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脉诊“见鬼人” ----寿小云【转帖】

中医龙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13/11/10
帖子
1668
获得点赞
254
声望
63
俗话说:脉与鬼神通,这话不假。这里说起梦魘脉,又称鬼魘脉,这是一种惕惕筑筑,厥厥动摇,惊恐不安的脉象。
头两月,一女士找我,言:“浑身发冷,牙齿打颤,好像生了重病。”
诊脉,果然手脚冰凉,脉象惕惕筑筑,惶惶不安,我放下心来。这不是什么重病,而是一种梦魘见了鬼的脉。
我对她说:“梦见鬼了。”
她立刻跳起来,“你怎么知道?真的,我睡觉时感到一个象我妈的人(去世二十多年了),但看不清面孔走到我身边,叫我的名字,还来摸我的手。我一下子惊醒了。”
病因找到了,治疗起来并不复杂,安抚心理就可以了。

而另一案例则称得上神奇了。
新西兰讲学期间,一位女学员走上前来,当着几十人众目睽睽之下对我说:“老师,您看我是不是有抑郁症。”
表情很友善,不象是冲着来考老师的。我摸脉,丝毫没有抑郁的脉象特征。相反,脉象澹澹,阴戚戚的。
我对她说:“你没有抑郁症。你是看到不该看到的人,见到不该见到的东西。”
四周目瞪口呆。
我接着说:“说白了,就是白天你看见了鬼了。”
众人哗然大笑:“老师,她说抑郁症逗您呢。您知道她们家做什么的吗?她们家好几代是巫师。”
我对她说:“你这种见鬼不是冥想中幻觉,也不是睡梦中的恶魇,就是白天生生地看到死去的人。”
她一个劲地点头:“就是这样,我就是白天直接看到的。”
众人皆以为神奇。
一位接触神学的学员说:“看见鬼有两个层次。一个是冥冥梦中见鬼,一种是白昼直接看见死去的人。做巫医人中常有这种人。”
面对这种回答,第一次感到了自己知识范畴的苍白无力。我没有接触过巫医,也不了解巫医阶层世界的内部奥秘,无法解译这种超自然的脉象白昼见鬼的现象,我只能用仅有的无神论的现代知识向他们解释:“这种看到鬼的现象反映了大脑思维活动的异常现象,如果超出可控的范围往往会演变为精神分裂症,致使需要十分在意的。”
感到有点眩晕,眼前堆砌晃动着学员一张张相信和疑惑的脸。

编后注:
同样是两个见鬼的案例,从医学角度上含义是截然不同的。
第一个案例是典型的梦魘,有人称之为鬼压身。它是恶梦中很不好的感觉,自觉醒着却无法发出声音,无法移动肢体,出于对渴望拥有意识的本能和对梦魇的恐惧,极力想摆脱梦魇立刻醒来,却因为不能动,苦于无法起身。
梦魇在儿童中很常见,最多见于3-7岁的儿童。这些梦境,总是非常可怕“的,从恶梦中惊醒醒过之后,能生动地回忆起恶梦的内容。而随着年龄体魄的成长,梦魇往往能够减少消失。
而对于中年以上人群,梦魇的发生需引起注意。
有些梦魇是睡眠时发生一过性脑缺血(约有25%~40%发生一过性脑缺血的人,而在今后发生严重的脑梗塞几率远远超过一般人)引起的,以及容易发生脑缺血的身体虚弱、过度的恐惧、服用会引起低血压的奎尼丁、睡眠时枕头过高或睡姿不正导致颈部受屈、受压血流不畅等的人,夜里睡眠深时就会相应地做胸部被某种可怕的恶魔压住或追捕,又喊不出、跑不了的医学上称之为梦魇的非常可怕的恶梦。
第二个案例是一类特殊人的心理现象。古人言:男觋女巫。汉时谓之“下神”, 唐世呼为“见鬼人”。我国现代巫婆基本没有了,但神经不正常,自称看到一些异象,乃至“见鬼”情况的人群仍常有。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存有这种意识的人,当他们臆想超出大脑可控的范围,往往会演变为精神分裂症,是我们需要十分关注的。
 
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惊恐之脉,心中惕惕不安,身体虚的表现。
 
说了半天,还是不相信有鬼。
 
学脉一定要务实。如果说又有专家再来个测试,这位大神准逃之夭夭
 
“祟脉”小识

(文章来源:《中医文献杂志》2014年12月第6期)

金 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摘 要 祟脉亦名邪脉、鬼脉,因病因与“鬼神”有关,带有封建迷信色彩,所以现已极少使用这个脉象名称。其脉象表现为“乍大乍小,或乍短乍长,或乍密乍疏,或乍沉乍浮,或乍有乍无,或错杂不伦,或促散”等,与散脉及怪脉之解索脉相合,皆是快速房颤脉。祟脉,为病则称祟病、鬼病等,与“鬼神”有关,乃迷信说法,然临床观察,并非如此,即祟脉并非皆是祟病。
关键词 祟脉;祟病;快速房颤脉

祟脉亦名邪脉、鬼脉,因病因与“鬼神”有关,带有封建迷信色彩,所以现已极少使用这个脉象名称,也不是今28病脉的常见脉象,高校教材也未载录。但是历代医学著作确实有祟脉的记载。

“祟脉”之脉象名称首见于晋•王叔和《脉经》。《脉经•卷四•平杂病脉第二》云:“脉来乍大乍小、乍长乍短者,为祟。”

后世医籍多宗之,或有补充。如宋•崔嘉彦《崔氏脉诀》云:“乍大乍小,乍长乍短,此皆邪脉,神志昏乱。”宋•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五用乖违病脉》:“鬼祟附着,脉两手乍大乍小,乍短乍长。”宋•施发《察病指南•诊祟脉法》云:“脉来乍大乍小、乍短乍长,为祸祟。”明•龚廷贤《寿世保元》:“论祟脉:凡面色黯惨,或斜视如淫,凡脉乍大乍小,乍浮乍沉,乍长乍短,乍有乍无,或错杂不耸,或促散……皆是染祟得之。”清•李延昰《脉诀汇辨》:“鬼祟之脉,左右不齐,乍大乍小,乍数乍迟。”清•林之翰《四诊抉微•切诊•祟脉》云:“仁斋曰:祟家面色黯惨,脉乍大乍小,乍有乍无……《图说》曰:凡鬼祟附着之脉,两手乍长乍短,乍密乍疏,乍沉乍浮。”

脉来“乍大乍小,或乍短乍长,或乍密乍疏,或乍沉乍浮,或乍有乍无,或错杂不伦,或促散”等脉象表现者,谓之祟脉。换言之,凡脉来“大小不一,长短不齐,快慢不匀,沉浮不均,渐重渐无,渐轻渐有,散乱不整”等脉象表现者,谓之祟脉。

