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王洪图:黄帝内经灵枢白话解

【原文】黄帝日邪之中人脏奈何?岐伯日愁忧恐惧则伤心。形寒寒饮则伤肺,以其两寒相感,中外皆伤,故气逆而上行。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若有所大怒,气上而不下,积于胁下,则伤肝。有所击仆,若醉入房,汗出当风,则伤脾舌有所用力举重,若入房过度,汗出浴水,则伤肾。黄帝日五脏之中风,奈何?岐伯日阴阳俱感,邪乃得往。黄帝日善哉。

【提要】本段讲病邪侵袭人体五脏的原因以及风邪能够内侵于五脏的条件。

【白话解】黄帝问病邪侵袭人体五脏的情形是怎样的?岐伯回答说愁忧恐惧等情绪变化过久过激,就会使心脏受伤。形体受寒,又饮冷水,两寒相迫,就会使肺脏受伤。因为此表里两种寒邪内外相应,而使在内之肺脏和在外之皮毛都受到伤害,所以就会导致肺气失于肃降而上逆,进而发生喘、咳等病变。从高处坠落跌伤,就会使瘀血留滞在内,若此时又有大怒的情绪刺激,就会导致气上逆而不下,血亦随之上行,郁结于胸胁之下,而使肝脏受伤。倘若被击打或跌倒于地,或醉后行房事以致汗出后受风着凉,就会使脾脏受伤。倘若用力提举过重的物品,或房事过度以及出汗后用冷水沐浴,就会使肾脏受伤。

黄帝问五脏为风邪所侵袭,其情形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一定是属阴的五脏内有所伤,属阳的六腑外有所感,以致内外俱虚的情形下,风邪才能内侵五脏。

黄帝说说得真好。
 
【原文】黄帝问于岐伯日首面与身形也,属骨连筋,同血合于气耳。天寒则裂地凌冰[1],其卒寒或手足懈惰,然而其面不衣,何也?岐伯答日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臭,其浊气出于胃,走唇舌而为味。其气之津液皆上熏于面,而皮又厚,其肉坚,故天气甚寒不能胜之也。

【提要】本段讲面部不畏寒冷的原因。

`【注释】[1]凌冰即指积冰。

【白话解】黄帝问岐伯说人的头面和全身上下各部,所有筋骨密切相连,气血相合运行。但是当天气寒冷的时候,大地冻裂,冰雪凌人,此时若是天气猝然变冷,人们往往都是缩手缩脚,懒于动作,而面部却能露出在外面,并不用象身体那样必须穿上衣服才能御寒,这是什么缘故?

岐伯回答说周身的十二经脉以及与之相通的三百六十五络脉,其所有的血气都是上达于头面部而分别人于各个孔窍之中的。其阳气的精微上注于眼目,而使眼能够视其旁行的经气从两侧上注于耳,而使耳能够听;其积于胸中的宗气上出于鼻,而使鼻能够嗅;还有胃腑之谷气,从胃上达于唇舌,而使舌能够辨别五味。尤其是各种气化所产生的津液都上行熏蒸于面部,加之面部的皮肤较厚,肌肉也坚实,所以即使在极冷的天气里,它也仍能抗拒寒气而不畏寒冷。
 
【原文】黄帝日邪之中人,其病形何如?岐伯日虚邪[1]之中身也,洒淅动形。正邪[2]之中人也微,先见于色,不知于身,若有若无,若亡若存,有形无形,莫知其情。黄帝日善哉。

【提要】本段讲虚邪、正邪侵袭人体时,其显露在外表上的病象不同。

【注释】[1]虚邪指四时不正之邪,即所谓四时八节的虚邪贼风。伤于这种邪气,发病较剧。

[2]正邪指四季正常的风,仅在人汗出而腠理开泄时侵袭人体。伤于这种邪气,发病较轻。

【白话解】黄帝问外邪侵袭人体,其显露在外表上的病状情形是怎样的?

岐伯说虚邪侵袭人体,发病比较严重,病人有恶寒战栗的病象在外表上表现出来。正邪侵袭人体,发病比较轻微;,开始只在气色上略有所见,而在身体上是没有什么感觉的,就好像有病,又好像没有病,好像所感受的病邪早已消失,又好像仍存留在体内,同时在表面上可能有一些病证的形迹表现出来,但也有毫无形迹的,所以就不容易明了它的病情。黄帝说说得真好。
 
【原文】黄帝问于岐伯日首面与身形也,属骨连筋,同血合于气耳。天寒则裂地凌冰[1],其卒寒或手足懈惰,然而其面不衣,何也?岐伯答日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臭,其浊气出于胃,走唇舌而为味。其气之津液皆上熏于面,而皮又厚,其肉坚,故天气甚寒不能胜之也。

【提要】本段讲面部不畏寒冷的原因。

`【注释】[1]凌冰即指积冰。

【白话解】黄帝问岐伯说人的头面和全身上下各部,所有筋骨密切相连,气血相合运行。但是当天气寒冷的时候,大地冻裂,冰雪凌人,此时若是天气猝然变冷,人们往往都是缩手缩脚,懒于动作,而面部却能露出在外面,并不用象身体那样必须穿上衣服才能御寒,这是什么缘故?

