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伤寒条文大家谈之 57条

如果病人复烦, 嘴巴还有点干, 怎么办?
 
以下二条文都有复字,从使用字的习惯性可能对理解本条复字的意义有帮助.
29.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
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45.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先生说的有道理,古汉语中的复不知道和现在的意思是否一样?发汗,复下之为逆,若先下之,不为逆。抱歉原文背不过,和原文有出入。这其中的复怎么解释
 
回复 1# 董红昌


烦者热也,复烦者表未清也,或复感风寒也,浮数即浮紧,当用麻黄汤,但已发汗,腠理开泄,故不可更用麻黄峻汗也.当见桂枝之证方可用之,不然就要观其脉证,随证治之,不一定用桂枝也.大部分是刘渡舟的观点
 
回复 13# gqdxk


同意
 

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090)

这里很明显:“复”作反而讲,而且结合下文之“反”,可见此条文中复和反为对举,实为同义,乃为行文气势而分别用之。
 


先生说法不妥。
此二条您圈红之复均与57条不完全相同,反倒是没有圈红(我改为圈蓝)的复字,可作“再次”解,意当同于57条的复字。
以复其阳的复字应该是同“反”意,但此处之“反”并不做反而解,当通“返”字(这是用现代语法作解释),所以正如现代汉语中“复”有回复、恢复之意。
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的复字有点像57条,两解皆通,但我认为5:5平,怎样解释都可以,而57条之复字解为再次优于反而。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此条“烦”是直接作“热”解的,我觉得还算通。
去岁岁末以麻黄汤合附子理中汤加细辛治我家小儿高烧一案,开始退烧的那天清晨,全身微微汗出直到脚心,然后体温正常,上午十一点过后又开始低烧至37.5度左右,药再进一次,开始思睡,睡一个小时左右,汗出烧退。下午五点过后,体温又升高到37.5度左右,药再进一次,又开始思睡,睡一个小时左右,汗出烧退,就彻底好了。这两次重新开始低烧,我觉得就象此条文中所说的“复烦”,当时是否该用桂枝汤,倒没考虑过,只有将原来的药给喂了。
昨晚偶然翻朱进忠的书,朱氏讲对金匱“脉弦数,内有寒饮,冬夏难治”的理解与运用,读了两次,索然寡味,读第三次时突然记得以前治疗过一位吃激素20年的哮喘患者,正是这种情况,治疗当健脾养阴化痰饮、并疏肝燮理三焦。该患者因服我的中药无效,后又改吃激素,去年某天突然倒地后就再也没被抢救过来。
所以经典的学习与领悟确实很重要,哪位对哪条有切身的体会,交流出来,可能会造福更多的患者。
 


麻黄汤类方,热解汗出多在早晨五点左右,这个是经验之谈,因此时龙木当令,阳气上行,故有行云布雨之功。
 
我以为,烦本来就是热的一种体现,但烦字更提示了热的部位和热的起因,所以“复烦”不管是作“再一次心烦,或者反而心烦”来解,我们都应该考虑这个心烦的起因和来路。要不然混淆烦和热之间的区别,那如大青龙和栀子豉类等方用法,将会变的模糊不明。
 
六七年前花了些功夫看伤寒,现在看来又需要看了。有个师弟倒是能背整本的伤寒和金匱,估计自己是不得行的了。
 


我也下过这个死功夫,反复背诵伤寒论,但是可惜记性太差,背过即忘,嘿嘿。共同努力,共同提高。
 
我的师弟是部队医院的,某年全军举行中医经典的竞赛,师弟以前花过些功夫在伤寒、金匱方面,就负责这两部书。以前跟老师临床的时候,这个师弟与另一个师妹都去得早,师妹就拿出伤寒和金匱一条条的抽问师弟,师弟都能轻松背出,背了几条后,师弟会说,考一条复杂的嘛,这些都太简单了 。老师来了就说,这些关键要理解 。
师弟的医院里有个老先生病人很多,一天随便都是一百多,但是他们医院的中医会诊现在都是请师弟去,这位老先生也很喜欢师弟,教育他要好好读某本书,师弟去书店里找到了这本书,翻了一下,全是中药如何西用的,就没买。后来我们经常给师弟说,人家也是传了你心法的,你也不去好好继承 。那位提问题的师妹后来进了肿瘤医院,经常接手医她们主任医不好的病,主任很生气,差点被赶走 。据说这个主任也比较喜欢开中药。搞笑的事情很多,他们都学的不错。
 
在这里,“烦”是心里有热感的症状,因心热而烦。当然发热未必烦,譬如有明显的恶寒症状就不大可能心烦。烦大概是因为恶热。

说发汗已解,其实发汗后才半日根本不能断定已解,只有24小时后才能确定是否已解。这里所谓的已解仅仅是脉和症暂时消失而已。脉症消失十几小时了,一般认为大概已解了,而半日许又出现症状,出现心烦,这有些出乎意料,于是就用“复”字表达这样的心情。
 
回复 34# 自由草民


那您认为是什么导致了脉浮数,而不是脉浮缓,但最终却以桂枝汤而解呢?
 
回复 35# 董红昌


缓与紧反义,迟与数反义。说脉浮数,而不说脉浮缓,这不是说脉不缓,而是强调脉已转数。桂枝汤证不除外数脉,因为数脉是阳脉,迟脉才是阴脉。浮提示仍在表,其脉缓而没有说,因为只要不是寒邪束表就不是紧脉。脉性应当是浮缓而数。这是桂枝汤证。但是病人出现烦,这是有化热入里的倾向,还没有入里,可以用桂枝汤试一试,无碍。所以就说宜桂枝汤,而不说桂枝汤主之。
 
回复 36# 自由草民


缓脉者,缓和从容,或者涣散不收,与数脉不矛盾吗?温病初期,脉多浮数,是否也能用桂枝汤呢?
 
回复 37# 董红昌


我的理解是,表里同病,当先解其表,自然可用桂枝汤。其实温病初起应该有桂枝汤适应症,尤其是风温初起。但是邪热入里并没有一个很清楚的界限,在似入似未入得情况下更应该用桂枝汤,本证有心烦就是这样,可以用桂枝汤先解表,如果不愈则视情况而定。就是说桂枝汤不是禁忌。因此原文说的是宜桂枝汤,而不是桂枝汤主之。
 
伤寒论还有一条说:“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既然数脉连麻黄汤都不是其禁忌,当然更不是桂枝汤的禁忌。
 

您这样的说法,就如服用同样的药,别人吃了没问题,难道我吃了就会有问题吗?脉浮数,固然有可用麻黄汤或者桂枝汤的,但是是否脉浮数都可用麻黄汤或者桂枝汤呢?桂枝下咽,阳盛则毙。心烦脉浮数,是排除不了有阳证的可能的,您说呢?所以本贴主要是为了深入探讨57条的病机和病理,对于这些的深入探讨,更有利于我们把握伤寒论的辨证论治体系。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