上述脉来“乍密乍疏”,亦名忽疏忽密、乍疏乍密(数),乃怪脉之解索脉。而解索脉又与散脉同。《中医大辞典》:“解索脉,脉象忽疏忽密,节律紊乱如解索之状。”《中医大辞典》:“乍疏乍数,脉搏节律不匀、散乱无章、时快时慢之象。”新世纪二版《中医诊断学》:“脉来乍疏乍密,如解乱绳状,称解索脉。”[1]《中医脉象研究》:“解索脉是一种脉律散乱,脉力大小不等,脉率时快时慢反复出现,且脉率多在80~150次/次之间的紊乱脉象”,“脉来快慢不等,乍疏乍密,脉力强弱不等,脉律散乱无序,绝无规律”,“解索脉的形成机理主要为心房颤动所致”[2]。此等脉象正是散脉和解索脉,亦即是快速房颤脉[3,4,5,6],乃心律失常之表现。可见快速房颤脉与祟脉亦相合。

祟者,祸祟也,指鬼神带给人类的灾难、病痛和疾苦,乃病因之一。莫枚士《研经言》说:“百病之因有八……三鬼神……鬼神之属,有冲击,有丧尸,有精魅,有祸祟。”[7]故祟脉亦名鬼脉,又名邪脉,为病则为祟病、鬼病、邪病等。

邪脉,乃邪病之脉。邪病,由邪气所引起的疾病,此邪气非外感六淫、疫疠之邪气,是迷信者谓之横邪、鬼邪、祸祟邪气。民间认为,凡人不因患病而非正常死亡者,即意外死亡,谓之横死,如车祸、溺水、上吊、他杀等。迷信之人认为,横死之人或因含冤而死,欲在阳间找一人诉冤,或托梦,或撞客等,谓之邪病,亦名祟病。祟病,历代医籍中则有医案记载,如徐大椿《洄溪医案》中便有3个医案[8]记载。

由上可见,祟脉,即鬼脉、邪脉,其脉象表现为“乍大乍小,或乍短乍长,或乍密乍疏,或乍沉乍浮,或乍有乍无,或错杂不伦,或促散”等,与散脉及解索脉相合,即是快速房颤脉。祟脉,为病则称祟病、鬼病等,与“鬼神”有关,乃迷信说法,然临床观察,并非如此,即祟脉并非皆是祟病。快速房颤脉与祟脉亦相合则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参考文献
[1]朱文锋.中医诊断学[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22
[2]黄世林,孙明异.中医脉象研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168-170
[3]李冬梅,金栋,杜宝良等.房颤脉的中医相关脉象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18(9):965
[4]金栋.房颤脉探讨[J].中医杂志,2010,51(2):186
[5]李冬梅,金栋,杜宝良.房颤脉脉象规范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7):1-2
[6]金栋,杜宝良,李冬梅.散脉探讨[J].中医杂志,2010,51(S2):57
[7]莫枚士.研经言[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
[8]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洄溪医案[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828
 
“撞客”考识

(文章来源:《甘肃中医》2010年第23卷第3期P69-70)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金栋

【摘要】 民间有“撞客”之说,经检阅历代医籍发现撞客实属中恶、客忤、中客等病证。而此等病证,其病因乃邪气(指祸祟邪气、“鬼神”邪气、秽毒邪气)所致;其病机系人体“正气不足,神志虚弱,邪气外犯”;多在吊死问丧、入庙登冢时最易遇“鬼”而罹患;其症状以“神志异常”为主要表现。与现代医学“癔症”中的某些症状相同,属神经症性障碍性疾病。通过详加考证后认为:撞客者,指撞见死人之灵魂或祸祟邪气、秽毒邪气等而突发昏迷、神志不清、言语错乱、悲喜无常、狂言惊恐、乍寒乍热或以死人的语气说话等神志异常之情志病。
【关键词】 癔症;撞客;祸祟邪气;“鬼神”致病说

“撞客”一词,见于古典小说《红楼梦》。《红楼梦》第25回:“若有善男信女虔心供奉者,可以永保儿孙康宁,再无撞客邪祟之灾。”[1]第102回:“前日母亲往西府去,回来是穿着园子里走过来的,一到了家就身上发烧,别是撞客着了吧。”[1]撞客,互联网《汉典》云:“旧指为神鬼附体而突然神志昏迷、胡言乱语(迷信)。” 邪祟,即祸祟邪气。而民间确有“撞客”之说。那么撞客到底是一种什么病呢?

1、 撞客者 乃中恶、客忤、中客之病证

撞者,中(zhong 音众)也、遇见也。客者,客气也,即恶气、邪气(指祸祟邪气、鬼神邪气、秽毒邪气,非四时不正之气的六淫、疠气)。撞客者,民间称“中邪”了,此即中恶、客忤、中客等病证。经检阅历代医籍发现此等病证,乃邪气(祸祟、鬼神、秽毒之邪气)所致。

中恶、客忤者等,首见于晋•葛洪《肘后备急方》。该书有《救卒中恶死方》、《救卒客忤死方》等记载。在《救卒客忤死方》云:“客忤者,中恶之类也,多于道门门外得之……所谓中恶者,与卒死鬼击亦相类……客者,客也;忤者,犯也,谓客气犯人也。此盖恶气……虽是气来鬼魅毒厉之气,忽逢触之气衰歇,故不能如自然恶气治之。”[2]后世医家亦多有论述,如隋•巢元方等《诸病源候论•中恶候》云:“中恶者,是人精神衰弱,为鬼神之气卒中之也。”及《卒忤候》:“卒忤者,亦名客忤,谓邪客之气卒犯忤人精神也。此是鬼厉之毒气,中恶之类。人有魂魄衰弱者,则为鬼气所犯忤。喜于道间门外得之。”[3]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客忤》则云:“客忤病者,是外人来气息忤之,一名中人,是为客忤也。虽是家人,或别房异户,虽是乳母及父母,或从外还衣服、经履,鬼神粗恶暴气,或牛马之气,皆为忤也……中客为病者,无时不有此病也。”[4]

忤者,犯也。客忤者,客气犯人,即感受秽毒邪气、祸祟邪气等。祸祟者,《现代汉语词典》:“迷信的人指鬼神带给人的灾祸。”鬼者,何也?《说文•鬼部》:“鬼,人所归为鬼。”段玉裁注:“古者死人为归人。”《正字通•鬼部》:“鬼,人死魂魄为鬼。”《汉语大字典•鬼部》:“鬼,迷信者以为人死后离开形体而存在的精灵。”可见鬼者,乃人死后之灵魂也。撞客者,指撞见死人之灵魂或祸祟邪气、秽毒邪气等而突发昏迷、神志不清、言语错乱、悲喜无常、狂言惊恐、乍寒乍热或以死人的语气说话等神志异常之情志病。

2 、撞客的现代解释

根据撞客发作时的表现,当属癔症范畴。若只“以死人的身份出现”则是癔症的一种发作类型,即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又称双重或多重人格。主要表现为患者突然失去了自己原来的身份体验,而以另一种身份进行日常活动。常见形式为神怪或亡灵附体[5],即以死者的身份如语言进行日常活动。

癔症,乃歇斯底里hysteria的音译,属神经症性障碍性疾病。由于癔症发作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经检查未发现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故“中世纪的欧洲认为,癔症是鬼魔附体。”[5]而在我国民间亦认为是“鬼神”附体,那么癔症的发生到底与“鬼神”致病是否有关?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可为什么会有“鬼神”致病说呢?

