中医把妇女的各个生理阶段都分得很细。针对不同阶段,我们宋家都有相应的方子,就像现在的*一样,有不同的套餐服务。
比如说,针对不育不孕,宋氏妇科有一张怀孕的方子叫“五子种玉汤”。再比如,针对痛经,宋氏妇科有一张“川乌温经汤”,对气血寒凝引起的痛经非常有效。气血寒凝引起的痛经,以前以农村妇女多见,她们在田里耕作,一阵急雨来了,躲也无处躲,如果不巧身上正在来月经,很可能就引发痛经,而且一次痛,次次痛,每次都痛得不得了。这种痛经现在也很多,但是换成了空调间里的白领女性。夏天空调温度一低,经期一受凉,体内气血凝滞,就不通了,不通则痛嘛。这种病人我值夜班时碰到过好几个,痛得都要昏过去了,我连忙开出3帖药,马上去煎,喝下去就好了。
关于保胎,涉及的内容比较多,我下面专门辟一块出来讲。
调整胎位,宋氏妇科也有方子。从前没有B超,胎位正不正,靠医生摸,靠手感,用一剂汤药,就能够迅速调整胎位。
经、带、胎、产,保驾到最后一步,就是生产,生也是一个关。现在条件好了,这个关好过多了,按照从前的说法,就是一道鬼门关,妇女生孩子,等于一只脚踏在棺材里。在生孩子的时候,我们专门有一只催产的方子,就叫“宋氏催生方”。妇女生产的过程太长,流血多,元气的消耗就大,但“宋氏催生方”,能让妇女生得快点,顺利点,流血少,产后恢复得快。这只方子现在经常有熟人来讨,想母子平安,想生的时候少吃点苦。
 
药炒成炭治病也是宋氏妇科的特色。以前有一个产妇,儿子生下来了,但是胞衣一天一夜下不来,家人很急啊,跑到我们家里来讨救兵。我们告诉他,把生姜放在瓦片上烤焦,然后煎汤喝下去。这一喝下去,胞衣就下来了。
产后恶露,就用宋氏妇科的“加味生化汤”。中医有一句话,虚多、瘀多,就有恶露淋漓不尽,容易引起大出血,而“加味生化汤”,具有去瘀生化作用。去瘀好理解,但为什么是生化而不是攻泄,把恶露攻泄下来呢?这就是中医的高明之处,生化就是调理和恢复病人的体质,既去恶露,又恢复体质。有进有退,非常辨证。
这个方子的应用范围很广,不要认为大产后才有恶露,人工流产时没有做干净的,药物流产后胚胎组织有残留的,很多的啦。人工流产没做干净,也不能全怪医生,子宫这个地方看不到摸不着,全靠医生的手感和技术来做,难免会有残留。
产后奶水少,有一只“益气下乳方”。现在有很多妇女喜欢剖腹产,稍微一不顺产就上手术台了。剖腹产很容易损伤气血,血乳同源,手术失血了,产后奶水肯定少。产后12小时喂的奶叫初乳,营养是最好的,6个月内的母乳有很多免疫功能,不可替代。如果你是一个爱孩子的母亲,一定要用母乳喂养。
上次有个病人,产后奶水一点儿都没有,娃娃饿得直哭。我就开出了这张“益气下乳方”,特意交代家属,煎药的时候不要用水煎,要用猪蹄熬出来的汤煎,而且要用前蹄,喝药的时候把浮油撇掉。这只方子里有下乳的药,再加上猪蹄也能催生乳汁。所以,这个方子见效特别快,一般7帖药下去,产妇就能奶水直冒。
专治更年期综合征的,我们还有一只“益肾宁心汤”,限于篇幅,这张方子我下次再讲吧。

怀孕了反复流产,就要保胎,这也是我们宋氏妇科的优势。我们家里有好几本照相簿,里面全是病人送来的孩子照片。
习惯性流产中医叫滑胎。中文用字很讲究,用了一个滑字,滑梯上滑下来了,形象吧?有位大学老师,滑胎非常厉害,到啥个程度呢?晒衣服时,手一抬,就流产了。她前后流了7个胎儿,东看西看看不好,经济损失不说,身体的消耗也很大,很多人小产比大产损伤还大。大产,产妇娘名正言顺坐月子,起码“七只蹄膀三只鸡”地补身体,小产的话,师出无名,能休息半个月就算了不起了,身体恢复得当然也差了。这位大学老师的第八个孩子,就是用一只保胎的“生麦安胎饮”给她保下来的。现在她儿子已经20多岁了。
妊娠中,阑尾炎发作怎么办?碰到这么棘手的问题,西医也很困惑,不开刀不行,开刀又怕影响胎儿,病人家属急得没办法,最后找到了中医。好不容易才有小孩子的,能不能不开刀,用中医来保守治疗?这个难度真的很大,但最后就是靠宋氏妇科这个“生麦安胎饮”,既管牢了阑尾炎,又保牢了胎儿。
这的确很奥妙,有的病人既有头痛,又有腹泻,为什么中医一帖药下去,就能全面兼顾,既不痛又不泻?因为中医用的不是单味药,是组方。组方细致,考虑问题面面俱到,一帖药就能同时兼顾全身机体功能的调节。
最近治疗了一个先兆流产的病人,年龄35岁,看上去有40岁。她说身体不好,那当然了,反复流产,刚刚怀孕又流产了,小孩子是娘肚子里的一块肉哎,你老是丢肉,体质怎么会好?
给她用的保胎方,是宋氏妇科的“益气培元饮”,区别于“生麦安胎饮”,这个方子专门针对体质虚引起的习惯性流产。体质虚的妇女想生孩子,第一步是调理身体,调理身体包括了调月经、促排卵、调节内分泌,找到习惯性流产的病因,然后用中医的办法解决。这是三部曲里的第一步,等于造大楼,地基不打好,造上去也会塌下来。体质不调理好,怎么保得牢胎?
她怀孕后,在吃的东西上我们也蛮关照的,叫她多卧床,酒和辣的东西都是活血的,容易引发流产,不要吃。这其实也是宋氏妇科的特点,对病人平时的起居保养都关照得特别仔细。医生不能只管看病,看好病就不管了那不行的,都要管牢。
(口述:宋逸民采写:李华)
 
咳嗽咳嗽,郎中对头

削一个梨儿,放一勺冰糖,隔水蒸10来分钟,这就是冰糖蒸梨儿,多少年来治疗咳嗽蛮灵的,这是我们老祖宗的智慧啊。除了冰糖蒸梨儿,川贝蒸梨儿也是同样道理。以前的人咳嗽了,吃冰糖蒸梨儿蛮灵,因为以前的人营养差,体质虚弱,很多咳嗽是肺痨引起的,所以一吃就灵。现在的人,营养个个都好的,咳嗽不是体质虚弱造成的。体质好,肝火旺,容易出汗,这个咳,是热咳。对于热咳,冰糖蒸梨儿就不一定灵,川贝蒸梨儿也不一定灵,梨糕糖也不一定灵,就是抗生素,有时也不灵,你晓得这是啥道理?

