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10/03/02
- 帖子
- 930
- 获得点赞
- 5
- 声望
- 0
- 年龄
- 34
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 2010-04-09
我是一名中医学院的学生,经过三年的理论学习及半年多的临床实习,我对现在的中医药临床教学产生了一点自己的看法,愿意与同行探讨。
几千年来,中医药学的传承都是采取师带徒的方式,学生采取侍诊的形式跟随某一老师学习。这种形式的优点是实践性强,学生容易产生感性认识;缺点是视野比较狭窄,学生只能学到带教老师的学术理论和经验,学习的内容局限,不利于中医药学的交流和发展,更不利于中医药学走向国际。
现在为了加快中医药学的发展,国家采取办学方式集中教授各门中医药学课程。学生进校后,先学习理论,再经历临床实践,其理论教学主要由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完成,这种学习模式使得我们很少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致使我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很难发挥。另外,现在中医院校招生,多从高中应届生中选取,我们在进校前大多数同学从未接触过中医理论,而中医课程并不像语文、数学、历史那样从小学阶段就开设,所以中医药学对我们大多数同学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加之中医理论抽象难懂,给我们的入门和掌握增加了困难。
对此,我有以下几点想法。
采取融会贯通法。按照中医学院课时的设置,中药学和方剂学各占一定比例,安排学生先上中药学,再上方剂学,而且是由不同的老师授课,导致我们学习中草药时完全没有概念,只能死记硬背它的功效,这样既不利于对中药的掌握,也不利于灵活应用。为了更好学习中药和方剂,我认为中药和方剂应该结合起来授课,把中药放在方剂中讲解,讲解中药在方剂中由于配伍不同、剂量不等,所发挥的功效也不同,就像把英语单词放进不同的例句中讲解一样,把中药放在不同的方剂中讲解,能更好地理解记忆和掌握应用。为了加深对中药的感性认识,应该增加中药实践课,让我们多认识中药,了解中药栽培。这种直观的感性认识能增加我们对中药的记忆和理解。
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中医药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由于受到应试教学的影响,在中医药临床教学的课程设计上,重理论而轻实践,临床教学环节薄弱,理论教学和临床应用脱节。现在的中医临床课,大部分由中医临床教师讲解,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即便举出一些病例进行讲解,我们总觉得少了那份最直观的感性认识。通过半年临床实习,我认为可以把临床课直接放入临床学院进行讲解,临床教学部指定专人负责,教师在讲解相关章节后,选择典型病人让我们学习,让我们亲自接触病人,把抽象内容客观化,加强理论联系实践。又或者在讲授理论课之前,让我们先接触典型病例,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结合病人情况编写简单病案,按照大纲上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提出问题让我们讨论,然后再由教师进行系统授课,这种带着问题的学习方法,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效率。
现在大多数学校采取先学完所有课本知识,再上临床实习,同学们都觉得以前学的知识和临床应用完全脱节,重新掌握起来有些吃力并且效率也不高。我认为,最关键的是一定要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让我们亲自接触典型病人,将所学知识和临床应用充分结合,这样可以加深我们所学的知识点印象。记得学习黄疸病时,老师在课堂上讲解阳黄和阴黄的区别,我和大多数同学对此都没什么概念,一知半解的,考试时也只能靠死记硬背。但实习后,我在消化内科第一次见到了黄疸病人,肝癌晚期的黄疸和胆囊炎的黄疸,我们就理解了什么是黄如橘色的阳黄和黄色晦暗的阴黄,茅塞顿开。
临床课程是理论基础课和实践的桥梁,通过这种学习方法,能改变当前临床教学环境的薄弱,理论学习和临床教学的脱节,改变中医药院校学生高分低能,实践能力差的状况,使临床课真正成为理论联系实际的课程,能让我们实习及毕业后走上临床时尽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而不是理论和实际的脱离。
我是一名中医学院的学生,经过三年的理论学习及半年多的临床实习,我对现在的中医药临床教学产生了一点自己的看法,愿意与同行探讨。
几千年来,中医药学的传承都是采取师带徒的方式,学生采取侍诊的形式跟随某一老师学习。这种形式的优点是实践性强,学生容易产生感性认识;缺点是视野比较狭窄,学生只能学到带教老师的学术理论和经验,学习的内容局限,不利于中医药学的交流和发展,更不利于中医药学走向国际。
现在为了加快中医药学的发展,国家采取办学方式集中教授各门中医药学课程。学生进校后,先学习理论,再经历临床实践,其理论教学主要由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完成,这种学习模式使得我们很少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致使我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很难发挥。另外,现在中医院校招生,多从高中应届生中选取,我们在进校前大多数同学从未接触过中医理论,而中医课程并不像语文、数学、历史那样从小学阶段就开设,所以中医药学对我们大多数同学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加之中医理论抽象难懂,给我们的入门和掌握增加了困难。
对此,我有以下几点想法。
采取融会贯通法。按照中医学院课时的设置,中药学和方剂学各占一定比例,安排学生先上中药学,再上方剂学,而且是由不同的老师授课,导致我们学习中草药时完全没有概念,只能死记硬背它的功效,这样既不利于对中药的掌握,也不利于灵活应用。为了更好学习中药和方剂,我认为中药和方剂应该结合起来授课,把中药放在方剂中讲解,讲解中药在方剂中由于配伍不同、剂量不等,所发挥的功效也不同,就像把英语单词放进不同的例句中讲解一样,把中药放在不同的方剂中讲解,能更好地理解记忆和掌握应用。为了加深对中药的感性认识,应该增加中药实践课,让我们多认识中药,了解中药栽培。这种直观的感性认识能增加我们对中药的记忆和理解。
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中医药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由于受到应试教学的影响,在中医药临床教学的课程设计上,重理论而轻实践,临床教学环节薄弱,理论教学和临床应用脱节。现在的中医临床课,大部分由中医临床教师讲解,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即便举出一些病例进行讲解,我们总觉得少了那份最直观的感性认识。通过半年临床实习,我认为可以把临床课直接放入临床学院进行讲解,临床教学部指定专人负责,教师在讲解相关章节后,选择典型病人让我们学习,让我们亲自接触病人,把抽象内容客观化,加强理论联系实践。又或者在讲授理论课之前,让我们先接触典型病例,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结合病人情况编写简单病案,按照大纲上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提出问题让我们讨论,然后再由教师进行系统授课,这种带着问题的学习方法,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效率。
现在大多数学校采取先学完所有课本知识,再上临床实习,同学们都觉得以前学的知识和临床应用完全脱节,重新掌握起来有些吃力并且效率也不高。我认为,最关键的是一定要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让我们亲自接触典型病人,将所学知识和临床应用充分结合,这样可以加深我们所学的知识点印象。记得学习黄疸病时,老师在课堂上讲解阳黄和阴黄的区别,我和大多数同学对此都没什么概念,一知半解的,考试时也只能靠死记硬背。但实习后,我在消化内科第一次见到了黄疸病人,肝癌晚期的黄疸和胆囊炎的黄疸,我们就理解了什么是黄如橘色的阳黄和黄色晦暗的阴黄,茅塞顿开。
临床课程是理论基础课和实践的桥梁,通过这种学习方法,能改变当前临床教学环境的薄弱,理论学习和临床教学的脱节,改变中医药院校学生高分低能,实践能力差的状况,使临床课真正成为理论联系实际的课程,能让我们实习及毕业后走上临床时尽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而不是理论和实际的脱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