岐伯回答说周身的十二经脉以及与之相通的三百六十五络脉,其所有的血气都是上达于头面部而分别人于各个孔窍之中的。其阳气的精微上注于眼目,而使眼能够视其旁行的经气从两侧上注于耳,而使耳能够听;其积于胸中的宗气上出于鼻,而使鼻能够嗅;还有胃腑之谷气,从胃上达于唇舌,而使舌能够辨别五味。尤其是各种气化所产生的津液都上行熏蒸于面部,加之面部的皮肤较厚,肌肉也坚实,所以即使在极冷的天气里,它也仍能抗拒寒气而不畏寒冷。
 
【原文】黄帝日邪之中人,其病形何如?岐伯日虚邪[1]之中身也,洒淅动形。正邪[2]之中人也微,先见于色,不知于身,若有若无,若亡若存,有形无形,莫知其情。黄帝日善哉。

【提要】本段讲虚邪、正邪侵袭人体时,其显露在外表上的病象不同。

【注释】[1]虚邪指四时不正之邪,即所谓四时八节的虚邪贼风。伤于这种邪气,发病较剧。

[2]正邪指四季正常的风,仅在人汗出而腠理开泄时侵袭人体。伤于这种邪气,发病较轻。

【白话解】黄帝问外邪侵袭人体,其显露在外表上的病状情形是怎样的?

岐伯说虚邪侵袭人体,发病比较严重,病人有恶寒战栗的病象在外表上表现出来。正邪侵袭人体,发病比较轻微;,开始只在气色上略有所见,而在身体上是没有什么感觉的,就好像有病,又好像没有病,好像所感受的病邪早已消失,又好像仍存留在体内,同时在表面上可能有一些病证的形迹表现出来,但也有毫无形迹的,所以就不容易明了它的病情。黄帝说说得真好。
 
【原文】黄帝问于岐伯日余闻之,见其色,知其病,命日明;按其脉,知其病,命日神;问其病,知其处,命日工。余愿闻见而知之,按而得之,问而极之,为之奈何?

岐伯答日夫色脉与尺之相应也,如桴叫鼓影响之相应也,不得相失也,此亦本末根叶之出候也,故根死则叶枯矣。色脉形肉不得相失也,故知一则为工,知二则为神,知三则神且明矣。

黄帝日愿卒闻之。岐伯答日色青者,其脉弦也;赤者,其脉钩也黄者,其脉代也白者,其脉毛;黑者,其脉石。见其色而不得其脉,反得其相胜之脉[2],则死矣得其相生之脉[3],则病已矣。

【提要】本段讲察色、辨脉、观察尺肤的意义和重要性以及面色与脉象的对应关系及其意义。

【注释】[1]桴音浮,击鼓的槌子叫桴。

[2]相胜之脉相胜,就是相克的意思。比如,面色青,得弦脉,同应于肝,乃属色脉相符;如果色青却得毛脉,毛脉为肺脉,属金,此为金克木,则毛脉即为弦脉的相胜之脉。余此类推。 .

[3]相生之脉生,就是生扶的意思。比如色青而得石脉,石脉为肾脉,属水,此为水生木,则石脉即为弦脉的相生之脉。余此类推。

【白话解】黄帝问岐伯说我听说,通过观察病人气色就能够知道病情的,叫做明;通过切按病人的脉象而知道病情的,叫做神;通过询问病人的病情而知道病痛所在的,叫做工。我希望听你说说为什么通过望诊就可以知道病情,通过切诊就可以晓得病况,通过问诊就可以彻底了解病痛的所在呢?岐伯回答说由于病人的气色、脉象和尺肤,都与疾病有"一定的相应关系,这就好像看到木槌击鼓,随即就会听到响声一样,是不会有差错的;这也好似树木的根本与树木的枝叶之间的关系,树根死了,则枝叶也必然枯萎。病人的面色、脉象以及形体肌肉的变化,也是相一致的,它们都是内在疾病在体表上的反映。因此,在察色、辨脉和观察尺肤这三方面,能够掌握其中之一的就可以称为工,掌握了其中两者的就可以称为神,能够完全掌握这三方面并参合运用的就可以称为神而明的医生了。