“咳嗽,咳嗽,郎中对头”,这句话到现在也没有过时。20世纪70年代,周总理想解决老百姓的“老慢支”问题,就发动全国的中西医来攻关,当时我也下乡做调查,结果呢?最佳解决办法还是拿不出来。以前老中医手上没有抗生素这只药,治咳嗽犯难;有了抗生素以后,一般的咳嗽打上几针也就控制住了,但是很多咳嗽的病人发现,有时候,抗生素用得再高级,一点用都没有。
前年下半年,国家某部委在杭州开会,有位领导咳嗽,怎么也看不好。因为我爸爸原先在省委保健中心待过,省里老领导都熟悉他,他们就说,要不要请唐福安老先生的儿子看一看,他看咳嗽蛮灵的,结果省里的同志就陪客人来了。我给他配了几帖药,只需要一点点钱,他吃了之后,很快就好了。“啊哟,神了!我在全国看了很多地方,效果都不太好,没想到在杭州看好了,唐医生真了不起!”这位领导前不久一劳累,咳嗽又发作了,打电话来一定叫我去北京。
这样的例子蛮多的,有个萧山老太太,她的咳嗽,用她自己的话说,只有我的药吃得好。有一回,我在胡庆余堂坐诊,只听到一个人在叫:“啊呀,‘神仙’在这里,‘神仙’在这里!”我一时还反应不过来。她说:“唐医生,为了找你,我叫女儿从萧山跑到杭州,不晓得跑了多少趟。”

我看咳嗽为啥会比较灵光呢?这个功劳首先是我爸爸的。我爸爸唐福安你晓得不晓得的?噢,你只晓得他是国家级名中医啊,其他的不晓得。老底子的杭州人都晓得的,他当时的名气有多大啊?很大的。比方说,我们原来住在杭州仙林桥直街30号,现在拆掉了,变成仙林苑了,当时杭州人叫那一带不叫门牌号码,只说是“唐福庵”那一带,把人名当成了地名。
我爸爸是看内科、儿科、妇科的,比如一位妇女月经推迟8~10天不来,只要他搭一搭脉,就晓得有没有怀孕,那个是很准的,有时候甚至比西医的小便妊娠试验还要准。有时候陪他到公园散步,他会远远指着跟我说:“喏,那个女的,眼圈儿发黑,月经估计会有紫血块。为啥道理?内火旺,就好比是锅子底下火在烧,血都浓缩起来了。”
很多人认为西洋参是凉的,热性的人适合吃西洋参,我爸爸顶反对了,参都是补的,不是凉的!热性的人吃西洋参,等于火上加油。西洋参只是相对于人参、别直参是凉的,但它真正是补的。还有进补,进补一定要在身体健康的时候补,身体不好,补品吃进去,好比是车子零件没有修好就加油门,对车子没有好处,人也是一样。
肝炎病人不能吃糖,我爸爸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提出来了,国内第一个,当时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专门派人来讨教过。现在生肝炎的病人很多,有没有医生跟他们说过平时要忌糖?肝不好的人是不能吃糖的!不管是啥个肝不好,都不能吃。

有肝病的人不能吃糖,咳嗽的人第一要忌的也是糖。以前忌糖容易,现在不行了。巧克力广告做得介大,商场里你去看看,山一样堆在那里。一到情人节,据说玫瑰花和巧克力一样都少不了。现在还有多少人在忌糖?但咳嗽的人就是不能吃糖,特别是咽喉源性咳嗽,想吃糖,咳嗽就治不好。反正我是坚持这个观点的。
在所有的咳嗽中,我治疗哪一种咳嗽比较有把握呢?是咽喉源性咳嗽。这与我的专业分不开,因为我一直在耳鼻咽喉科嘛。咳嗽嘛,支气管炎要咳嗽,肺炎要咳嗽,肺癌要咳嗽,我这里说的咳嗽是咽喉源性咳嗽,就是说这个咳嗽不是肺里面的原因,是咽喉的原因引起的。
很多咳嗽病人,咳得厉害了上医院,顺手挂一张内科的号子,医生呢,开来开去就那几种药,止咳药水啦,抗生素啦,结果吃了往往不见效。前几天有个省里下派到浙南的副县长,咳嗽很长时间了,抗生素挂了10多天,就是不见好。到我这里来,我一看,我说你是咽喉源性咳嗽。病根找到了,治治也就很快了。
得咽喉源性咳嗽的人,大部分是不久前感冒过或者上呼吸道感染过,没有治断根,结果咽喉老是发痒,就像有蚂蚁在喉咙里爬一样,奇痒,有的总感到喉咙里塞着东西,咽喉老是觉得干燥,咳咳呢,没有痰,有时候咽喉一痒起来,会咳得很厉害,特别是有抽烟习惯的,会连着咳,深更半夜突然咳得一点睡意都没有,有的女同志,甚至咳得尿失禁。
在咳嗽病人中,患咽喉源性咳嗽的病人占1/3。我做过一个统计,这个咽喉源性咳嗽的统计,在国内我是第一个做。我跟父亲抄方的时候,发现求诊的1143例咳嗽病人中,咳喘378例,占33%,外感型咳嗽434例,占38%,咽喉源性咳嗽331例,占29%。弄清楚病因之后,我爸爸和我拟了一个方子,专门针对咽喉源性咳嗽,试了以后证明效果很好。
咽喉源性咳嗽这个病,正式提出是在1986年,1993年济南会议审定,当时提名为喉源性咳嗽。根据我近40年的实践,觉得还是称咽喉源性咳嗽更加贴切。前两年看到国外有一篇论文,提到胃食管反流容易引起咳嗽。我们晓得胃酸是很酸的东西,经常翻到喉咙口里,会破坏咽喉的酸碱度,最终造成咽喉溃疡,引发咳嗽。我觉得,这种咳嗽也可以归结到咽喉源性咳嗽的范畴。如果有咽喉源性咳嗽,可以来找我。
(口述:唐旭采写:单友良)
 
调理脾胃用膏方(1)

膏方这几年明显热起来了,已经有一批固定的回头客,尝到了甜头,秋风一起就记挂膏方的事情,今天上午我就开了14张膏方。为啥趁早呢?因为他们晓得一到旺季,好的医生那里,要想挂一张膏方的号子是挂不到的。
膏方的本质在于补肾,兼顾其他。立冬一过,根据中医“春播、夏长、秋收、冬藏”的理论,就到了冬令进补的大好时机了。怎么补呢?这几年逐渐流行的就是请一位有经验的老中医号号脉,根据个人的体质特征,经过辨证论治,开一张大补膏补一补,或者调和阴阳冲任、益气养血、活血化瘀,或者疏肝理气、平肝息风、镇静安神、宽胸理气、健脾益肾,达到改善或消除症状,增强抗病能力,延年益寿的目的。
开膏方,与平时看病处方有很多不同,这好比是汽车保养,这次是大修,不是小修小补。一位医生只有具备全面的中医功底,才能开出一张像样的膏方,是足见医生功底的高强度脑力劳动。一流的膏方,肯定出自一流的名医之手,这是肯定的。平时看毛病,我一个上午看30个号子不会太吃力,但轮到开膏方,一个上午看10个号子,人就感到吃不消。因为要正确运用中医基础理论,辨体质、辨证候,综合患者人文环境等各项数据,利用气象学、禀赋学及药物剂型特色,统筹安排,进行个体化防病治病,其中的奥秘有的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冬令进补服用膏方,是中医“天人合一”、“上工治未病”思想的集中体现。中医有四大经典:《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其中《黄帝内经》成书于汉代,是汉代之前无数医家的心血结晶,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非常了不起。它里面就有“上工治未病”之说,同时又指出:“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尤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意思就是好的医生应该在人们还没有生病的时候进行预防,不要等生了病再来治,那就晚了。这是很先进的理论,放到现在也是很先进的。
一张出自名家之手的膏方,往往能删其多余,补其不足,固本清源,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它不仅是治疗慢性病的最佳剂型,更是冬令进补的最佳剂型。同时,一张一流的膏方,还是一件艺术品。现在我们的膏方处方单设计得不够典雅。我保存着解放前的一张膏方,是三折页的,大大的一张纸,像大家在电视里看到的宫廷奏折,上面很秀气的小楷布局疏密有致,理法方药,君臣佐使,一目了然,文采飞扬,丝丝入扣,情文并茂,读起来有一股浓浓的文化味,实际上就是一件融医学、文学、书法为一体的艺术品。但是现在不行了,时代变了,大家都不用毛笔了。我本来是想用毛笔的,看看大家都是这样子,我也不能搞特殊化。