3 、撞客乃“鬼神”致病说

人世间从未有“鬼神”,鬼神者乃迷信人的称谓,相信科学的人绝不承认有鬼神之说,何来“鬼神”致病说?但经检阅历代医籍确有“鬼神”致病说。中医经典《素问遗篇•刺法论》:“人虚即神游失守位,使鬼神外干,是致夭亡。”《本病论》:“人气不足……人神失守,神光不聚,邪鬼干人,致有夭亡。”与“五色鬼”之称谓及《灵枢•贼风》:“黄帝曰……猝然而病者,其故何也?惟有因鬼神之事乎?歧伯曰:……志有所恶,及有所幕,血气内乱,两气相搏,其所从来者微,视之不见,听而未闻,故似鬼神。”等。

历代医家多认同“鬼神”致病学说,如《肘后备急方•治卒得鬼击方》云:“今巫实见人忽有被鬼神摆拂者,或犯其行伍,或遇相触突,或身神散弱,或愆负所贻。”[2]《诸病源候论•鬼邪候》云:“凡邪气鬼物所为病也,其状不同。或言语错谬,或啼哭惊走,或癫狂惛乱,或喜怒悲笑,或大怖惧如人来逐,或歌谣咏啸,或不肯语。”及《鬼魅候》:“凡人有为鬼物所魅,则好悲而心自动,或心乱如醉,狂言惊怖,向壁悲啼,梦寤喜魇,或与鬼神交通。病苦乍寒乍热,心腹满、短气,不能饮食,此魅之所持也。”[3]宋•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疰忤中恶证治》:“由人精神不全,心志多恐,遂为邪鬼所击,或复附着,沉沉默默,寝言谵语,诽谤骂詈,讦露人事,不避讥嫌,口中好言未然祸福……或悲泣呻吟,不欲见人,其状万端,如醉如狂,不可概举。此皆鬼神及诸精魅附着惑人,或复触犯忌讳,土地神灵,为其所作。”[2]元•朱震亨《丹溪心法•厥》:“尸厥、飞尸、卒厥,此即中恶之候,因冒犯不正之气,忽然手足逆冷,肌肤粟起,头面青黑,精神不守,或错言妄语,牙紧口噤,或昏不知人,头旋晕倒,此是卒厥、客忤、飞尸、鬼击。吊死问丧、入庙登冢,多有此疾。”[2]清•莫枚士《研经言•原因》云:“百病之因有八:……三鬼神,……鬼神之属,有冲击,有丧尸,有精魅,有祸祟。”[6]及清•徐大椿《医学源流论•病有鬼神论》云:“人之受邪也,必有受之之处……凡疾病有为鬼神所凭者,其愚鲁者,以为鬼神实能祸人;其明理者,以为病情如此必无鬼神。二者皆非也。夫鬼神犹风寒暑湿之邪耳。卫气虚则受寒,荣气虚则受热,神气虚则受鬼。盖人之神属阳,阳衰则鬼凭之……若神气有亏,则鬼神得而凭之。”等等[2]

上述临床表现,皆是神志异常之症状,与癔症性昏迷、木僵、情感爆发、痴呆、精神病等似同。究其因,乃“神失守位,邪鬼外干”之缘故。

4、 撞客的病因病机—神志虚弱,邪鬼外干

人世间从未有“鬼神”,而鬼神邪气从何而来?此乃由于吊死问丧、入庙登冢,此等多与死人有关,而人死后之灵魂曰鬼。“鬼神”为何能致病,主要是人体“正气不足,神志虚弱,神虚则受鬼”的缘故。如《素问•刺法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评热病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刺法论》:“人虚即神游失守,邪鬼外干。”“中恶者,是人精神衰弱,为鬼神之气卒中之也。”“由人精神不全,心志多恐,遂为邪鬼所击。”“神气虚则受鬼”等。

“神是指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五神(神魂魄意志)等精神活动。神的活动以脏腑气血为基础,又是脏腑气血生理活动的反应。”[7]如《素问•八正神明论》:“血气者,人之神。”在脏腑气血的生理活动中,尤以心的生理功能最重要。因心主神志而藏神,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灵枢•邪客》:“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脏坚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心为神明之脏,主宰意识、思维及情志活动。若人体正气充足,心的生理功能正常,则邪不能犯之,而心神灵敏不惑,精神专一,五脏六腑皆安。《灵枢•本脏》:“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心端正,则和利难伤;心偏倾,则操持不一,无守司也。”志意者即神气也。若人体正气不足、神志虚弱,或精神不全、心志多恐,或情志不当、所愿不遂则血气内乱,此时出门吊死问丧、入庙登冢等最易遇“鬼”或“鬼”附邪气而入则正不胜邪,致鬼神亡灵附体,百病丛生。此“鬼神”似是而实非也,《经》曰“似鬼神”者是也。为何能附体?乃由于“神志虚弱、血气内乱”之缘故。诚如明•张介宾《类经》所云:“鬼神者,言似是而实非也。曰所恶所慕者,言鬼生于心也……何也?夫人之七情生于好恶,好恶偏用则气有偏并,有偏并则有胜负而神志易乱,神志既有所偏而邪复居之,则鬼生于心……若神气失守,因而致邪……心有所注,则神有所依,依而不正,则邪鬼生矣……鬼从心生,而实非鬼神所为……五志为邪所凭,血气因而内乱,邪正先后,两气相搏,而邪妄之病生矣。但病所从来者,其机甚微,有非闻见可及,故人以鬼神为疑。不知迹似鬼神,而实非鬼神之所为也。”[8]

5、 撞客的临床表现

祸祟邪气、“鬼神”邪气或秽毒邪气扰心则心神失守,神不归位,人体就会精神不定、魂魄游离、志意不存,或神昏魂荡、心中烦闷,或神志恍惚、迷蒙、痛痒不知,或乍寒乍热、悲喜惊恐,或痴癫发狂等似“鬼神”缠身,莫可名状,甚至神散精竭而亡。故云“撞客者,指撞见死人之灵魂或祸祟邪气、秽毒邪气等而突发昏迷、神志不清、言语错乱、悲喜无常、狂言惊恐、乍寒乍热或以死人的语气说话等神志异常之情志病。”

6 、结语

综上所述,撞客者,乃中恶、客忤、中客之病证。由于人体“正气不足,神志虚弱,邪气外犯”所致。此邪气指祸祟邪气、鬼神邪气及秽毒邪气等。凡人出门吊死问丧、入庙登冢等最易遇之,从而出现以“神志异常”为主要表现的情志病。与西医“癔症”中的某些症状相同,属神经症性障碍性疾病。

参考文献
[1] 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第3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291,1319.
[2] 何清湖主编.传世藏书•子库•医部[M].海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5:3779-3779,3780,7550,7977-7978,7102.
[3] 巢元方等.诸病源候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84:126,12-13.
[4] 孙思邈.千金要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87:82.
[5] 江开达主编.精神病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55,153.
[6] 莫枚士.研经言[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
[7] 王庆其主编.内经选读[M].第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13.
[8] 张介宾.类经[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352-480.
 