黄帝说有关面色脉象方面的问题,希望听你详尽地解释一下。

岐伯回答说若病程中所呈现出的面色是青色,则与它相应的脉象应该是端直而长的弦脉;红色,与它相应的脉象应该是来盛去衰的钩脉;黄色,与它相应的脉象应该是软而弱的代脉;白色,与它相应的脉象应该是浮虚而轻的毛脉;黑色,与它相应的脉象应该是沉坚的石脉。以上是面色和脉象相应的关系,如果诊察到了面色,却不能诊得与之相应的脉象,反而诊得了相克的脉象,这就是死脉,预示着病危或是死亡;倘若诊得了相生的脉象,则即使有病也会很快痊愈的。
 
回复 23# 花香丁

“大肠小肠,皆属于胃”

医圣仲景《伤寒论》“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则是对经旨的具体发挥和临床应用。
 
回复 31# 花香丁

《灵枢•小针解》正文训诂略例
(文章来源:《医古文知识》杂志1994年第1期P44-45)

金 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关键词:灵枢•小针解 训诂

文献正文中的训诂,最早可追溯到甲骨刻辞中,但为数甚微。春秋战国时期,正文训诂渐增,据张新武《先秦文献正文中词义训诂辑录》统计,《周易》、《孝经》、《左传》等三十一部书中共有一千五百六十二条;其正文训诂之内容包括解释词语和串解句义等(见周大璞等《训诂学初稿》)。中医经典《黄帝内经》正是此期间著作,其正文训诂之例数目可观。如《灵枢•小针解》通篇内容皆为训诂,以释《灵枢•九针十二原》中关于“小针”(微针)的一些问题,如对守神、守机、补泻手法、察色脉、针害等加以解释(《素问•针解》篇亦有类似内容),并作进一步补充说明。丹波元简《灵枢识》云:“马云:《九针十二原》中,有小针之要,而此篇正以解其首篇,故名之曰小针解。”清•阮元曾说:“经传本文,即有训诂。”(《经籍纂诂•凡例》)故《灵枢•小针解》篇当属正文训诂之范畴。该篇中正文训诂内容主要有下述几方面。

一、解释词义

《小针解》训释词义之方法,主要有义训(即直接陈述词义而不借助音和形的方法)、互训、观境为训(根据词义所处的语言环境,以推求词语的准确解释)、义界,其次是声训(了解文字的通假情况)。

1. 互训和观境为训:

互训是义训方法之一,即用近义词解释。如《灵枢•九针十二原》云:“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小针解》释云:“所谓‘易陈‘者,易言也。”等于说:“陈,言也。”按《文选•古诗十九首》:“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李善注:“陈,犹说也。”陈、言二字义近相训乃陈述叙说之义。 又如《灵枢•九针十二原》云:“神乎?神客在门。”《小针解》云:“神者,正气也;客者,邪气也。”神与正气、客与邪气,并非义近(同)却为之注,是谓“观境为训”,即揭示某个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含义。 再如《灵枢•九针十二原》云:“往者为逆,来者为顺。”《小针解》云:“‘往者为逆’者,言气虚而小;小者,逆也。‘来者为顺’者,言形气之平;平者,顺也。”等于说:“逆者,小也;小者,逆也。顺者,平也;平者,顺也。”逆、顺二字乃观境为训。《广雅•庚韵》:“平,和也。”《广雅•戈韵》:“和,顺也。”[《康熙字典》:“顺……又(增韵)和也。”]可见平、顺二字义近而相训。

2. 义界:

用一个词组(或一句话)对被训释词做出简明的解说,确定它的意义范围。如《灵枢•九针十二原》云:“粗守形。”《小针解》云:“粗守形者,守刺法也。”等于说:“形,刺法也。”刺法乃偏正词组。

3. 声训:

《灵枢•小针解》篇有几则涉及字的通假情况,如《灵枢•九针十二原》云:“粗之闇乎?”《小针解》作“粗之暗”。《玉篇•门部》:“闇与暗同。”《周礼•春官•眡祲》:“五曰闇。”孙诒让《周礼正义》:“闇即暗之借字。”段注《说文》:“五曰闇……暗者,正字;闇者,假借字也。”可见《小针解》径作“暗”,系以本字来释同音之借字“闇”,义即愚昧不明。 再如《灵枢•九针十二原》云:“邪胜则虚之。”《小针解》云:“言诸经有盛者,皆泻其邪也。”串讲全句之同时寓训释词“盛”,以释原文之“胜”。《素问•逆调论》:“独治者,不能生长也,独胜而止耳。”王冰注:“胜,盛也。”二字乃同音通假字,其本字应为“盛”,亢盛之义。上述两则皆为以本字(暗、盛)释假借字(闇、胜)。