膏方应该是在宋代开始出现的,《洪氏集验方》里面有一张“琼玉膏”,里面有人参、生地、茯苓三味药,比较典型的早期膏方我看到的就是这一张了,其他的这个膏那个膏,很多只是外用的贴膏,不是膏方。明清两代,膏方就比较流行了。明朝的中医经典中,《本草纲目》里面有“人参膏”,《外科正宗》里面有“天门冬膏”,《景岳全书》里面有“两仪膏”,《证治准绳》里面有“黑桑椹膏”,《万病回春》里面有“玄霜雪梨膏”,清代叶天士《临证指南》里面有“六味加麋角胶”、“川石斛膏”、“参术膏”、“金樱子膏”等。
 
调理脾胃用膏方(2)
解放前吃膏方的人很少,那个时候大家穷嘛。病人叫中医不叫医生,而叫“先生”。中医也没有统一的收费标准,病人来找医生看病,拿到方子后说声谢谢,钱给多给少,没有准数的。有的给你一个红包,红包里面有多少诊费,医生从来都不看,有的人没有钱,就会说:“先生,我最近手头紧,这次就先谢谢你了。”医生会说:“好好好,不要紧,不要紧。”医患关系没有现在介紧张,医生只管开方,药店只管卖药,典型的医药分家,没有回扣这一说。我记得当时开一张方子的价钿大约是一升米到两升米,但是开一张膏方要两三斗米,相当于现在的三五十斤米,这个价钿蛮大的,上海还要贵,五斗米。为啥贵呢?因为开膏方是知识密集型劳动,功力不到是不敢开的。另外,吃得起膏方的都是财主、大官,达官显贵是有钱人,一般的小官也是吃不起的。
现在好了,大家有钱了,一般的保健品被淘汰了,升级换代,请名家名医开膏方,说实话,这才是地道的中医养生之术。名老中医为啥多比较长寿?懂得养生啊!哪个名老中医一到冬天不弄点补膏吃吃?

汉代张仲景的“麻仁丸”下面有一句话——以知为度。中药这个东西,汤剂也好,膏剂也罢,没有非常严格的标准,标准之一就是以知为度。
吃膏方是有讲究的,你头三天要少吃一点,让身体慢慢适应了,再把量慢慢地加上去。膏方一般每天服用两次,每次30克,约一汤匙,用温开水冲服,早上起床后,晚上睡觉前空腹服用。有胃病的,可以在饭后服用。少数膏质黏稠难化,可以先放在小碗里,隔水蒸热烊化后再服用。
前两年开膏方,碰到过一桩事情,如果不是我多说几句,就会闯祸。怎么回事呢?有人吃“开路方”的第一天就给我打电话说:“魏医生,我吃了你的‘开路方’拉肚子了,拉得很厉害,怎么办?”我一听头就大了,马上赶过去仔细查看,看来看去看不出名堂,后来我估计闯祸坯是其中的“天花粉”。这个“天花粉”在方子里面是用来止消渴用的,糖尿病人吃了很好,我只用了12克,按理不会出现腹泻症状。我估计这次是碰上伪品了。但是我看不出来啊,马上给省药监局的熟人打电话,结果对方也说弄不清楚伪品的情况。为这个事情弄得我前后两个晚上没有睡好,要一个一个打电话通知病人啊。
有些人吃了膏方却看不到效果,我想主要原因是用药不对症。现在有些医生胆子特别大,病人来了,不管三七二十一,人参、鹿茸、冬虫夏草,啥西大补就开啥西。开膏方哪有介简单?吃膏方的人如果身体有病,你得先把他调理好,然后再吃膏方,我们叫“开路方”,你得先把路打开。
膏方效果不好,可能还与加工方法有关。前几年,我每年都要自己制膏方,熟人朋友,推都推不掉,就是要我亲自制的膏方。这个膏方煎起来很麻烦,前前后后总共要一天时间,而人一分钟都走不开。最后收膏也很有讲究,不能用冰糖。
吃膏方效果不好,跟服法也有关系。常见的服法误区之一是欲求速效。每天服用几次,半个月内服完一料膏方,想要毕其功于一役,结果适得其反。误区之二是感冒与消化不良时不停药。感冒与消化不良时,人体的正常生理环境改变了,就不应该再服膏方。误区之三是一料膏方全家享用。膏方是针对个体的状况制订的,应当一人一方,不可混淆,一料膏方全家享用,万万不可取。误区之四是忽视禁忌。服膏方时仍然大吃大喝,或者与常服药同时服用,这都会影响膏方的疗效。
膏方是中华文明的延续,是中医的精华,有规范,有尺度,希望中医药界同仁倍加呵护,维护膏方的优秀传统,尊重膏方的真正内涵。
(口述:魏康伯采写:单友良)
 
治肾秘方“保元汤”传奇(1)

早先在萧山云石,沈家是个大户人家,沈家公子沈雅斋,自己饱读诗书,还办了个私塾收授弟子,准备学成文武艺,效忠帝王家,获取一世功名。但是时运不济,考试总是落榜。有一年他和他的三个弟子一起赶考,三个弟子高高低低都入了围,只有他这个做老师的名落孙山。回家来本己垂头丧气,哪里知道,已得到消息的父亲,已经在拴马石上给他准备了一大盆洗脚水,见儿子一进门,兜头就泼——说儿子是沾了晦气,需要冲刷冲刷。情绪不佳,受了惊吓,当时又是大冷天,这一盆洗脚水就把他泼倒了。从第二天起,人就开始发冷发热,水米不进了。
父亲有些追悔莫及,让人又是糖氽蛋,又是人参、鹿茸的硬逼着吃。不料进补之后,舌苔更腻了,脸色更黄了,全身也肿胀起来,几天之后,病骨支离,躺在床上都爬不起来了。其间自然也请医生看过,但是收效甚微。沈雅斋的父亲也懂医道,他从民间弄了个叫“保元汤”的方子来,煎了药让儿子吃,但吃了之后也没有什么动静。沈雅斋病情越来越重,已经渐渐露出下世的光景来,家里人虽然焦急,却也束手无策。
有一天,病人忽然在床上讨东西吃,说是嘴里淡煞了,想弄点萝卜菜根吃吃。家人想,反正大限已到,想吃啥西也就顺了他,在服了“保元汤”之后,又熬萝卜菜根汤给他吃。不想病人喝下,两顿饭工夫,就开始不断地放屁,本来臌胀的肚皮也开始慢慢消退,家里人接着给他吃“保元汤”,父亲又按照吃萝卜菜根的道理换成两味通气的中药加入其中,后来再进米食,不断调养。说来真的让人不相信,沈雅斋越吃越新鲜,竟然就此康复了。
痊愈之后的沈雅斋,继续苦读,再过三年,鸿运来临,终于考上了举人。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闻。功名有了,社会地位有了,加官晋爵本来不成问题,但是沈雅斋无意于此,反倒是对救了自己的“保元汤”加萝卜菜根念念不忘。为什么同样是“保元汤”,单吃无效,但是简单地加了由萝卜菜根联想到的其他两味药,竟然能够功效神奇?在父亲的鼓励下,他也研究起中医来,通过博览群书,冥思苦想,终于弄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原来当初自己病入膏肓,其实虚不受补,那一把萝卜菜根和加入方中的两味通气药,正好解了过量“保元汤”中的人参等补品导致的郁积。从此以后,他对中医的兴趣一发不可收拾,懂了理论又随父亲出诊,积累实践经验,几年之后,因其用药独到,治好了不少疑难杂症,竟然成了名噪一时的地方名医。
清末宁波府台盐官的公子得了重症,浑身肿胀,皮肤一揿一个坑,遍请名医,用了宣肺发汗、化瘀行水之类的药,金银花了无数,毛病反而越拖越重。最后家人只好请来一位范姓医师。范医师大有名气,他过来一看,见病人已卧床不起,面色萎黄,头面手足全肿,认为元气大损,沉疴难起,随即处一方,让病人服用,不料汤药入口之后,病人反而剧烈呕吐,病情日趋严重。
这时候,有人就推荐我的曾祖父,在萧绍地区赫赫有名的沈雅斋先生。沈老看了范医师的处方,思索一番,对其诊断和用药深以为是,只在原处方上加了两味药,嘱咐病家赶紧煎服。病家心里有点疑惑:只拿别人处方加药一二,这能算啥个本事?想法归想法,但药还是照配不误。不想一剂下去,众人还在将信将疑之际,只听病人放屁连连,大小便都通畅了,气色也好起来,一个月后,全身水肿竟然消失!后来有人问沈老:“为何同用一方而效果截然不同?”我曾祖父答:“我和范医师治疗用意相同,方不易帅,故方同;但用药配伍不同,好比用兵,知其善也,故效异。”听的人连连叹服。更加令人惊奇的是,我曾祖父加的两味药十分平常,价钱也便宜,仅需几个铜板而已。这就是前人开创,经我曾祖父沈雅斋改进发展,有独特功效的祖传秘方“保元汤”。
 