祸祟邪气源流略考

金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摘要: 祸祟邪气是病因之一,中医经典《内经》及历代医籍多有记载与论述。祸祟邪气属鬼神邪气,即中恶、客忤、中(撞)客者等。由于人体正气不足、心神虚弱,或精神不全、心志多恐,或情志不当、所愿不遂,每因吊死问丧、入庙登冢等而罹患,属于以神志异常为表现的情志病。与西医的神经障碍性疾病相同,如癔症、急性焦虑症、特定恐惧症、抑郁症等。由于怕遭致封建迷信舆论的诋毁或恐误导,故现代中医工具书及高校教材等多避而未载,但确实存在。
关键词:
祸祟邪气 鬼神邪气 撞客

所谓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邪气’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邪气’指各种病邪,包括外感六淫、精神、饮食及体内阴阳的变化等。狭义的‘邪气’是指四时不正之气,如六淫以及疫疠之气等。”[1]笔者认为尚有“祸祟”邪气之说。

1 祸祟概念

明确提出“祸祟”者,系清•莫枚士《研经言》,云:“百病之因有八……三鬼神,……鬼神之属,有冲击,有丧尸,有精魅,有祸祟。”[2]祸祟者,《现代汉语词典》:“迷信的人指鬼神带给人的灾祸。”鬼神者,《说文•鬼部》:“鬼,人所归为鬼。”段玉裁注:“古者死人为归人。”《汉语大字典•鬼部》:“鬼,迷信者以为人死后离开形体而存在的精灵。”可见鬼者,乃人死后之灵魂也。神者,所崇拜之人死后其精灵也。

祸祟邪气即鬼神之属,亦称恶气、妖气、秽毒邪气。因祸祟、鬼神邪气带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恐遭致相信科学之人的诋毁或误导,故如今诸多教材和大型中医工具书多避而未载。经检阅历代医籍发现确有“祸祟”邪气致病之说。

2 “鬼神”致病源流略考

“鬼神”致病说,最早见于中医经典《内经》。如《素问遗篇•刺法论》:“人虚即神游失守位,使鬼神外干,是致夭亡。”《本病论》:“人气不足……人神失守,神光不聚,邪鬼干人,致有夭亡。”等。

历代医籍对“鬼神”致病说多有记载。如《肘后备急方》云:“今巫实见人忽有被鬼神摆拂者,或犯其行伍,或遇相触突,或身神散弱,或愆负所贻。”[3]《诸病源候论•鬼邪候》云:“凡邪气鬼物所为病也,其状不同。或言语错谬,或啼哭惊走,或癫狂惛乱,或喜怒悲笑,或大怖惧如人来逐,或歌谣咏啸,或不肯语。”及《鬼魅候》云:“凡人有为鬼物所魅,则好悲而心自动,或心乱如醉,狂言惊怖,向壁悲啼,梦寤喜魇,或与鬼神交通。病苦乍寒乍热,心腹满、短气,不能饮食,此魅之所持也。”[4]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疰忤中恶证治》云:“由人精神不全,心志多恐,遂为邪鬼所击,或复附着,沉沉默默,寝言谵语,诽谤骂詈,讦露人事,不避讥嫌,口中好言未然祸福……或悲泣呻吟,不欲见人,其状万端,如醉如狂,不可概举。此皆鬼神及诸精魅附着惑人,或复触犯忌讳,土地神灵,为其所作。”[3]《丹溪心法•厥》云:“尸厥、飞尸、卒厥,此即中恶之候,因冒犯不正之气,忽然手足逆冷,肌肤粟起,头面青黑,精神不守,或错言妄语,牙紧口噤,或昏不知人,头旋晕倒,此是卒厥、客忤、飞尸、鬼击。吊死问丧、入庙登冢,多有此疾。”[3]

《类经•论治类》:“祝由者,即符咒禁禳之法,用符咒以治病,谓非鬼神而何?……巫祝之用,虽先王大圣未始或废,盖借以宣诚悃,通鬼神而消灾害,实亦先巫祝由之意也。故其法至今流传,如……邪祟神志等疾,间或取效。”[5] 《医学源流论•病有鬼神论》云:“人之受邪也,必有受之之处……凡疾病有为鬼神所凭者,其愚鲁者,以为鬼神实能祸人;其明理者,以为病情如此必无鬼神。二者皆非也。夫鬼神犹风寒暑湿之邪耳。卫气虚则受寒,荣气虚则受热,神气虚则受鬼。盖人之神属阳,阳衰则鬼凭之。……若神气有亏,则鬼神得而凭之。”[3]而清•莫枚士则直言“鬼神”病因学说,其在《研经言•原因》中云:“百病之因有八:……三鬼神,……鬼神之属,有冲击,有丧尸,有精魅,有祸祟。”

上述临床表现,皆是神志异常之症状,与癔症性昏迷、木僵、情感爆发、痴呆、精神病等似同。由于人体“正气不足,神志虚弱”,多在吊死问丧、入庙登冢时被祸祟邪气犯之而发病。那么祸祟邪气可引起那些病证呢?

3 祸祟邪气所导致的病证

祸祟邪气所导致的病证,即中恶、客忤、中(撞)客者等,或名祟病。《肘后备急方•救卒客忤死方》云:“客忤者,中恶之类也,多于道门门外得之……所谓中恶者,与卒死鬼击亦相类……客者,客也;忤者,犯也,谓客气犯人也。此盖恶气……虽是气来鬼魅毒厉之气,忽逢触之气衰歇,故不能如自然恶气治之。”[3]《诸病源候论•中恶候》:“中恶者,是人精神衰弱,为鬼神之气卒中之也。”及《卒忤候》:“卒忤者,亦名客忤,谓邪客之气卒犯忤人精神也。此是鬼厉之毒气,中恶之类。人有魂魄衰弱者,则为鬼气所犯忤。喜于道间门外得之。”[4]

《千金要方•客忤》:“客忤病者,是外人来气息忤之,一名中人,是为客忤也。虽是家人,或别房异户,虽是乳母及父母,或从外还衣服、经履,鬼神粗恶暴气,或牛马之气,皆为忤也……中客为病者,无时不有此病也。”[6]

中客,即撞客[7]。 撞者,中(zhong 音众)也、遇见也。客者,客气也,即恶气、邪气(指祸祟邪气、鬼神邪气、秽毒邪气,非四时不正之气的六淫、疠气)。所谓撞客者,民间称“中邪”了。“撞客”一词,见于《红楼梦》第25回:“若有善男信女虔心供奉者,可以永保儿孙康宁,再无撞客邪祟之灾。”第102回:“前日母亲往西府去,回来是穿着园子里走过来的,一到了家就身上发烧,别是撞客着了吧。”撞客者,指撞见死人之灵魂或祸祟邪气、秽毒邪气等而突发昏迷、神志不清、言语错乱、悲喜无常、狂言惊恐、乍寒乍热或以死人的语气说话等神志异常之情志病[8]。

祟病者,徐大椿《洄溪医案》有载,云:“祟病:同里朱翁元亮,侨居郡城,岁初其媳往郡拜贺其舅,舟过娄门,见城上蛇王庙,俗云烧香能免生疮肿,因往谒焉。归即狂言昏冒,舌动如蛇,称蛇王使二女一男仆来迎……此亦客忤之类也,非金石及通灵之药,不能奏效。”[9]此以神怪即蛇王形式出现,亦系撞客发作时的一种类型。

4 撞客的现代解释

根据撞客发作时的表现,当属癔症范畴。若只“以死人的身份出现”则是癔症的一种发作类型,即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又称双重或多重人格。主要表现为患者突然失去了自己原来的身份体验,而以另一种身份进行日常活动。常见形式为神怪或亡灵附体[10],即以死者的身份如语言进行日常活动。