二、串讲句意

《小针解》篇主要采取此法,其训诂术语时用“言”。如《灵枢•九针十二原》云:“夫气之在脉也,邪气在上。”《小针解》释云:“言邪气之中人也高,故邪气在上。” 又如《灵枢•九针十二原》云:“针太深则邪气反沉。”《小针解》云:“言浅浮之病,不欲深刺也。深刺则邪气从之入,故曰反沉也。”有时无训诂术语,训释时多先引训释对象的原文,原文后加词尾“者”字,接着训释。如《九针十二原》云:“上守神。”《小针解》云:“上守神者,守人之血气有余,可补泻也。”又如训“粗守关”云:“粗守关者,守四肢而不知血气正邪之往来也。”

《小针解》之串讲句意的训诂手段是综释全句,兼举训词。如《九针十二原》云:“满则泄之。”《小针解》云:“满则泄之者,气口盛而当泻之也。”串讲全句之同时已寓训释词“盛、泻”,以释原文之“满、泄”,等于说“满,盛也”、“泄,通泻”。《素问•通评虚实论》云:“邪气盛则实。”盛乃实证,故云“当泻之也”。

三、分析句读

正文训诂中分析句读者实属少见,但《小针解》有一则通过词语解释,可助分析句读。《灵枢•九针十二原》云:“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门。”(中间未加句读)关于这段原文之句读,古今诸贤未尽一致。如张介宾《类经•针刺类》之句读为:“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门。”注云:“神乎神,言正气盛衰,当辨于疑似也。”这样句读有句末韵脚押韵的理论依据,时贤刘振民等也如此。他说:“依照这段文字的音韵,其正确的句读当是:‘(正)……粗守形,上守神(真)。神乎神(真),客在门(文)。未睹其疾,恶知其原(元)。’这里是真、文、元合韵相押。”(刘振民、周笃文、钱超尘等《医古文基础》,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年版)此句读与《类经》同。实际上“神乎神客在门”之句读,《小针解》已有明训,即正如《灵枢识》所云:“简按:《小针解》曰:‘神客者,正邪共会也。神者,正气也;客者,邪气也。在门者,邪循正气之所出入也。’据此,则‘神乎’二字句,神客,谓神与客也。”通过分析《小针解》词语解释可知:“神客”当连读,第三个“神”字,当属下句。故其正确句读应为:“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门。”方与经旨相吻。

四、阐述语法

《灵枢•九针十二原》云:“凡用针者,虚则实之。”《小针解》云:“所谓‘虚则实之’者,气口虚而当补之也。”串讲中已寓训释词“补”,以训原文之“实”,等于说:“实,补也。”补乃动词,可带宾语,“实”为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即“虚则补之”。 《小针解》训释“邪胜则虚之”句云:“言诸经有盛者,皆泻其邪也。”串讲同时已寓训释词“泻”,以释原文之“虚”字,等于说:“虚,泻也。”其语法与上述之“实”相同。

2010-04-16.
 
回复 46# 花香丁


“见其色,知其病,命日明;按其脉,知其病,命日神;问其病,知其处,命日工。”

上句与《难经·六十一难》所云:“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不尽一致,说明皆有所本,皆有各自的师承。
 
【原文】黄帝问于岐伯日五脏之所生,变化之病形何如?岐伯答日先定其五色五脉之应,其病乃可别也。

黄帝日色脉已定,别之奈何?岐伯日调其脉之缓、急、小、大、滑、涩,而病变定矣。

【提要】本段阐述了了解五脏病情的条件。

【白话解】黄帝问岐伯说五脏所发生的疾病,以及它的内在变化和反映于体表的病状,是怎样的?岐伯回答说首先要确定了五脏与五色、五脉的对应关系,五脏的病情才可以辨别。

黄帝问确定了气色和脉象与五脏对应的关系之后,怎么就能够判别病情了呢?岐伯说只要再诊查出脉来的缓急、脉象的大小、脉势的滑涩等情况,就可以确定是什么病变了。
 
【原文】黄帝日调之奈何?岐伯答日脉急者,尺之皮肤亦急;脉缓者,尺之肤亦缓脉小者,尺之皮肤亦减而少气;脉大者,尺之皮肤亦贲而起;脉滑者,尺之皮肤亦滑脉涩者,尺之皮肤亦涩。凡此变者,有微有甚。故善调尺者,不{寺于寸;善调脉者,不待于色。能参合而行之者,可以为上工,上工十全九;行二者,为中工,中工十全七;行一者,为下工,下工十全六。

【提要】本段讲脉象与尺肤的对应关系以及在诊病时运用察色、辨脉和观察尺肤的意义。

【注释】[1]贲音坟,即大的意思。

【白话解】黄帝问怎样来诊查这些脉象的情况呢?