治肾秘方“保元汤”传奇(2)

追根溯源,“保元汤”是很有来历的。原方出自明嘉靖《景岳全书》,由黄芪、人参、甘草、肉桂四味药组成。功用为补气温阳,主治虚损劳怯、元气不足之证。我曾祖父在治疗水肿重症时,对原方作了啥个改动,增加了啥西,为啥要这样做,自然不肯随便告人,就是后来子承父业的我祖父问起,他也只是说:“学问到了,悟性到了,自然就会明白。”老先生大限将至之际,才叫自己的儿子到床边来,拿了纸笔,撇开左右,在奄奄一息之中,把“保元汤”的奥秘传于后人。
“保元汤”到了我祖父沈亮卿手里,又添加了几味药,效用有所发展,除了治“水肿”、“水气”外,还可治疗痘疹(天花)。当时这个病的死亡率很高,因此夭折的孩子无数。我们的“保元汤”对痘疹有效,特别适用于痘疹危象,在那几十年里,“保元汤”也确实救了不少人的性命。我父亲从祖父手里接下“保元汤”的衣钵,也加进了自己的医疗心得,收放自如,药效更加完善。
20世纪50年代时,杭州周边地区流行血吸虫病,灾情十分严重。正如毛主席诗词《送瘟神》中说的“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当时治疗血吸虫病的一般手段是打锑剂,锑剂的主要成分是砷,毒副作用大,也有在治疗过程中突然发生意外的病人。这时候我父亲的“保元汤”又起了作用,它既能降低砷(砒霜)类的副作用,又能改善中晚期腹水病人的病情,效果十分显著。
到了20世纪60年代初,遇到三年自然灾害,中原大地米珠薪桂,很多人得了浮肿病和肝炎。这时候,我父亲的“保元汤”也起了作用。服用“保元汤”能缓解浮肿病和肝炎的病情,男女老少因此获救的很多。当然,因为条件所限,此时“保元汤”中的人参已经换成党参。由于治病救人有功,当年萧山地方政府还嘉奖过我父亲。

20世纪60年代,我开始学医,但是我对家传的“保元汤”只知皮毛,感觉它有点玄。我就此请教父亲,他说:“根源在于你对中医的一知半解。中医基本理论是辨证,包括异病同治、同病异治。不同的病,同有虚损劳怯、元气不足、水湿内阻之证,都应当用补气益阳通利的治疗法则……”父亲的这些话,对于初学中医的我来说,是似懂非懂,随着对中医认识的不断深入,我才能领会其中的含意。经过数年临床实践,有了深厚的阅历和丰富的中医知识,我终于真正认识到“保元汤”的价值。在我整理祖传的几箱处方时,我发现他们都崇尚肾气、脾气、肺气乃生命之本的观点。“保元汤”必以两味宣泄、通利之品,使处方补通相宜,更适宜元气不足的不同病症。另外,这些处方中都有一个奇特的配伍,用人参、黄芪大补,必以一定分量的解药相配。这种配伍经验,后来我在中医典籍中找到了解释,可见“保元汤”是有扎实的中医理论功底的。
说实在的,传统中医多凭个人经验和主观意识,如何经得起现代科学的检验,一直是中医讳莫如深的问题。我想,“保元汤”的功效是否可以用现代西方医学原理来解释呢?于是我花了不少力气,通过我哥哥与北京301医院合作,从分子生物学水平,研究人体细胞膜和“保元汤”的关系。我们知道,人体细胞膜表面的离子泵每时每刻都在运动,它把营养物质泵到细胞内,又把代谢谢产物交换到细胞外,病人在服用“保元汤”之后,体内受抑制的离子泵功能恢复了,体内环境平衡得到了改善,这就是“保元汤”有奇效的原理。我的这些研究结果都发表在《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医杂志》和一些国际会议上,都是经得起推敲的结论。
 
治肾秘方“保元汤”传奇(3)