癔症,乃歇斯底里hysteria的音译,属神经症性障碍性疾病。由于癔症发作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经检查未发现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故“中世纪的欧洲认为,癔症是鬼魔附体。”[10]而我国民间亦认为是“鬼神”附体,“中国农村的所谓‘走阴间’,认为鬼神附体,病人以死人的口气说话,似也属身份识别障碍。”[11]

5 结语

综上所述,祸祟邪气是病因之一,不因其带有封建迷信色彩而否认之。祸祟邪气可引起中恶、客忤、中(撞)客等以“神志异常”为主要表现的情志病。由于人体正气不足、心神虚弱,或精神不全、心志多恐,或情志不当、所愿不遂,每因吊死问丧、入庙登冢等而罹患,与西医“癔症”的某些症状相同,属神经症性障碍性疾病。

参考文献
[1] 赵红霞,贾海骅,赵凯维.中医学邪与邪气概念解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9,15(03):172—173
[2] 莫枚士.研经言[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
[3] 何清湖主编.传世藏书•子库•医部[M].海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5:3780,7550,7977—7978,7102,3778—3779
[4] 巢元方等.诸病源候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84:12,13,126
[5] 张介宾.类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352-355
[6] 孙思邈.千金要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87:82
[7] 金栋.撞客考识[J].甘肃中医,2010,23(3):69-70
[8] 金栋.撞客乃祸祟邪气致病说探讨[J].医学信息•下旬刊,2009,1(11):134
[9] 叶天士.临症指南医案•洄溪医案[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828
[10] 江开达主编.精神病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55,153
[11] 沈渔邨主编.精神病学[M]. 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124
 
《素问·五藏别论》云:“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
 
《史记·扁鹊传》云:“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
 
巫医:巫祝有知医者,谓之巫医。他们通晓医术,具有“远罪疾”之祷祠及医术,即“符咒禁禳之法,用符咒以治病”,可愈疾活人,故有“毉者,或从巫”之说。

《论语•子路》:“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刘宝楠《论语正义》:“《说文》:‘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公羊•隐四年•传注》:‘巫者,事鬼神祷解,以治病请福者也。男曰觋,女曰巫。’案:巫、觋对文异,散文通。《周官》:‘司巫,中士二人。男巫无数,女巫无数,其师,中士四人。’是男女皆称巫也。《说文》:‘医,治病工也。’《周官》:‘医师,上士二人,下士二人。食医,中士二人。疾医,中士八人。疡医,下士八人。’是巫医皆以士为之,世有传授,故精其术,非无恒之人所能为也。《楚语》:‘古者民神不杂。民之精爽不携贰者,而又能齐肃衷正,其智能上下比义,其圣能光远宣郎,其明能光照之,其聪能听彻之,如是,则明神降之,在男曰觋,在女曰巫。是使制神之处位次主,而为之牲器食服。’杨泉《物理论》:‘夫医者,非仁爱不可讬,非聪明达理不可任,非廉洁纯良不可信。古之用医,必选名姓之后。’又云:‘其德能仁恕博爱,其智能宣畅曲解,知天地神祗之次,明性命吉凶之数,处虚实之分,定顺逆之理,原疾量药,贯微达幽。’观此,则巫医皆抱道怀德,学彻天人。故必以有恒之人为之解者,或以巫医为贱役,非也。”

明•徐春甫《古今医统》:“巫医,以巫而替医,故曰巫医也。《论语》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孔子叹人不可以无恒,而善其言之有理。朱子注云:巫所以交鬼神,医所以寄死生。岐而二之,似未当也。夫医之为道,始于神农,阐于黄帝,按某病用某药,着有《内经》、《素问》,所谓圣人坟典之书,以援民命,安可与巫觋之流同日而语耶?但学医者,有精粗不同,故名因之有异。精于医者曰明医,善于医者曰良医,寿君保相曰国医,粗工昧理曰庸医,击鼓舞趋祈禳疾病曰巫医。是则巫觋之徒,不知医药之理者也。故南人谓之巫医者,此也。今世谓之端公太保,又称为夜行卜士,北方名之师婆,虽是一切虚诞之辈,则亦不可以无恒也,矧他乎?”

陈邦贤《中国医学史•上古的巫医》:“中国医学的演进,始而巫,继而巫和医混合,再进而巫和医分离。以巫术治病,为世界各民族在文化低级时代的普遍现象。”

《中医大辞典》:“巫医:指用画符、念咒、祈祷等迷信方法(也有兼用一些药物)作为治病手段的人。巫医,在殷商时期以前就已经出现。由于生产水平的限制,人们遂有鬼神致病等迷信思想产生,这是巫医产生的历史根源。春秋战国以后,人们对疾病逐渐有了认识,医、巫的斗争日趋尖锐。两千多年来我国医学一直沿着唯物的道路发展,巫医从未取得统治地位。到建国后,巫医已被消灭。”

“医在战国以前,被操之于巫觋之手,医、巫不分,巫就是医,医就是巫,故‘医’字有从‘巫’而作‘毉’者,又恒以‘巫医’为称。如《管子•修权》说:‘好用巫医’,《论语•子路》说:‘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吕氏春秋•季春纪•尽数》说:‘故巫医毒药逐除治之’,《逸周书•大聚解》说:‘乡立巫医,具百药以备疾灾,畜五味以备百草’,《后汉书•方术列传》:说:‘许杨……乃变姓名为巫医’等,是其例。”(第二届国医大师李今庸《古医书研究•略论巫的起源和<黄帝内经>中的巫祝治病》)
 
《内经》“祝由”考识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金 栋

【摘要】 “祝由”一词,见于《素问•移精变气论》,历代医家所释不一。经检阅历代医籍发现其义有⑴祝说病由即后世的心理精神疗法;⑵用符咒和语言祈祷除疾驱病的方法。经详加考证后认为,“祝由”即道教医学养生方术中之吐纳服气、导引之法并向神祈祷、求福愈病之一种原始的精神心理疗法,发展到后来的“祝由术”,即符咒禁禳之法,用符咒以治病,实乃道教医学之巫术耳!
【关键词】 祝由;精神疗法;符咒

“祝由”一词,见于《素问•移精变气论》,云:“黄帝问曰: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已。”对“祝由”的解释,古今医家所释不一。

1 历代医家注释

杨上善《太素•知祝由》:“上古之时有疾,但以祝为去病所由,其病即已……有病以祝为由,移精变气去之,无假于针药也。”[1]

王冰注:“祝说病由,不劳针石而已。”宋•林亿等《新校正》云:“按全元起云:‘祝由南方神’。”[2]

张介宾《类经•论治类》:“祝由者,即符咒禁禳之法,用符咒以治病。”[3]

马莳《素问注证发微》云:“祝由,以祝禁祓除邪魅之为疠者。”[4]

高士宗《素问直解》云:“祝由者,祝其病所由来,以告于神也。”[5]

张志聪《素问集注》云:“对神之辞曰祝,‘由’,从也。言通祝于神明,病从而可愈已。”[6]

日人•丹波元简《灵枢识•卷五》:“吴鞠通曰……祝,告也。由,病之所从出也。……祝由,详告以病之所有来,使病人知之,而不敢再犯。又必细体变风变雅,曲察劳人思妇之隐情,婉言以开导之,庄严以振惊之,危言以悚惧之,必使之心悦诚服,尔后可以奏效入神。”[7]

