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名老中医温病验案学习活动之二

雪庐先生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10/01/08
帖子
299
获得点赞
0
声望
16
朱男,81岁。夏末秋初,身热半月未退,面色垢浊,中脘满闷,上半身阵阵汗出,两耳不聪,神志尚清。舌白腻厚,脉象迟缓,沉取仍有躁意。

请定治则、处方、医嘱

一周后发原方
 
新开帖了,我把已经回复的粘贴过来哈

Hi泉
-----
感觉可以考虑用李东垣所提出的“甘温除大热”的方法。
用补中益气汤合增液汤+桑白皮

补中益气汤中的黄芪生用

三先生
---
夏末秋初 时属长夏而多湿
脉象迟缓,沉取仍有躁意 也说明是湿浊之气遏闭,阳气不能伸展
甘温除热 似非所宜

悬壶先生
-
从节令和症状表现来看,属于中医的湿温病。夏末秋初属于湿气当令的长夏季节,湿性粘腻缠绵,治不得法,半月不愈,是很正常的。面色垢浊,中脘满闷,上半身阵阵汗出,说明湿热在中上二焦,两耳不聪说明肝胆经也郁有湿热,神志尚清说明尚未传至心包。舌白腻厚,也说明病属湿热。湿阻气机,所以脉象迟缓,脉有躁象,是温病之脉,沉取始得,说明湿郁于内。
此例治法,当以芳化清透为主,只要遵循这一原则,在很多处方的基础上加减都可以取效,不必拘执于某一方。比如甘露消毒丹、藿朴夏苓汤、三仁汤、一、二、三加减正气散,可以合升降散,是否使用大黄根据大便情况而定,如舌质淡,加甘淡实脾之扁豆、苡仁、茯苓,可能取效更捷。因肝经有湿热,可加猪苓、茵陈、黄芩。试举一方:
藿香、厚朴、陈皮、杏仁、白蔻、苡仁、茯苓、泽泻、猪苓、茵陈、浙贝母、黄芩、连翘、蝉衣、僵蚕、滑石

Hi泉
---
多谢三先生和悬壶兄的教诲。辩证不准我又成庸医了,,,,看来功夫下的远远不够啊。
辩证上,悬壶兄已经写得很清楚了。
有一点我个人的想法,因湿热郁闭已久了,是不是应该把“痰”的因素也考虑进去呢?
我再试试,用龙胆泻肝汤合半夏厚朴汤,不知道是否对证,,,

龙胆草 黄芩 山栀子 泽泻 木通 车前子 当归 生地黄 柴胡 生甘草 厚朴 半夏 苏叶
 
Hi泉兄所论甚是,湿热久郁,是要考虑痰的因素,甘露消毒丹中用贝母正是此意。
去年夏秋季节,四川此类病症甚多。小儿有属于手足口病的,体温多不甚高;有属于疱疹性咽峡炎的,多高烧。
 
患者已达81岁高龄,本已阳气衰微加之身处湿气当令的长夏季节,内外湿邪狼狈为奸,雍滞三焦。因此患者才会出现身热长期不退,面色垢浊,中脘满闷,上半身阵阵汗出,两耳不聪,舌白腻厚,脉象迟缓,等一系列湿甚阳微的症状。治疗此证应芳香醒脾、淡渗健脾、通阳化湿、畅达三焦。故以小柴胡汤、苓桂术甘汤、三仁汤三方加减化裁。试列一方:柴胡20、黄芩10、半夏15、人参10、生白术20、茯苓30、桂枝6、佩兰10、川朴6、川萆薢15、浮萍6、杏仁10、白寇6、生玉米30、路路通10、滑石15、炙甘草6。患者应忌食生冷、寒凉食物。
以上是学徒的一点浅见,不正之处望老师斧正。
 
只有一人指出了病名
另有一人心中明白,似有不屑一顾之意,还请那先生多多参与才好
 
只有一人指出了病名
另有一人心中明白,似有不屑一顾之意,还请那先生多多参与才好
 
用柴胡达原饮出入。个人看法。
网上搞录原方参考
柴胡4.5克 生枳壳4.5克 川朴4.5克 青皮4.5克 炙草2.1克 黄芩4.5克 苦桔梗3克 草果1.8克 槟榔6克 荷叶梗16厘米。
 
湿邪郁闭中上二焦,肝胆郁伏化火,但尚未与湿邪相合。当用芳香宣郁合以辛开苦降,慎用渗泄之法。试举一方:
藿香、佩兰、苏叶梗、青蒿、半夏、厚朴、黄芩、黄连。
 
病位半表半里,柴胡证。
 
董兄的把握应属于更精确一些。此例应与薛生白湿热病篇第一条描绘的情况差不多,“病在二经之表者,多兼少阳三焦”,王孟英之按认为:甘露消毒丹最妙。所以个人认为虽属中上二焦之病,但是疏通三焦还是有意义。在下素服董兄理论造诣精微,请再多做些阐述.
 


一般来说,素体脾胃先伤,然后感受天时湿热邪气,内外和邪而成湿热病,故湿热病虽以脾胃为病变中心,感邪之初却多为内外合病,中上二焦同病,即如此案。然湿热病之治,首当分清,是否湿热已合或未合,病变以在上为主,还是在中,或在下焦。大概而言,若湿热未合,则祛湿清热可以并行,而湿热已合,又当分湿盛或热盛,若湿盛,在上则芳香宣化,在中则辛苦温并行,在下又分湿在膀胱或者大肠,在大肠则通腑泄浊,在膀胱则淡渗利湿。

而此案,病在中上二焦,显为湿阻热郁,然湿热尚未合,湿热若合,则湿随热而上蒙,热随湿而下流,上蒙则神情呆滞,胸脘胀闷,犯恶做酸;下流则二便必然有所不利。故我认为此证当以行气为主,气行则湿自化,故在上则芳香宣化,在中则苦温燥湿,如此则肺气行,三焦通,湿从水化,郁热自散,而不用淡渗之品,以犯未病之下焦。

一点看法,可能有错,希望与兄台切磋。
 
回复 7# 雪庐先生


悬壶诊为湿温应当没问题( ⊙ o ⊙ )!

实际无论西医还中医,在这个节令,见到相对脉缓都要考虑这个,西医病名叫肠伤寒或副伤寒,西医治疗首先氯霉素
 


各位的见解甚妙,正学习呢,就算处方也不过是照着各位的画个瓢而已..
 
回复 14# 三先生


说到这个西医的病名,有些搞笑 怎么就跟 伤寒 扯上关系了呢?
 
确如董兄所论,中上二焦郁闭,疏通郁闭之处,三焦自然得通。合或未合,湿重热重,确实需要细分。精确把握,才能直捣病所,而不犯未受邪之地。
 
董兄谬赞,惭愧莫名!前数日去老师处,老师闲谈至薛生白湿温病篇,背诵数条并讲解之,当时即深感自己读书不用心不得法不作深思,浮光掠影,收获甚少,汗流浃背而出。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