我用“保元汤”治疗肾病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肾病是大家公认的疑难病,病情因人而异,许多肾病并不单纯是水肿、蛋白尿、红细胞,多数有肾外之证,如腰酸、乏力、反复感冒、头晕、性功能衰退等虚损之象。我发现,虽然病种不同,但有共同的适用范围。我一边积累病例进行临床实验,一边进行“保元汤”治疗肾病的课题研究。得到的结果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用“保元汤”调整免疫力,防止感冒,减少肾炎复发;二是通过“保元汤”降解人体内尿素等毒性物质,起到保护肾功能的作用;三是以“保元汤”调整人体的性腺内分泌水平,改善能量代谢谢。
在这之后,我在“保元汤”的研究与应用方面路子越走越宽。20世纪末,在浙江省政府、浙江省卫生厅、杭州市卫生局的支持下,我根据不同病人、不同病情,发展了“保元汤”1-17方,形成一个系列。它们不但可以因人而异、对症下药治疗肾病,还可以治疗由于肾的病机变化而发生的性功能障碍、尿频、尿失禁、脱发、消渴(糖尿病)、肌无力等。
一位在杭州经商的美国人安娜,早年切除一侧肾脏,平时经常腰酸、肢肿、潮热、出汗、睡眠差。她用了“保元汤”之后,还把她美国的丈夫和员工也带到我这里来治疗。其中一位比较富有的女士,面部有色素沉着,*干涩,尿失禁,三天两头做美容,40岁不到就有点人老珠黄的样子,经性激素检测证实,她的病根是雌激素水平低下,面部色素沉着只是其体征之一,我也给她服用“保元汤”。
卵巢功能衰退常常令上点年纪的女同志谈虎色变,而“保元汤”对维持月经,减轻潮热,淡化面部色素沉着也有很好的疗效。西医认为,卵巢功能衰退是不可逆转的,但有研究证实,我们的“保元汤”可以使失活的卵泡复苏。不少中年女性朋友到我这里来,都说不是来看病,而是来美容的。印象比较深的是杭州、湖州几个自己搞美容的女老板,也到我这里来讨方子吃。她们开始时为了漂亮,都用雌激素,后来意识到可能有不良后果,转而用“保元汤”。她们认为中药美容由内而外,功效是扎扎实实的。
几年前,我还用“保元汤”成功地治疗了一位患重症肌无力的美籍华人,他的父亲是美国航天局的著名科学家,姓张,很有名的。记得10多年前,陕西省政府公祭黄帝陵,他代表华侨宣读祭文,祭文他还送了我一份,我至今珍藏在家里。他的儿子得了重症肌无力,美国的医生判定他很难活过13岁。病人在北京301医院进行了多次肌细胞移植,这个肌细胞移植很难的,在美国没有成功,结果在中国成功了。手术是我哥哥做的,我哥哥是国内第一个做肌细胞移植成功的专家,在网上你只要打沈定国三个字,就可以查到我哥哥的情况。做好手术后,病人的肾脏不好,肾脏轻度萎缩,有血尿,我哥哥就介绍他到杭州来找我。他们在杭州望湖宾馆包了个房间,我就用“保元汤”给孩子治病,现在病人已经25岁了。
“保元汤”在他儿子身上显出效果后,张科学家很高兴。他抽烟很厉害,抽的都是粗大的雪茄,因此平时经常咳嗽,气喘到走路都走不快,连买包香烟都要夫人代劳,办公的时候用一个制氧机对准自己吹。他的夫人就问我,有没有中药可以让自己的丈夫少抽点烟?我呢,也给他用“保元汤”,几天后他咳出了大量的痰,人也觉得从未有过的轻松。原因是啥呢?他烟抽得太多了,大量的分泌物堵住了气管,严重影响了肺部的扩张,而“保元汤”使他体内的痰全部咳了出来,自然体力就恢复了。美国航天局里面有一批美籍华人专家,一位搞流体力学的,姓林,工作太辛苦,头发都掉了,听张姓科学家介绍,觉得挺神,一定要吃“保元汤”。这位科学家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对我说:“啊呀,这个中医啊,真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这样一来,我的“保元汤”就被台湾省的一位医生知道了,他专门跑到杭州来,说要向我学习3个月,费用随我说。我觉得这个事情不太妥当,就没有答应。
“保元汤”还被我用在改善运动员体质方面,服用“保元汤”后,运动员普遍感觉到疲劳能够迅速恢复,所以有不少运动员服用过“保元汤”。为了感谢我,一位教练还特地送给我一套从英国带回来的运动服。
人到中年,无论男女,肾气衰退,力不从心的时候逐渐增多,“保元汤”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所以经常有老板、经理、同行向我讨方子。有一位国家级名中医,是浙江省有名的研究性与生殖的权威,他对这个“保元汤”就推崇备至。
“保元汤”从我曾祖父沈雅斋先生传到我手里已经是第四代了,可谓经历了无数风风雨雨。我可以负责任地说,我没有给祖宗丢脸,我不但很好地继承了它,而且“保元汤”到了我手里,还有了很大的发展,套用一句话就是老枝发新芽,这个祖传的老秘方在新时代又重新焕发了青春。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秘方是其中最宝贵的部分。比如云南白药,一经发掘成功,便造福无穷。相信在我们这片广袤的大地上,还散落着无数大大小小的秘方,有些可能会幸运地被保存下来,但更多的就像许多物种一样会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举个简单的例子,1967年,有一位浙江省中医院的医生到东阳玉山区巡回医疗,无意中发现老乡们在砍柴受伤时,顺手摘来一种树叶止血,出血不仅马上止住,而且不留疤痕。这位医生回到杭州后,受其启发,研制了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协定处方,直到今天,浙江省中医院还在用这个药。可见民间的一些小秘方传播范围很有限,而传播范围越小,消失的速度就越快。
据了解,解放后我国搞过大规模的民间秘方搜集运动,“保元汤”就曾经敲锣打鼓献给国家。从民间搜集来的大量古方、验方、秘方,也编印发行。但是秘方的发掘、运用、传播,是有其内在规律的,仅仅靠运动搜集一下,整理一下,还不是真正的发掘整理。闻名世界的《茉莉花》来自民间,已故音乐家王洛宾因为改编民歌《在那遥远的地方》成为不朽的“西部歌王”。可叹时势变幻,古老农业文明积淀下来的宝贵遗产正在被日益一体化的工业文明所取代。许多医学研究者眼睛总是向上、向外,而在我们看来,“贫穷、落后”的农村,恰恰是秘方的富矿区。
(口述:沈壮雷采写:单友良)
 
中医治疗“类风关”处于先进水平(1)

现在全世界都在关注风湿病,世界卫生组织将2000~2010年定为“骨关节病十年”就是证明。类风湿性关节炎(以下简称“类风关”)是最常见的风湿病之一,病情顽固难治,中医药防治已经有2000多年历史了,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疗效好,副作用少,方法简便,目前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我给浙江中医药大学的学生上课,从来不用讲稿,现在我也可以在这里把中医治疗“类风关”的历史大致给你画个轮廓出来。“类风关”属于中医痹症范畴。这个“痹”字最早出现在哪里呢?出现在两三千年前的《山海经》里面,《山海经•东山经》记载了38种疾病,其中之一就是这个痹症,但是没有对痹症的具体解释。详细论述痹症是在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痹论篇,它开创了研究“类风关”的先河。《黄帝内经》里面对“类风关”病因、病机、症状、治法进行了系统论述,直到今天,这些论述还在指导着“类风关”的中医治疗。
《黄帝内经》上是怎么讲的呢?它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风寒湿着而为痹”。体质不好,遗传基因有问题,导致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结果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至关节肿大灼热,这就是痹症。对于痹症,要采用祛风、散寒、利湿、通痹等方法进行治疗。痹症有行痹、着痹、痛痹之别,有历节、顽痹、鹤膝之名。这个2000年前的论述,与今天西医关于“类风关”的论述惊人地一致。西医认为,“类风关”起病原因一个是自身免疫功能失调,就是中医讲的“其气必虚”;一个是寒冷、潮湿、疲劳,也就是中医讲的风、寒、湿、热。你看,说来说去差不多的。
接着到了汉代,我们称张仲景为“医圣”,在日本药学界,张仲景是至高无上的。日本厚生省规定,凡是张仲景的方子,不需要批准,就可以直接应用。在中国,我们叫它“经方”,就是可法可传的经典名方。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全面总结了汉代之前中医治疗“类风关”的经验,从这个时候起,“类风关”不再叫痹症,改叫“历节风”,非常接近现代的描述,就是一节一节关节疼痛。张仲景创制了很多方子,最有名的有四张方子:“防己黄芪汤”、“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白芍桂枝汤”。这四张方子现在日本人用得很多,国内医生更不用说了。仲景方组方严谨,配伍得当,可法可传。
张仲景后面是华佗,华佗大家都知道,给曹操看病,外科手术动得好,他对“类风关”有哪些贡献呢?他主要是用针灸。
唐代孙思邈,我们称他为“药王”,他写了一本《千金方》,他认为能救人性命的药方比金子更贵,一张药方比1000两金子更值钱,所以叫《千金方》。《千金方》创制出“独活寄生汤”,治疗“类风关”效果很好,到目前为止,90%的医生治疗腰腿痛、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关节退变性关节炎,都用这张方子加减。
宋朝有个叫严用和的写了一部《济生方》,里面把“类风关”称为“*历节风”。得了“类风关”是非常痛的,我们问病人怎么个痛法,病人形容像钻心一样痛。严用和把“类风关”的疼痛具体化了,他形容那种痛就像你整个人正在被老虎撕咬,全身骨头都被老虎咬碎了一样痛。今年上半年,杭州郊外一位菜农到我这里来看病,他跟我说:“鲁医生,我来的路上敌敌畏都已经买好了,实在是太痛了。”严用和收集了很多方子,其中治疗风湿病的处方不少,他在张仲景的基础上进行了发挥。
 