徐大椿《医学源流论•祝由科论》:“祝由之法亦不过因其病情之所由,而宣意导气,以释疑而解惑……此亦必病之轻者,或有感应之理……近所传符咒之术,间有小效。”[8]

2 现代学者注释


张登本、武长春《内经词典》:“祝由,用符咒和语言祈祷除疾驱病的方法。”[9]

山东中医学院、河北医学院校释《黄帝内经素问校释》:“祝由:古代通过祝祷治病的一种方法,后世称用符咒禳病的为祝由科……所谓祝由,表面上看来完全是迷信形式,而实际上却是含有一定科学道理的最原始的精神疗法。”[10]

盖建民《道教医学》:“祝由治病带有心理疗法的医学底蕴,即通过祝说病由来‘移精变气’。‘移谓移易,变谓变改。皆使邪不伤正,精神复强而内守也。’其中包含有心理治疗的机制,即‘移易精神,变化藏心,导引营卫,归之平调而已’。”[11]又云:“道教医家在为人治病时,其‘祝说病由,不劳针石’的心理医疗的手段及其实际医疗作用通常被淹没在道教祁神上章、斋醮祈禳、画符念咒的宗教活动气围之中,不易为世人所觉察。”[11]

综上所述,对“祝由”的解释,其义有⑴祝也。如杨上善。⑵祝说病由。如王冰。其中又有①向神祝说病由。如全元起、《新校正》、高士宗、张志聪等;②向病人祝说病由。如吴鞠通、丹波元简、徐大椿、盖建民等。⑶符咒之法。如张介宾、马莳、《内经词典》等。那么,哪种说法合理呢?

3 考证

金栋按:“祝由”一词,其中“祝”之音义有二:⑴读“zhu 注”音,义指男巫用言语向神祈祷求福的祝祷词,巫祝之属也。如①《说文•示部》:“祝,祭主赞词者。”王逸注:男巫曰祝。郑玄注:祝,接神者也。②《玉篇•示部》:“祝,祭词也。”③《书•洛诰》:“王命作册,逸祝册。”孔颖达疏:读册告神谓之祝。⑵读“zhou 咒”音,义同咒,诅咒、禁咒、符咒也,道教医学之巫术耳。如①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六》:“祝,《说文》作詶。詶,诅也。今皆作咒。”②《类经•论治类》:“祝,咒同……即符咒禁禳之法,用符咒以治病。”而“由”之义又为何呢?

“由”之本字当为“礻由”、“礻留”,“祝由”当为“祝礻由(礻留)”。《说文•示部》:“礻留,祝礻留也。”段玉裁注:“惠氏士奇曰:‘《素问》黄帝曰:古之治病,可祝由而已。’祝由,即祝礻留也。已,止也。玉裁按:《玉篇》曰:古文作礻由。”礻留,古文作礻由,《玉篇•示部》:“礻由,古文礻留。”由者,即“礻由”之省“示部”而为“由”也,乃古文一种用字现象矣。可见“祝由”即“祝礻留”,向神祈祷、求福之义。祝,应读“zhu 注”音,非读“zhou 咒”音。
《素问•移精变气论》:“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此恬憺之世,邪不能深入也。故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可移精祝由而已。”道教医家王冰注云:“移,谓移易;变,谓变改。皆使邪不伤正,精神复强而内守也。《生气通天论》曰:‘圣人传精神,服天气。’《上古天真论》曰:‘精神内守,病安从来’。”[2] 根据经旨及王冰注,祝由者,乃道教学派的养生方术。道家(教)认为,人身三宝“精、气、神”也。道家的思想主要倡导“虚静无为”,即“恬淡虚无”。如此则精神内守,气血调和,脏腑功能正常,身体健康无病。“移精变气”者,即转移精气、变换精神、转移精神、转变意念之义。“移精祝由”者,即通过转变意念、专意注念,向神祈祷、求福愈病之一种原始的精神、心理疗法。此正上古时期“祝由”原始之本义,亦即道教医学养生方术中之吐纳服气、导引之法。

盖建民云:“吐纳服气是道门最常用的治病方法。吐纳即吐故纳新,是一种呼吸锻炼。其功法以吸入外气为主,故称服气、食气;并且当气吸入体内后,往往要闭息,并以意念引导气在体内运行,故又称行气……行气治病的关键一点是‘以意领气’,即专意注念人体某一部位,使行气到达意念所之,或病痛之所,从而攻治所患……行气治病要存想病灶,发挥意念能动作用,调动真气攻之。”[11]此即《素问•生气通天论》之“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者也。传,当为“专”[12]。传精神,当为“专精神”,即精神专一、专意注念。服天气,即服气、食气。

由此可见《素问•移精变气论》之“祝由”疗法实际上本是上古时期一种“移精变气”的自我吐纳服气、导引疗法,或并通过向神祈祷祝愿的方式来达到愈病目的,即巫祝之属。

又按:《灵枢•贼风》:“黄帝曰……猝然而病者,其故何也?惟有因鬼神之事乎?……其祝而已者,其故何也?歧伯曰:先巫者,因知百病之胜,先知其病之所从生者,可祝而已也。”此治法即道教医学之巫术—祝由术而已。因“巫”已知疾病发病之病因,而且尚知治愈百病之法术,故可假借“符咒禁禳”之法术而愈病。此巫祝之法,不同于《素问•移精变气论》之“移精祝由”。而实则发展为后世之“祝由科”、“禁咒科”等,元明时期之“太医院”则设有此等官方科目,至张介宾和马莳时代,已失传。如张介宾:“按:国朝医术十三科:曰大方脉,曰小方脉,曰妇人,曰伤寒,曰疮疾,曰针灸,曰眼,曰口齿,曰咽喉,曰接骨,曰金镞,曰按摩,曰祝由。今按摩、祝由二科失其传,惟民间尚有之……祝者,巫祝之属,即祝由也……祝,咒同……祝由者,即符咒禁禳之法,用符咒以治病。”[3]张介宾所云“巫祝之属”不同于笔者所论上述之义。马莳云:“按摩,以消息导引之法,除人八疾;祝由,以祝禁祓除邪魅之为疠者。二科今无传。”[4]

巫术即做法。“就巫术的方法而言,有祈求式、比拟式、接触式、诅咒式、灵符式、禁忌式和占卜式。”[11]诅咒式,即用诅咒、谩骂、鞭挞、驱赶等手段,驱除邪恶鬼神,治愈疾病。此乃后世道教医学使用符咒治病的一种方法。何谓道教医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道教为追求长生成仙,继承和汲取了中国传统医学的成果,在内修外养过程中,积累的医药学知识和技术。它包括服食、外丹、内丹、导引以及带有巫医色彩的仙丹灵药和符咒等,与中国的传统医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医学和药物学的精华,为中国医药学的组成部分。”简言之,道教医学是包括带有巫医色彩的仙丹灵药和符咒等的医学,而道教医学为人治病的方法,其中就包括巫术医学。此法虽未登大雅之堂,高校教材亦不载录,但民间确有此法实行,而且间或有效。何也?主要是道教符咒治病术中暗含有很深的医药学底蕴[11]。符咒,是道教符箓和咒语的合称。