岐伯回答说脉来急促,则尺部的皮肤也显得紧急;脉来徐缓,则尺部的皮肤也显得松弛;脉象小,则尺部的皮肤也显得瘦薄而少气;脉象大,则尺部的皮肤也显得好像要隆起似的;脉象滑,则尺部的皮肤也显得滑润;脉象涩,则尺部的皮肤也显得枯涩。大凡这一类的变化,有显著的也有不甚显著的,所以善于观察尺肤的医生,有时可以不必诊察寸口的脉象;善于诊察脉象的医生,有时也可以不必察望面色。能够将察色、辨脉以及观察尺肤这三者相互配合而进行诊断的医生,就可以称为上工,上工治病,十个病人中可以治愈九个;对色、脉、尺肤这三方面的诊察,能够运用其中两种的医生称为中工,中工治病,十个病人中可以治愈七个;对色、脉、尺肤这三方面的诊察,仅能进行其中之一的医生称为下工,下工治病,十个病人中只能治愈六个。
 
【原文】黄帝日请问脉之缓、急、小、大、滑、涩之病形何如?

岐伯日臣请言五脏之病变也。心脉急甚者为瘛瘢[1];微急为心痛引背,食不下。缓甚为狂笑微缓为伏梨[2]在心下,上下行,时唾血。大甚为喉[3]嘲;微大为心痹引背,善泪出。小甚为善哕[4]微小为消瘅。滑甚为善渴;微滑为心疝引脐,小腹鸣。涩甚为喑;微涩为血溢[5],维厥耳鸣,颠疾。[6]

【提要】本段讲心脉出现缓、急、小、大、滑、涩这些脉象时所对应的病证。

【注释】[1]瘛疚音斥纵,筋脉挛急叫瘛,筋脉弛长叫疚。瘛癜,也就是手足相引,一伸一缩地搐搦现象。

[2]伏梁病名,指心下的积聚,属五脏积病之一。

[3]喉吩吩,佾,音介,有芥蒂之意。喉吩,就是形容喉中如有物梗阻的感觉。

[4]哕音月,指因气上逆而发出的声音,也就是有声无物的作呕,亦称呃逆。

[5]血溢即指吐血、衄血而言。

[6]维厥维,就是四维,也就是手足四肢。维厥,就是手足厥冷的意思。

【白话解】黄帝说请问缓、急、小、大、滑、涩这些脉象,它们所对应的病状情形是怎样的?

岐伯说让我就五脏所对应的这些脉象的病变分别来说吧心脉急甚的,会见到手足搐搦;微急的,会见到心痛牵引后背,饮食不下。心脉缓甚的,会见到神散而狂笑不休;微缓的,是气血凝滞成形,伏于心胸之下的伏梁病,其滞塞感或上或下,能升能降,有时出现唾血。心脉大甚的,会见到喉中如有物阻而梗塞不利;微大的,是血脉不通的心痹病,心痛牵引肩背,并时时流出眼泪。心脉小甚的,会见到呃逆时作;微小的,是多食善饥的消瘅病。心脉滑甚的,是血热而燥,会时时口渴;微滑的,会见到热在于下的心疝牵引脐周作痛,并有少腹部的肠鸣。心脉涩甚的,会见到音哑而不能说话;微涩的,会见到血溢而发生吐血、衄血之类的病证、四肢逆厥以及耳鸣等头部疾患。
 
【原文】 肺脉急甚为癫疾微急为肺寒热,怠惰,咳唾,引腰背胸,若鼻息肉不通。缓甚为多汗;微缓为痿瘘,偏风,头以下汗出不可止。大甚为胫肿;微大为肺痹引胸背,起恶日光。小甚为泄;微小为消瘅。滑甚为息贲[1]上气,微滑为上下出血。涩甚为呕血;微涩为鼠瘘,在颈支腋之间,下不胜其上,其应善疫矣。

【提要】本段讲肺脉出现缓、急、小、大、滑、涩这些脉象时所对应的病证。

【注释】[1]息贲贲,音奔。息贲,属五积病之一。因肺气郁结于肋下,而致喘息上贲气急,故名息贲。

【白话解】肺脉急甚的,是癫疾的脉象表现;微急的,是肺中有寒热并存的病证,可见到倦怠乏力,咳而唾血,并牵引腰背胸部作痛,或是鼻中有息肉而导致鼻腔阻塞不通、呼吸不畅等症状。肺脉缓甚的,是表虚而多汗;微缓的,是手足软弱无力的痿证、瘘疮病、半身不遂以及头部以下汗出不止的证候。肺脉大甚的,会见到足胫部肿胀;微大的,是烦满喘息而呕吐的肺痹病,其发作时会牵引胸背作痛,且怕见日光。肺脉小甚的,是阳气虚而腑气不固的泄泻病;微小的,是多食善饥的消瘅病。肺脉滑甚的,会见到喘息气急,肺气上逆;微滑的,会见到口鼻与二阴出血。肺脉涩甚的,会见到呕血;微涩的,主因气滞而形成的鼠瘘病,其病发于颈项及腋肋之间,同时还会伴有下肢轻而上肢重的感觉,此外患者还常常会感到下肢酸软无力。
 