中医治疗“类风关”处于先进水平(2)
到了明朝,绍兴人张景岳做了一件前无古人的事情。他另辟蹊径,一反先法,用温通、温补、温肾的方法治疗“类风关”,也就是用温热的方药治疗寒证,比方说用熟地、萸肉、枸杞子、巴戟等。他这个人很喜欢用熟地,就是感冒、牙痛、关节痛他都用熟地。因为他喜欢用熟地,后人干脆就叫他张熟地。我是山阴人,与张景岳家只隔了一条小小的莫邪溪。小时候一天到晚听父亲讲张熟地张熟地的,听得我不要听为止,小伢儿喜欢新鲜的东西,你一天到晚张熟地张熟地,我就不要听。张景岳比较出名的是右归丸,治疗“类风关”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后世也有人攻击他。张景岳是绍兴人,他的理论水平高得很,文章也写得好。
清代叶天士是温病大家,温病,就是现在我们说的传染病。人类进入16世纪以后,居住得越来越密集,流动性越来越大,森林被破坏后,老鼠等动物开始与人类混居,这就给传染病提供了温床,人类大规模的流行病暴发就发生在这一时期,所以说是时势造英雄。
温病有四大家: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叶天士与吴鞠通是师生关系。叶天士自己没有写过书,医生一出名哪里还有时间写书啊?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你倒去看看现在我们浙江省有名一点的医生,哪个不是到下午一两点钟以后才吃中饭,双休日根本没有,叶天士的书都是吴鞠通整理出来的。吴鞠通这个人很精明,老师的方子,他换个名称,就说是他自己的,实际上是叶天士的。毕竟都是温病大家,叶天士的这些书里面有很多是治疗“类风关”的方子。治疗风湿病,历代都有所总结,有所创新,有代表性的就是这些。
到了现代,比较出名的有好几个流派。一个是虫派,就是所有用来治疗“类风关”的中药都是爬虫类,如乌梢蛇、蜈蚣、地龙、天虫、地鳖虫等。他们认为虫类都具有祛风、搜风的作用,代表人物朱良春是国家级名中医,还健在,江苏人,他有一味中成药叫益肾蠲痹丸,其实是冲剂,里面全部是虫类中药;一个是枝藤派,主要用桑枝、桂枝、海风藤、鸡血藤、忍冬藤、络石藤等中草药。喜欢用枝藤药的医生不少,但是没有突出的代表人物;一个是酒派,广东那边就比较流行这个。前几年杭州市中医院也弄这个,把蛇浸在白酒里面,我们这里到处可以看到。不管用什么药,治法遵循的都是2000年前《黄帝内经》中的祛风、利湿、散寒法,一般医生都是这个样子的。

现在轮到说我自己了。我的第一个学术观点,是用温法治病。我认同张景岳这一派。我认为:“痹本阴邪,非温不通,非温不化,非温不补,非温不止。”主张用温通、温化、温补、温止的方法治疗“类风关”。所谓“月照当空,阴霾自散”。
我把风湿病分为八种:寒湿型、湿热型、寒热错杂型、营卫不和型、气滞血瘀型、气血不足型、气阴两亏型、肝肾亏损型,其中最常见的是气阴两亏型、肝肾亏损型。气阴两亏型有哪些主要表现呢?四肢酸痛,乏力,脉数,舌红,少苔;肝肾亏损型主要表现为形体瘦削,腰膝冷痛,面色苍白,脉沉,舌淡,苔薄。这两种类型最常见,因为久病必虚,久病必瘀、久病必损肝肾。
根据二三十年来的经验,我分别拟定了痹症1号、2号、3号协定方。对于重病人,我主张西药中药同时用,内治外治一起上。中药可以调节机体免疫功能,西药对疾病的靶器官作用明显,既治标又治本,内外并施,浙江省中医院统计出来有效率为95%。西药里面优秀的东西应该吸收,别人的长处就是我的长处。但是我不用激素类药物,强的松吃进去,肿马上就消掉了,疼痛就止牢了,玉皇山“噌噌噌”一口气都爬得上去,但是药一停立即反弹,这个是表面上看看好了,骨头里面的病变却一点也没有得到治疗,骨质照样被破坏,还有很多副作用。
 
中医治疗“类风关”处于先进水平(3)
到我这里来看病的,激素类药物必须马上停掉。有的病人吃激素类药物时间长了,这一停不得了,整整3个月躺在床上一动不会动,这就好像是戒毒,是戒断综合征。只有过了这一关,才能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所以,我惯用中药为主,中西医结合,坚决反对滥用激素。我用的是国际通用的组合疗法,再加上中药的优势。有些国外回来的病人,一看处方,就那么一点药品,他们没有中药优势。中药当然有缺点,显效慢,止痛效果暂时比较差,但是对身体没有损害,远期疗效可靠,所以,我们治疗“类风关”的水平比世界其他地方高,治愈率较高。
我的第二个学术观点,就是在整个治疗过程中一定要保护好脾胃。“类风关”是慢性病,必须坚持长期服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粮草一把火烧掉,这一仗就输定了。治病也是这样,“脾胃乃气血生化之源”,是“后天之本”,是给身体各个方面提供能量的后勤保障部门。治病的过程中如果伤了病人的脾胃,等于烧掉了他的粮库,这毛病怎么治?所以我是宁可无效,也不伤脾胃。脾胃越旺,机体源源不断地得到濡养,四肢百骸得到滋润,毛病好起来就越快。所以,我的方子中都加上保护脾胃的药物。
我的第三个学术观点是治病要因人而异。一个对方是伢儿,千万不要给他用激素。曾经碰到一个20多岁的小伙子,股骨头无菌性坏死,我说怎么会得这个病呢?问来问去,问出他小时候得过血小板减少症,医生给他用过激素。当时病好了,现在只好把骨头换一块。我认为只有在以下四种情况下才能关节置换:一是疼痛不能忍受;二是关节功能完全丧失;三是体重小于80公斤;四是年龄45岁以上。这个置换的关节是有寿命的,20年以后还得重新换。因此,服用激素治疗“类风关”是得不偿失。
还有一个,对方是姑娘,千万不能用雷公藤。雷公藤一用,月经不来了。有两姐妹,到湖北出洪湖赤卫队的那个地方买药吃,结果吃下去之后月经停掉了。我说,那些广告上说的钱寄过去药给你寄过来,坐几路几路公交车向前走几百米再转弯就到的那些信息,你要先打个问号。你看,这下两姐妹祸闯大了。
再一个对方是老年人,治疗以生活能自理为原则。长病无孝子,要考虑老年人的特殊性。治疗“类风关”,不考虑男女老少的特点,这怎么行呢?