符是指用朱笔或墨笔画的一种图形或线条,以屈曲笔画为主,点线合用,字画相兼。而道符在制作过程中及所用的原材料多是中药。道符又称桃符,即用桃木制成,具有消毒防疾之功、避邪之效。而道符书写的颜料常用的是朱砂,具有镇心安神、清热解毒之功效。道符书写的黄纸是专用姜黄染色制成的专用符纸。制作时还经常加入一些名贵中药如虎骨、珍珠、麝香等。因符纸中包含有多种中药成分,用于治病自然就很灵验了。另外再送符过程中,多是用药汤送符[11]。如《肘后备急方•就卒客忤死方第三》:“扁鹊治忤有救卒符并服盐汤法。”[8]等记载

咒是指口中诵念的带有一定节律的口诀,即咒语、咒词。巫医(师)的咒词亦称祝,故云“祝,咒同。”此读zhou 咒音,非读zhu 注音。主要是用诅咒、禁咒、谩骂、鞭挞、驱赶等法术,以驱除恶鬼或将蛊毒排除体外。

鬼神有善恶之分。对善神(鬼)可用巫祝(zhu 注),向其祈祷、求福祝愿、祈求保佑;对恶鬼则用诅咒、谩骂、鞭挞、驱赶等手段,此祝即咒,应读zhou 咒音。

4 结语

综上所述,祝由之义有二。⑴通过转变意念、专意注念,向神祈祷、求福愈病之一种原始的精神心理疗法。此正上古时期“祝由”原始之本义,亦即道教医学养生方术中之吐纳服气、导引之法。⑵道教医学之巫术—祝由术,即符咒禁禳之法,用符咒以治病。因为道教符咒治病术中暗含有很深的医药学底蕴,故轻浅小疾,间或有效。由于时代不同,祝由由原始之本义,即道教医学养生方术中之吐纳服气、导引之法并向神祈祷、求福愈病之一种原始的精神心理疗法,发展到后来的祝由术,即符咒禁禳之法,用符咒以治病。此法在民间仍在使用,间或有效。

参考文献
[1] 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554
[2] 王冰注解、林亿补注.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96,95—96
[3] 张介宾.类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352,351—352
[4] 马莳.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M]. 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137,137
[5] 高士宗.黄帝素问直解[M].第3版.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98
[6] 张隐庵.黄帝内经素问集注[M]. 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121
[7] 日本•丹波元简.灵枢识•卷五[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46
[8] 何清湖主编.传世藏书•子库•医部[M].海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5:7125,3779
[9] 张登本,武长春.内经词典[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383
[10] 山东中医学院,河北医学院.黄帝内经素问校释[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175—176
[11] 盖建民.道教医学[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23,329,330—331,15,283,283—302
[12] 金栋.由“专”求义[J].中医文献杂志,1995,(3):18
 
《史记·扁鹊传》云:“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云:“故病有六不治: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有此一者,则重难治也。”


金栋按:“大概是扁鹊的话有漏洞,他没说既信巫又信医者治不治”,亦很适合当下或有“既信巫又信医”者。虽民间神医高手颇多,然亦不乏有打着中医旗号之伪者,为赚取钱财,蒙蔽欺诈患者,甚或图财害命之徒。
 
《灵枢·贼风》云:“先巫者,因知百病之胜,先知其病之所从生者,可祝而已也。”
译文:古代的巫医,本来知道百病是有相互克制的,但首先要了解疾病的发生原因,然后可以用符咒禁禳的方法治愈。

先巫:《内经》成书之前,亦或五帝时代传说的上古之巫者,如巫彭、巫咸之属。

《山海经•海内西经•开明东有诸巫疗窫窳》:“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夹窫窳(音亚于yayu)之尸,皆操不死之药以距之。”注:“皆神医也。”

《山海经•大荒西经•灵山十巫》:“有灵山,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

《世本•世本作篇》:“黄帝……巫彭作医”,“尧……巫咸初作医。巫咸,尧臣也,以鸿术为帝尧之医。巫咸作筮。”

《尚书•周书•君奭》:“在太戊时,则有若伊陟、臣扈,格于上帝,巫咸乂(yi)王家。在祖乙时,则有若巫贤。”孔安国《传》:“巫咸治王家,言不及二臣。……贤,咸子,巫氏。”孔颖达《疏》:“贤是咸子,相传云然。父子俱称为‘巫’,知‘巫’为氏也。”

《吕氏春秋•卷十七•审分览•勿躬》:“巫彭作医,巫咸作筮。”

许慎《说文•酉部》:“醫者,治病工也。……古者巫彭初作醫。”段注:“此出《世本》,巫彭始作治病工。”

刘向《说苑•卷第十八•辨物》:“吾闻上古之为医者曰苗父。苗父之为医也,以菅(jian)为席,以刍为狗,北面而祝,发十言耳。诸扶而来者,舆而来者,皆平复如故。”

韩婴《韩诗外传•卷十•第九章》:“吾闻上古有茅父,茅父之为医也,以莞(guan)为席,以刍为狗,北面而祝之,发十言耳,诸扶舆而来者皆平复如故。”郝懿行曰:“此盖后世符咒治病之始。”

谢谢观《中国医学大辞典》:“巫彭,《路史》:‘黄帝命巫彭、桐君处方盄(音招zhao)饵,湔浣刺治,而人得以尽年。’《逸周史》:‘巫彭初作医,周官曰:五谷五药养其病,五气五声五色视其生,观之以九窍之变,参之以五脏之动,遂有五毒,攻之以五药,疗之以五气,养之以五味,节之以祛百病。’”(按:个别句读有误)

《中医大辞典》:“巫彭,上古时代巫医。相传为黄帝之臣。”
 
《灵枢·贼风》第五十八

黄帝曰:夫子言贼风邪气之伤人也,令人病焉。今有其不离屏蔽,不出室穴之中,卒然病者,非不离贼风邪气,其故何也?岐伯曰:此皆尝有所伤于湿气,藏于血脉之中,分肉之间,久留而不去;若有所堕坠,恶肉在内而不去。卒然喜怒不节,饮食不适,寒温不时,腠理闭而不通。其开而遇风寒,则血气凝结,与故邪相袭,则为寒痹。其有热则汗出,汗出则受风,虽不遇贼风邪气,必有因加而发焉。黄帝曰:今夫子之所言者,皆病人之所自知也。其毋所遇邪气,又毋怵惕之所志,卒然而病者,其故何也?唯有因鬼神之事乎?岐伯曰:此亦有故邪留而未发,因而志有所恶,及有所慕,血气内乱,两气相搏。其所从来者微,视之不见,听而不闻,故似鬼神。黄帝曰:其祝而已者,其故何也?岐伯曰:先巫者,因知百病之胜,先知其病之所从生者,可祝而已也。

金栋按:《灵枢•贼风》颇简短明白,从中可以看出,《内经》作者坚决不承认鬼神致病。但是,由于不能理解祝由等术数的心理治疗作用,古人也不能解释巫祝为什么有时有效。
 
祝由科与咒禁科:隋朝的医事制度中,有国家医疗机关的太医署,也是教育机构。太医署下设有医、按摩、祝禁、药园等科,并设有祝禁博士二人。《隋书•百官下》:“太医署有……祝禁博士二人。”