【原文】肝脉急甚者为恶言;微急为肥气[1],在胁下若覆杯。缓甚为善呕;微缓为水瘕痹[2]也。大甚为内痈,善呕衄;微大为肝痹阴缩,咳引小腹。小甚为多饮;微小为消瘅。滑甚为癀疝[3]微滑为遗溺。涩甚为溢饮;微涩为瘼挛筋痹。

【提要】本段讲肝脉出现缓、急、小、大、滑、涩这些脉象时所对应的病证。

【注释】[1]肥气属五积之一,是肝积的病名。肥气,是形容肝气聚于左胁之下,如倒扣的杯子,突出如肉,而显得肥盛的样子。

[2]水瘕痹瘕,指的是腹中聚散无常、时有时无的结块肿物。痹,是闭的意思。水瘕痹,就是水积于胸下而结聚成形,并见小便不利的病证。

[3]癀疝癀,音颓,阴囊肿大叫做癀。癀疝,是疝气的一种。

【白话解】肝脉急甚的,会见到口出愤怒的言语,易怒少喜;微急的,是肝气积聚于胁下所致的肥气病,其状隆起如肉,就好像倒扣着的杯子一样。肝脉缓甚的,会见到时时呕吐;微缓的,是水积胸胁所致的水瘕痹病,同时还会出现小便不利。肝脉大甚的,主肝气郁盛而内发痈肿,其病会见到时常呕吐和出鼻血;微大的,是肝痹病,其病会见到阴器收缩,咳嗽时牵引少腹部作痛。肝脉小甚的,主血不足而口渴多饮;微小的,主多食善饥的消瘅病。肝脉滑甚的,主阴囊肿大的癀疝病;微滑的,主遗尿病。肝脉涩甚的,是水湿溢于肢体的溢饮病;微涩的,主因血虚所致的筋脉拘挛不舒的筋痹病。
 
【原文】 脾脉急甚为痪瘀;微急为膈中[1],食饮入而还出,后沃沫。缓甚为痿厥;微缓为风痿,四肢不用,心慧然若无病。大甚为击仆;微大为疝气,腹里大脓血,在肠胃之外。小甚为寒热,微小为消瘅。滑甚为瘸癃;微滑为虫毒蜻蝎[2]腹热。涩甚为肠瘸微涩为内瘸,多下脓血。

【提要】本段讲脾脉出现缓、急、小、大、滑、涩这些脉象时所对应的病证。

【注释】[1]膈中指肝旺侮脾以致脾不能运的病证,其主症是饮食入胃后又复吐出(食人即吐)。

[2]虫毒蝻蝎泛指肠中的各种寄生虫病。"蜻"字和"虫尤"字均通"蛔"字,音回。

【白话解】脾脉急甚的,主手足搐搦;微急的,是膈中病,会见到因脾气不能上通而致饮食入胃后复吐出,大便下涎沫等症状。脾脉缓甚的,会见到四肢痿软无力而厥冷;微缓的,是风痿,会见到四肢偏废,但因其病在经络而不在内脏,所以心里明白,神志清楚,就好像没有病一样。脾脉大甚的,主猝然昏仆的病证,其病状就好像突然被击而倒地一样;微大的,是疝气,其病乃是由脾气壅滞而导致的腹中有大脓血且在肠胃之外的病证。脾脉小甚的,主寒热往来的病证;微小的,是多食善饥的消瘅病。脾脉滑甚的,是阴囊肿大兼见小便不通的癀癃病;微滑的,主腹中之湿热熏蒸于脾而生的各种虫病。脾脉涩甚的,是大肠脱出的肠癀病;微涩的,是肠腑溃烂腐败的内癀病,其病大便中会便下很多脓血。
 