我父亲是绍兴市中医院的医生,他擅长治疗“类风关”、肿瘤、气管炎、肝炎,并且擅长内外兼治,他的外治方法多啊,针、灸、熏、洗、铺、漆。啥叫漆呢?手捏一把七星针,“突突突突”向关节戳,嘴巴里含一口白酒,“噗噗噗”地喷。
我受父亲的影响很深。父亲反复教育我,要刻苦学习医学著作,特别是中医经典,对技术要精益求精,服务态度要好。生活上也是严格要求,父亲说,吃饭啦,菜好也是一碗,菜差也是一碗,不能看菜吃饭的。所以我一辈子注意饮食,不抽烟不喝酒,晚上8点睡觉,早上5点多起床跑步,平常跑来跑去的都是自行车。父亲的坏习惯我基本上都戒掉了:一个是抽香烟;另一个是水喝得少,很少喝水,等到要喝水了,喏,要这样一边“呼呼呼”地吹,一边“咝咝咝”地喝,太烫了;再一个就是吃饭快,人家刚刚坐下,他就站起来的嘞,他吃好了,那个快啊。这个习惯他把我带坏了,我到现在为止也是吃饭很快。
我儿子鲁冰丰,是省政府医务室的医生,他是浙江中医药大学针推系毕业的,这小子业务能力不错,特别是针灸减肥,方法独特,效果很好。鲁家的这点看家本领,我都传给他了。“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虽然我从事中医临床40多年,为了解除“类风关”病人的痛苦,我一天也没有停止过学习。做人忙啦,没有一天空闲的,看不完的病人,看不完的新书。
(口述:鲁贤昌采写:单友良)
 
严氏喉科的前世今生(1)

严氏喉科是我太祖公严少山创办起来的,当时在杭州羊坝头火药局弄开了一家私人诊所——少山喉科诊所,专治急慢性咽喉炎。
这块牌子一挂就挂了100多年。严氏喉科第二代传人是我爷爷严季良,到了他这一代,诊疗方法就相当规范了。爷爷是我五六岁的时候去世的,“*”期间,他一天到晚被批斗,各方面受的刺激太多了,60岁不到就走了。
我爸爸25岁时接爷爷的班,他性格活泼,又喜欢动脑筋,不是死守祖传秘方的那种人,家传的秘方他改改弄弄,又添了许多新的东西进去,严氏喉科在他手里有了更大的发展。
以前声带长息肉只能吃中药,到了“*”后期,声带息肉可以动手术了,我爸爸就会对病人说:“你这个病,吃中药时间会很长,你先去开刀,开好刀后马上到我这里来吃中药。”病人当然很听话啰,刀开好了就跑来说:“严医师,你给我开一点药吃吃。”但是病人住在医院里,医院是不同意家属随随便便把药带到病房里面去的。另外,病人一方面要开刀,一方面要吃中药,负担就重了。我爸爸就跟单位领导讲,要去学开刀,到浙一、浙二去学。他人聪明,一学就会,很快就能上手术台。那个时候,我爸爸给病人做一个声带手术,只要40多元钱,现在要7000元左右吧。原来是局麻,现在是全麻,这个钱就相差很多了。
爸爸对严氏喉科传了100年的绝学很自信。到了晚年,他老是得意地跟我开玩笑:“李炜倩医生,你晓得严氏喉科这块牌子为啥100年不倒?”我呢,也装糊涂,为啥?爸爸说:“你这个傻丫头,有绝活啊!”
爸爸曾经做过统计,严氏喉科对慢性咽喉炎的有效率是80%,保证20年不复发的有效率是40%。绝大部分咽喉炎病人,严氏喉科的汤药吃过之后,慢性咽喉炎这一辈子就不会再发了。这样高的治愈率,国内真的很少见。
我自己是浙江中医药大学毕业的,平时五官科的中医著作肯定要经常翻,我注意到,严氏喉科对声带疾病的理解、治疗法则、治疗方法、处方、用药,跟别人是完全不同的。
生在我们这样的中医世家,做人是不自由的。我18个月大的时候就寄养到了别人家里,读幼儿班开始就一直住校,到了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有一天晚上,爸爸、妈妈把我叫过去,跟我说:“你不姓严了,改成姓李了。”李姓是妈妈的姓。我妈妈李荣珍现在是中医眼科的省级名中医,全浙江省,中医眼科有她这么高职称的,找不到第二个了。我妈妈是谁呢?是当年杭州著名的李氏眼科李云泉医生的女儿。
我爷爷严季良看喉科有名,我外公李云泉看眼科有名,他们惺惺相惜,两个人平时关系蛮好的。解放以后,杭州开办中医学校,就是浙江中医药大学的前身,我爷爷、外公都是里面的教授。当年我爸爸、妈妈在中医学院读书,我妈妈做班长,是个美女,我爸爸是副班长,像模像样的帅哥,一来二去,两家人就走到一起了。爸爸、妈妈两个人一辈子恩恩爱爱的,早两年他们在西湖边挑了个新房子,客厅特别大,30多平方米,也不放什么家具,干啥呢?他们两个喜欢跳舞啊,客厅就是舞池。
也不知道他们怎么想的,让我哥哥姓严,跟爸爸学喉科,我改姓李,跟妈妈学眼科。小伢儿也不晓得这改姓意味着什么,等到长大了,我哥哥一看情况不对,学中医介难的?不学不学!我没有办法,只好做铁杆中医,考大学第一志愿填浙江中医学院(现浙江中医药大学)。结果呢,弄到后来爸爸的喉科要我学,妈妈的眼科也要我来继承。
 
严氏喉科的前世今生(2)
自从学中医的那天起,我就知道这辈子是做煞的命。像我们这样的专科医生,全靠自己的本事吃饭。记忆中,爸爸、妈妈从来不会因为身体有点小毛病就请假不出诊,你一天不出诊,病人找不到你,就得等你。你经常这样,病人就会对医生感到失望。
一直到前几年,看我一个上午要看四五十个号子,总要忙到下午才吃中午饭,爸爸就会心疼我,用很怜惜的眼神看着我:“倩倩,我已经把你推到火堆里了,你飞得出来是凤凰,飞不出来是烤鸡。”