唐朝医事沿袭隋制,太医署下明确设有医、针、按摩、咒禁及药园5科(系),并设有咒禁博士一人。《旧唐书•职官三》殿中省设:“尚药局……咒禁师四人”,太常寺设“太医署……其属有四,曰医师、针师、按摩师、禁咒师,皆有博士以教之”、“咒禁博士一人,从九品下。咒禁师二人,咒禁工八人,咒禁生十人。咒禁博士掌教咒禁生以咒禁,除邪魅之为厉者”。

李经纬、林昭庚《中国医学通史•古代卷•第五章隋唐五代时期的医学》:“咒禁:在唐代仍有一定位置。规模虽小,但也是五个系之一。设咒禁博士1人,掌教咒禁生以咒禁拔除邪魅之为厉者。其课程有山居方士之道禁,有出于释氏之禁咒等,其内容虽含有迷信成分,但气功以及某些心理疗法也多属之。该系也不设禁咒助教,有咒禁师、咒禁工各2人,辅佐博士对咒禁生10人进行教育。”

咒禁在唐朝尚有一定影响,大医孙思邈之《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则有相关内容。《千金翼方》卷之二十九、卷之三十两卷,专门记载有《禁经》,其“多为道符秘咒,流于民间,行于方士,语虽荒诞,亦有可观。故北宋林亿云:‘《禁经》上下两卷,二十二篇,其间辞语鄙野,盖出俗传。思邈切于救人,实录其文,不加删润。’作为古禁咒之术史料观之,尚有一定认识意义。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三云:‘《千金翼方》三十卷。孙思邈撰《千金方》既成,恐其或遗也,又为此以翼之,亦自为序。其末兼及禁术,用之亦多验。’”(钱超尘《千金翼方诠释》)

《千金方•卷五上•少儿婴孺方上•客忤第四》咒法二首:“咒客忤法:咒曰:摩家公、摩家母,摩家子儿苦客忤;从我始,扁鹊虽良不如善唾。良咒讫,弃丸道中。”

宋朝医事沿袭唐制而有所改革。太医署改为太医局,设方脉科、针科、疡科3个专业,每个科又分若干个小门类谓之事,即“三科通十三事”。其中疡科专业包含书禁科(事),即咒禁科,或并为金镞兼书禁科。

金朝始设太医院,元朝沿袭之。元太医院设有13科,内有祝由科与禁科。后来13科合并为10科,将二者合并为祝由书禁科。明代太医院亦分为13科,其中有祝由科而取消了禁科。赵先生云:“古代的太医院直到清初才取消咒禁科”,不确,应为“明代已取消了禁科,但保留祝由科;清代才取消了祝由科”。

《中医大辞典》:“祝由:祝说病由。是古代用祝祷方法治病的名称。《素问•移精变气论》:‘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后世称用符咒禳病者为‘祝由科’。属于巫医一类。在古代卫生机构中,多设有该科。”

《中医大辞典》:“禁科:古代医学分科之一。系以迷信方法治病。”

《素问注证发微》:“郑澹泉《吾学编》述我朝制云:‘太医院使掌医疗之法,院判为之二,凡医术十三科,医官、医士、医生,专科习业,曰大方脉,曰小方脉,曰妇人,曰疮疾,曰针灸,曰眼,曰口齿,曰接骨,曰伤寒,曰咽喉,曰金镞,曰按摩,曰祝由。……按摩,以消息导引之法,除人八疾;祝由,以祝禁祓除邪魅之为疠者。二科今无传。愚今按《巢氏病源》,各病皆有按摩之法。《三国志》孙策时,于吉言之祝由法,今民间亦有之。”

《类经十二卷•论治类十六》:“按国朝医术十三科:曰大方脉,曰小方脉,曰妇人,曰伤寒,曰针灸,曰眼,曰口齿,曰咽喉,曰接骨,曰金镞,曰按摩,曰祝由。今按摩、祝由二科失其传,惟民间尚有之。祝,之就切。”

虞抟《医学正传•医学或问》:“或问:古者医家有禁咒一科,今何不用?曰:禁咒科者,即《素问》祝由科也。立教于龙树居士,为移精变气之术耳。可治小病,或男女入神庙惊惑成病,或山林溪谷冲斥恶气,其证如醉如痴,此为邪鬼所附,一切心神惶惑之证,可以借咒语以解惑安神而已。古有龙树咒法之书行于世,今流而为师巫、为降童、为师婆,而为扇惑人民、哄吓取财之术。噫!邪术惟邪人用之,知理者勿用也。”

《中国医学通史•古代卷•巫与医药的关系》:“禁咒:在施行一些巫术前,要配合以语言,如咒枣治疟之术。其方式与敬重鬼神恰恰相反,而是以语言配以模仿巫术活动进行。禁咒术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对鼓舞病人的勇气,增长信心可能有一定作用”,“祝由:它是以语言为主要手段并辅以一些仪式的祛除病邪的巫术。《素问•移精变气论》说:‘余闻古之治病者,唯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也。’可知祝由治病的巫术上古已有之。《灵枢•贼风》中探讨了祝由问题:‘黄帝曰:其祝而已者,其故何也?岐伯曰:先巫者,因知百病之胜,先知其病之所从生者,可祝而已也。’行术者与患者都想通过祝说病由而使病邪解除,具有心理治疗的某种成分。”
 
《灵枢·贼风》第五十八

黄帝曰:夫子言贼风邪气之伤人也,令人病焉。今有其不离屏蔽,不出室穴之中,卒

“似鬼神”句:

马莳《灵枢注证发微》:“病似鬼神,而非鬼神也。”

张介宾《类经十五卷•疾病类三十三》:“故邪者,言其先有病邪,如上文之湿气堕坠喜怒寒温之类,留而未发之谓也。恶者,恶其所憎也。慕者,慕其所好也。故邪未发而新邪复触之,则五志为邪所凭,血气因而内乱,邪正先后,两气相搏,而邪妄之病生矣。但病所从来者,其机甚微,有非闻见可及,故人以鬼神为疑。不知迹似鬼神,而实非鬼神之所为也。”

张志聪《灵枢集注》:“此言病在内而伤其精气神也。……此病气而不病形,故视之不见,听而不闻,若有似乎鬼神。夫魂游为神,魄降为鬼,随神往来为之魂,并精而出谓之魄。精神内伤,则魂魄飞扬,而有似乎鬼神也。”
 
祸祟邪气源流略考

金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谢谢老师的讲解。

据我的了解,医学和佛教,道教的对人的分类,不尽相同
就比如,对死亡的问题,两相看法相异悬殊。医学认为人死如灯灭,但是教会却认为人死之后有轮回。也是基于这样的不同,处理问题也就不同了吧
 
谢谢老师的讲解。

据我的了解,医学和佛教,道教的对人的分类,不尽相同

鬼神一类的情况,用现在的话说,属于精神的范畴,幻觉(精神之类的药品往往让人产生幻觉,比如鸦片,摇头丸之类),其实是人的身体出了问题。“上盛则梦飞,下盛则梦坠”就是人体出现问题时引起的神志,梦境的改变。身体健壮的人就不会做噩梦。
 
谢谢老师的讲解。

据我的了解,医学和佛教,道教的对人的分类,不尽相同

科学在尝试换个角度解释世畀,最后惊讶发现答案原来是一致。
 
后退
顶部