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请教,《伤寒论》中这些“经”字怎么解?

柳之心

惊鸿一瞥
正式会员
注册
2010/03/31
帖子
65
获得点赞
0
声望
6
年龄
54
本帖最后由 柳之心 于 2015-5-24 09:54 编辑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8、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103、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一云呕止小安。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114、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清血,名为火邪。

124、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217、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须下者,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384、伤寒,其脉微涩者,本是霍乱,今是伤寒。却四五日,至阴经上,转入阴必利,本呕下利者,不可治也。欲似大便,而反失气,仍不利者,此属阳明也,便必硬,十三日愈,所以然者,经尽故也。下利后,当便硬,硬则能食者愈,今反不能食,到后经中,颇能食,复过一经能食,过之一日当愈。不愈者,不属阳明也。

======================
请教诸位高明,《伤寒论》中这些“经”字怎么解?
 
难道除了经脉的意思你还有别的想法吗?
 
也可以理解为某经病证
 
嘻嘻,凡事咱好胡思乱想。今就这个“经”字,咱再来胡说两句。
前日咱刚发了“仲景开创“六经辨证”质疑https://www.tcmbe.com/threads/381501
”的帖子。
帖子中咱言仲景之辨证不是“六经辨证”,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是代表外感病在体传变的六个层次,并不是六经传变。咱进而言之外感病的传变是表---半表半里---里,然后是在里由上而下传变。如此说来太阳、少阳、阳明之间会有一个虚拟的界线,这个界限界线就相当于地球的“经线”。这个“经”字,是不是就可以用经纬度的“经”来解释。
如此这样我感觉你说的几条,似乎也能解释的清。
比如“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头痛是太阳病的常见症状,头痛至七日以上,病邪或外解,或内传,越过了太阳两边的“经”线,过“经”则经尽也。若欲作再经者,就是病邪要透过少阳两边的经线,入里而达阳明,故此时要“针足阳明”,未病先防,使病邪不能穿越少阳、阳明之间的经线,嘻嘻,使经不传则愈。
再如:“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一云呕止小安。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本来是太阳表症,过经十余日,就是病邪穿越了太阳、少阳之间的经线,而进入少阳层次,属半表半里之病,当用小柴胡和解之,而医反二三下之。但虽医反二三下之,然过四五日后,病邪为过“经”,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
嘻嘻,余下不逐条做解,总之就是说此“经”可做“经纬”之经解。
嘻嘻,权当笑谈。
 
本帖最后由 柳之心 于 2015-5-25 07:47 编辑

至于别的想法,也有一点:

如果是“经脉”,那么问题就来了,比如103条的“过经十余日”,过的是什么“经”?是“太阳经”吗?

如果不是,那是什么“经”?

如果是,那“太阳病”的“太阳”是指“太阳经”吗?那么《伤寒论》所说的三阴三阳是“六经”吗?人们不是考证整个《伤寒论》条文,只见过“太阳病”而未见过“太阳经”这个词的出现吗?

由此我还联想到,论坛很多老师说(大意)伤寒论的“六病”辩证最终也要落实到脏腑辩证,脏腑辩证才是中医辩证的核心。那么我在我的一本《中医诊断学》中,脏腑辨证部分,看到有“肝与胆病辩证”、“心与小肠病辩证”、“脾与胃病辩证”、“肺与大肠病辩证”、“肾与膀胱病辩证”,正文中也只是见比如“肝血虚证”、“胆郁痰扰证”等,几乎未见“肝脏与胆腑病辩证”或“肝脏血虚”、“胆腑郁痰扰证”之类的词。

那么,我想会不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3千年以后,由于某种变故,所有电子存贮信息都毁灭,偶尔幸运的存留下我这本纸质《中医诊断学》,且“脏腑辨证”这个大标题也毁坏了,只有几段残文,那时的专家学者考证3千年前的中医,会不会据此认为民间所传的“脏腑辩证”是没有根据的,是附会而已,所谓的脏腑辨证,应该叫做“十病辩证”



呵呵,文医生,这就是我的别的想法,一个玩笑般的遐想而已。
 
嘻嘻,凡事咱好胡思乱想。今就这个“经”字,咱再来胡说两句。
前日咱刚发了“仲景开创“六

哦,“经”是“经纬”,也是个新观点,学习了!
根据李先生的意思再发挥一下,如果把人体作一个立体物来分析,您这个“经”,叫做“界面”更合适,所以,“经”=“界面”。

所以我们就把中医学的词汇发展了,我们俩在中医学创新发展的道路上还是有一定贡献的!
 
哦,“经”是“经纬”,也是个新观点,学习了!
根据李先生的意思再发挥一下,如果把人体作一个立体物来

嘻嘻,经是线,不是界面。点动成线,线动成面。呵呵。
 
本帖最后由 柳之心 于 2015-5-25 08:46 编辑

∵ 经是线,线动成面
∴ 经动成面。

∵《伤寒论》中有“动经”,“动经”则经动
∴《伤寒论》中有“面 ”。

要创新,要发展!我的证明方式是不是也很创新?哈哈!
 
呵呵,其实也有 层 的意思。我常说是第几防线。
 
是防御纵深。呵呵,兵家思想。
 
伤寒论序言:“撰用《素问》.”


复习:
《素问·热论篇》
帝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间,其愈皆十日以上者,何也?岐伯曰∶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之气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

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
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挟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
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

三阳经络皆受病,而未入于脏者,故可汗而已。

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
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

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营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矣。
其不两感于寒者,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
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愈;
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
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
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不满,舌干已而嚏∶
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病日已矣。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治之各通其脏脉,病日衰已。
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
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
 
如经所示,三阴三阳,是病、是经、是症、是位、是状、是表里、是脏腑?
是或不是什么,可以明矣。
 
我觉得应该也是这个意思。

至于别的想法,也有一点:

你说得有道理, 只说太阳病,没有说太阳经病,所以这个经应该是不止于太阳经,有六经六气的概念在里面,但是这个经还是经脉的意思.我现在在尝试把六气和手足十二条经脉对应起来.我认为伤寒里的六经辩证是六气的概念.这个病在太阳,可能30年了还在"过经".
 
如经所示,三阴三阳,是病、是经、是症、是位、是状、是表里、是脏腑?
是或不是什么,可以明矣。

老师,在下愚见:三阳三阴非经、但经应于三阴三阳,非脏腑,但脏腑应于三阴三阳。三阳三阳中邪便有其症、其病,其状。请教老师,十二经脉是如何应于三阳三阴的?譬如太阳包括哪些经脉?望老师指点。
 
经与气的关系.就如河道与河水的关系.天降暴雨某地水淹.但过一段时间就会恢复正常.因为水在流动.过经就是气流经各经的过程.河道大小.位置固定.河水则不固定.其在流动.流到太阳就是太阳的特性.流到阳明就是阳明的特性
 
本帖最后由 常其柏 于 2015-5-26 05:47 编辑

水在流动.过经就是气

金匮所言: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之处。有不通畅安和者,即为经病。经,是天人合一的通道。生物外在环境条件的变化,时时都在影响着生物体的整体或局部。如一些动植物的生殖方面存在着季节性等。,
 
如经所示,三阴三阳,是病、是经、是症、是位、是状、是表里、是脏腑?
是或不是什么,可以明矣。

高老师指点的很恰当,很全面。

用一段歌词来说就是:

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
故事里的事说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
故事里的事也许是已真实
故事里的事许是从来没有的事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