【原文】肾脉急甚为骨癫疾[1];微急为沉厥奔豚

[2],足不收,不得前后。缓甚为折脊;微缓为洞,洞者,食不化,下嗌还出。大甚为阴痿微大为石水

[3],起脐已下至小腹睡睡然

[4]上至胃脘,死不治。小甚为洞泄微小为消瘅。滑甚为癃瘙;微滑为骨痿,坐不能起,起则目无所见。涩甚为大痈,微涩为不月沉痔[5]。

【提要】本段讲肾脉出现缓、急、小、大、滑、涩这些脉象时所对应的病证。

【注释】 [1]骨癫疾是病邪深入至骨,邪气壅闭而胀满,伴有汗出于外,烦闷于内等现象的病证。属重证。

[2]奔豚是五积病之一,指肾脏积气。其病发自少腹,上至心下,似豚奔突,上下走窜,故名奔豚。

[3]石水是水肿病的一种。《金匮要略》中形容它的症状为脉沉、腹满而不喘。

[4]睡睡然睡,音垂,重而下坠之意。睡睡然,即形容腹大胀满,似要下坠的样子。

[4]不月沉痔月,即指月经;不月,就是月经不来,引申为月经不调。沉痔,即指日久不愈的痔疮。

【白话解】肾脉急甚的,主病邪深入于骨的骨癫疾;微急的,主肾气沉滞以致失神昏厥的病证以及肾脏积气的奔豚证,还会见到两足难以屈伸,大小便不通等症状。肾脉缓甚的,主脊背痛不可仰的病证;微缓的,主洞病,这种洞病的症状,是食物下咽之后,还未消化即便吐出。肾脉大甚的,是火盛水衰的阴痿病;微大的,是气停水积的石水病,其病会见到肿胀起于脐下,其肿势下至少腹,而使少腹胀满下坠,上至胃脘,它是属于不易治疗的死证。肾脉小甚的,主直泻无度的洞泄病;微小的,是多食善饥的消瘅病。肾脉滑甚的,是小便癃闭,兼见阴囊肿大的癀癃病;微滑的,主热伤肾气的骨痿病,其病能坐而不能起,起则双目昏黑,视物不清,若无所睹。肾脉涩甚的,会见到气血阻滞以致外发大痈;微涩的,主妇女月经不调的病证,或是日久不愈的痔疾。
 
【原文】黄帝日病之六变者,刺之奈何?岐伯答日诸急者多寒;缓者多热;大者多气少血小者血气皆少滑者阳气盛,微有热;涩者多血少气,微有寒。是故刺急者,深内Ⅲ而久留之。刺缓者,浅内而疾发针,以去其热。刺大者,微泻其气,无出其血。刺滑者,疾发针而浅内之,以泻其阳气而去其热。刺涩者,必中其脉,随其逆顺而久留之,必先按而循囱之,已发针,疾按其瘸[3],无令其血出,以和其脉。诸小者,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4]也。

【提要】本段讲出现缓、急、小、大、滑、涩这些脉象时所对应的针刺治疗方法。

【注释】[1]内同"纳",即以针刺人皮肤的意思。

[2]循即指按摩。

[3]痛音委,指针刺后皮肤上起的瘢痕,在此代指针孔。

[4]甘药是指性味甘温的药物。脾属土而喜甘,用甘药可补益脾气,脾旺则五脏之气俱盛,所以对阴阳形气俱不足的患者,不用针刺而用甘药来调理。

【白话解】黄帝问对于在疾病变化过程中出现上述六种脉象时的情况,应该怎样进行相应的针刺治疗呢?

岐伯回答说各种出现急脉的病证,大多是寒性的;出现缓脉的病证,大多是热性的;出现大脉的病证,属于阳盛而气有余,阴衰而血不足;出现小脉的病证,属于阳虚阴弱,气血皆少;出现滑脉的病证,属于阳气盛实而微有热;出现涩脉的病证,属于气滞,且阳气不足而微有寒(按本句原文为"多血少气",而涩脉实为气滞少血,故疑"多血"乃为"少血"之误,详见按语)。所以,在针刺治疗出现急脉的病证时,因其多寒,且寒从阴而难去,故要深刺,并长时间留针;在针刺治疗出现缓脉的病变时,因其多热,且热邪从阳而易散,故要浅刺,并迅速出针,而使热邪得以随针外泄;在针刺治疗出现大脉的病变时,因其阳盛而多气,故可以微泻其气,但不能出血;在针刺治疗出现滑脉的病变时,因其阳气盛实而微有热,故应当在进针后迅速出针,且进针亦宜较浅,以疏泄体表的阳气而宣散热邪;在针刺治疗出现涩脉的病变时,因其气滞而不易得气,故在针刺时必须刺中患者的经脉,并且要随着经气的运行方向行针,还要长时间的留针,此外在针刺之前还必须先按摩经脉的循行通路,使其气血流通以利经气运行,在出针之后,更要迅速地按揉针孔,不使它出血,从而使经脉中的气血调和。至于各种出现小脉的病变,因其阳虚阴弱,气血皆少,内外的形气都已不足,故不适宜使用针法进行治疗,而应当使用甘药来进行调治。

【按语】涩者多血少气从涩脉的性质而言,这里的"多血"似为"少血"之误。张介宾说涩脉说明有气滞,是血少;气血俱虚,则阳气不足,所以微微表现出寒象。
 
【原文】黄帝日余闻五脏六腑之气,荥输所入为合,令何道从入,入安连过,愿闻其故。岐伯答日此阳脉之别入于内,属于腑者也。

黄帝日荥输与合,各有名乎?岐伯答日荥输治外经,合治内腑。

黄帝日治内腑奈何?岐伯日取之于合。

黄帝日合各有名乎?岐伯答日胃合于三里,大肠合入于巨虚上廉,小肠合入于巨虚下廉,三焦合入于委阳,膀胱合入于委中央,胆合入于阳陵泉。

黄帝日取之奈何?岐伯答日取之三里者,低跗取之巨虚者,举足;取之委阳者,屈伸而索之委中者,屈而取之;阳陵泉者,正竖膝予之齐下至委阳之阳取之;取诸外经者,揄申而从之。