我是中学毕业以后跟爸爸、妈妈学医的,上午跟爸爸学喉科,下午跟妈妈学眼科。上午听骂声,下午看笑脸,两个老师完全两种味道。
比如说用药,爸爸、妈妈两个人的风格完全不一样。治疗眼科疾病,用药要非常小心,一般药用到10克就到顶了,风格像小楷,娟秀、细腻、严密、丝丝入扣。我爸爸呢,大刀阔斧,教科书上规定用量10~15克的药,他30克、50克照用不误,胆子大得很,风格就像狂草,大气磅礴。有一次,在妈妈那里,看看毛病差不多,都是出血症状,我就相互借鉴一下,原来妈妈只用10克的药我就大胆地30克用上去了。这下子闯祸了,当天晚上病人就打电话来了:“啊呀,李医生,我肚子难受。”妈妈一看处方:“你用了30克?啊呀,李炜倩医生,你赶快过来!我们两个人今天晚上要好好给你上一课。”所以,我就像开关一样,下午看眼科,就得把上午看喉科的那套系统关掉。
再来说态度。我爸爸那个凶啊,如果不是他的女儿根本受不了。一张处方只要一个字没有写端正,他就会当着病人的面,撕掉处方扔到我面前来:“重新写过!”当着介许多病人的面,你说我难堪不难堪?
回到家里,我跟他说,我以后也是要在外面立足的,你给我一点面子好不好?你对病人那么好,对你唯一的女儿这么凶,你这个两面派!我有得吃有得穿,我何必受这份罪?杭州城里中医世家出身的子女里面,我最苦了。人家做生意的做生意,开店的开店,哪像我?理法方药,君臣佐使,性味归经,一天到晚背也背不完,像个老古董一样,杭州城里哪个姑娘儿愿意吃这份苦?说着说着,我的眼泪就会流出来。
这一点妈妈就好多啦,妈妈总是笑眯眯的,跟她抄方出了问题,当面不说,回到家里好好跟我说。她也劝爸爸脾气不要介急,同伢儿好好说。你猜我爸爸怎么着?喉咙吼得比谁都响:“我年纪也大了,骂一句少一句的。你说我骂你,难道不应该骂?叫你看声带,人家到底有没有长小结、息肉,你不能随随便便的,看不见就看不见,不要紧,你马马虎虎就不行!”
怎么回事呢?有一天,他叫我给一个病人看声带,位置不好,我看来看去看不出息肉,想想这个病人下次还要来的,就算了。爸爸问我:“你看见什么了?”看我说不出,立即发脾气:“你再给我看!”我现在感觉,也正是由于爸爸严厉的带教和真传,加上自己的刻苦,才使我在治疗咽喉炎上少走了不少弯路。爸爸后来也不无得意地对我说:“你现在终于接上班了,当初对你那么严厉,有帮助吧?”
父亲跟我说,在中医的继承上,不能吃老本,秘方交给我了,如果不创新,老本吃5年,吃10年,难道还吃二三十年?肯定不行的。社会在变,毛病也在变,同样的毛病,古书上写的症状清清楚楚,现在可能完全不同了。现在的中医专科医生,急性的毛病根本轮不到你看,都是那些慢性的、疑难的,西医弄了半天之后,没有弄好,再转到你这里来的。我的体会,以前没有抗生素的时代,那时候病单纯,药也灵。如果现在老方一帖照搬,就不灵了。比如碰到病人有胃病,再吃你这个治慢性咽喉炎的活血药,就不行了。有很多老年人,咳嗽很长时间,医生怕老年人肺部感染,用大剂量抗生素,这个抗生素能消除感染,不用不行。问题是抗生素用的时间一长,脾胃功能就搞坏了,舌苔又黄又腻,这样的病人来看咽喉炎,你首先得帮他调理脾胃。
 
严氏喉科的前世今生(3)
跟爸爸、妈妈学中医,我随身带一只大包,每天背进背出,里面全是方子。两年前的病人到我这里来找方子,一翻就能翻出来。我跟病人说,这是他们的健康存折。我每天下班回到家,先把病历梳理一遍,归归类,然后把一张张处方摊开,仔细比较:症状有没有减轻?有没有恢复?为啥这味药前头用有效,后头用无效?要怎么调整?这个功课天天做,做到今天30多年了。
30多年做下来,当年的黄毛丫头成了独当一面的医生。有一次,做女儿的跟爸爸撒娇,我说,爸爸你看看,我今天看了50多张号子,我辛苦不辛苦?他笑着说:“你辛苦,你应该。”我说,你用啥个东西来奖励我?父亲左看看,右看看,拿起一直放在身边的小灵通:“我已经毫无保留了,今天我把这个东西交给你啦!”
人家当总统的有核密码箱,我敬爱的爸爸,一名老中医,给我最贵重的礼物就是这只小灵通。这只小灵通,年纪蛮大了,小灵通一出来他就要买,为此还送了一条香烟,我们笑他背时。买小灵通是为了方便联系病人,现在里面还有几十个老病人的电话号码。爸爸把小灵通给我,那个意思很明白——严氏喉科就这样交给我了。从第一天跟爸爸学医,到他正式交班给我,算算有30多年了。

到我这里来看慢性咽喉炎的,女的95%是小学教师,纯粹的喉炎,说话声音改变,话说不长,声音粗、发闷、咽干、沙哑、有异物感,后半夜了喝开水喉咙还是缓不过来。男病人呢,多半是搞外贸的。
中医讲,“多语伤气”,“日出千言,不损自伤。”现在的小学教师真不容易,一个伢儿到学校读书,从不懂到懂,当教师的要一遍一遍地教,时间一长,声带就搞坏了。我是蛮同情这些教师的,我跟她们说,你到电讯市场去买一只麦克风来,这样说话声音就能轻一点。一开始的时候,据说一些校长还不同意教师买麦克风,现在基本上都认可这个办法了。
另外,我会告诉她们,平常不上课时,尽量少讲话,装淑女,在家里说话用假声,不大声讲话,要像歌唱演员一样,时刻保护好自己的嗓子。平常怎么保养呢?秋冬季出门时戴口罩,人的七窍都是相通的,一个地方着凉,会影响到咽喉,所以要戴口罩;冬天穿高领毛衣,把脖子这一截挡牢,尽量不要让它着凉;不要让自己感冒,骑电瓶车、自行车,别人穿一件衣服,你穿两件。我的这些办法很管用,有的老师就像表扬自己的学生一样表扬我:“李医生,你教的办法真管用。”
还有一点很重要,小学教师每年体检的时候,一定要让专业的五官科医生检查一下声带到底好不好,早预防,早恢复。小学教师的咽喉炎,一般是纯粹的喉炎,早点治疗,吃中药效果是很好的。有的教师说:“啊呀,我们以前根本不晓得中药治疗咽喉炎效果那么灵,早知道这样,也不用吃那么多苦头了。”
有咽喉炎的人吃东西要注意什么呢?吃饭的时候,辣的、冰的、凉的、烫的,那是不能吃的。特别是柑桔类的水果、果汁全都不能吃。你可以拿个桔子来吃吃看,前半小时你喉咙是舒服的,后半小时就不对了,咽喉就感觉到干了。所以,这个橘子、柚子,有咽喉炎的人是绝对不能吃的。
严氏喉科治疗声带病重在补气养阴,活血化瘀,健脾化湿,最后调顺气机,根除顽疾。声带病治疗越早,效果越好。时间短的半个月解决问题,长的需要半年一年,最终也能解决问题。有的病人声带小结选择动手术,我建议手术后3天开始吃中药,这是效果最好的时候。刚动过手术的声带,是凹凸不平的,表面是粗糙的,这个时候中药跟上去,就好比是给一面墙做油漆处理,经过几周的调理,声带表面会光洁得像一面明镜。
对于声带息肉,手术也不是万能的,有些息肉位置长得不好,手术无法彻底切干净。另外,息肉还存在一个复发的问题,这个时候,都需要中药跟进。上午我就在提醒一个病人,他认为声带息肉手术已经做了,做得非常干净,万事大吉了。我说动手术再干净,看得到摸得到的都清理掉了,但是与去除病根是两码事,还有看不到摸不着的,怎么办?
最典型的是一个湖州病人,声带白斑加息肉。当地医生跟他说:“你这个白斑,有危险性的,马上住院,要切片化验。”吓得她立即往杭州跑。病人惊魂未定,对疾病的治疗没有好处,我对她说,你这个毛病,不要怕,我起码有百分之五十的把握,只是有一个条件,接下来的10天,你不能上班,天天在家里休息,少说话,每天两次把我开的药吃下去。10天一过,病人来了:“李医生,喉咙里舒服木佬佬了。”我说这才刚刚开始嘞,你的白斑没有消除,你得照常吃药。这样吃到第三个月,拍出来的片子一看,白斑不见了。当地医生看着片子,就问:“这位医生是谁啊?这么厉害。”
(口述:李炜倩采写:李华、单友良)
 
回复 34# 恒则成


人体有着强大的、完善的自我调节能力,这是人类历经漫长的进化之后所凝聚的精髓,是任何药物都代替不了的。

实在是受用!

谢谢楼主呀!
 
呵呵,从头到尾看了一遍。不错。
 
回复 36# 朗塔塔格


不客气,对大家有帮助就好。
该谢谢作者。
 
资料不错!就是少了一些,看了不过瘾!!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