【提要】本段讲手足阳经之荥穴、输穴与合穴的治疗作用以及六腑各自之下合穴的名称、取法及其治疗作用。

【白话解】黄帝说我听说五脏六腑的脉气,都出于井穴,而流注于荥、输等各穴,最后进入于合穴,那么,这些脉气是从什么通路上进人于合穴的,在进入合穴时又和哪些脏腑经脉相连属呢?我想听你讲讲其中的道理。岐伯回答说您所说的,是手足各阳经的别络入于体内,再连属于六腑的情况。黄帝问荥穴、输穴与合穴,都各有其特定的治疗作用吗?岐伯回答说荥穴、输穴,其脉气都浮显在较浅部位,故它们适用于治疗显现在体表和经脉上的病证;合穴的脉气深入于内,故它适用于治疗内腑的病变。

黄帝问人体内腑的疾病,该怎样来进行治疗呢?岐伯说应当取用各腑之气与足三阳经相合的部位(即下合穴)来进行治疗。

黄帝说六腑各自之腑气与足三阳经相合的部位都各有它自己的名称吗?岐伯回答说胃腑的腑气合于本经的合穴足三里穴;大肠腑的腑气合于足阳明胃经的上巨虚穴;小肠腑的腑气合于足阳明胃经的下巨虚穴;三焦腑的腑气合于足太阳膀胱经的委阳穴;膀胱腑的腑气合于本经的合穴委中穴;胆腑的腑气合于本经的合穴阳陵泉穴。

黄帝说这些下合穴的取穴方法,是怎样的呢?岐伯回答说取足三里穴时,要使足背低平才能取之;取上、下巨虚穴时,要举足才能取之;取委阳穴时,要屈伸下肢以判断出胭窝横纹的位置后,再到胭窝横纹的外侧部去寻找它;取委中穴时,要屈膝才能取之;取阳陵泉穴时,要正身蹲坐,竖起膝盖,然后再沿着膝盖外缘直下,至委阳穴的外侧部(即腓骨小头前下方)取之。至于要取用浅表经脉上的荥输各穴来治疗外经的疾患时,也应在牵拉伸展四肢,而使经脉舒展、气血畅通之后,再行取穴。

【按语】六腑各自之腑气与足经相合的部位,即六腑在下肢足三阳经的合穴,也就是今天所说的下合穴。
 
回复 1# 花香丁

【题解】补注:
明·马莳《灵枢注证发微》:“内有九针之名,又有十二原穴,故名篇。自篇内‘小针之要’以下,岐伯尽解于第三篇《小针解》之内,故愚释此篇即以《小针解》之义入之,不敢妄用臆说也。《素问》有《针解篇》,亦与此二篇小同,当合三篇而观之,其义无余蕴矣。”

河间金栋。
 
回复 1# 花香丁


【笺正】
[余子万民]:据【白话解】之义“子,指自己的子女。”,可商榷。
按:时贤杨鹏举校注《灵枢经》注释云:“子,爱护。《礼记·中庸》‘子庶民’,郑玄注:‘子,犹爱也。’”子,爱护之义。可参。
又,“子万民”,子,意动词,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古代汉语中,常见“以……为……”这样一种动词性结构,简称叫“以为式”。“子万民”,即“以万民为子”。二义相同,两说可并存。

[养百姓]:据【白话解】之义指“养育他们”,欠妥。
按:日本·丹波元简《灵枢识》:“百姓,《国语·周语》注:‘百姓,百官有世功者。’又《书·尧典》孔传:‘百姓,百官。’”时贤杨鹏举校注《灵枢经》注释云:“养,《说文》:‘养,供养。’《古今韵会举要·漾韵》:‘养,下奉上曰养。’百姓,官;平民。此指百官。《诗·小雅·天保》:‘群黎百姓。’”此说为是。养,指供养。百姓,指百官,非指平民百姓。

[租税] :据【白话解】之义指“钱粮赋税”,为是。
按:日本·丹波元简《灵枢识》:“租税,田赋也。又,凡赋取者曰税。《史·食货志》:‘食租、衣税。’”

这句话的意思是指:“我爱护的人是数以万计的老百姓,让他们来奉养百官,就收他们的租税。”(时贤杨鹏举校注《灵枢经》之语译)。

河间金栋。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